帕格尼尼廿四首小提琴隨想曲,作品1(目錄號25[註 1]),是在1802年至1817年期間,分成三組(六首、六首、十二首)所陸續寫成的。雖名稱是隨想曲,實際上這組作品更接近練習曲之性質,每一首小品都在探索特定的演奏技巧,例如雙停顫音、左手撥弦、泛音、極敏捷的換把位或跨弦⋯⋯等。在技巧之外,帕格尼尼對於樂曲體裁、意大利「美聲」傳統等層面,也都有富原創性的想法。

1820年Ricordi首次出版了這組隨想曲(即作品編號1),同時也出版的作品還有十二首小提琴-結他奏鳴曲(作品2、作品3),以及六首結他四重奏(作品4、作品5)。帕格尼尼將廿四首隨想曲題獻給「致藝術家」(Dedicati alli Artisti),而非特定的個人。[註 2][1]不過,其實他在1832年至1840年間,曾經陸續為每一首隨想曲「追加」被題獻者,這點可見於他自己使用的樂譜以及其手跡。[註 3][2]

1854年,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出版了費迪南德·大衛英語Ferdinand David (musician)所編輯的版本。與這個版本一起出版的,還有羅伯特·舒曼附寫的鋼琴助奏部分。此外,大衛自己也另寫了一個鋼琴助奏,同樣由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出版(約1860年)。[3]

與早先(抑或是寫作時間晚於此作)的許多「廿四首」作品不同,這一套隨想曲並沒有刻意在總計廿四個大小調的調性基礎上去創作。

簡說

More information 曲序, 調性 ...
曲序 調性 速度或指示 備註
1 E大調 行板 暱稱為「琶音」(Arpeggio)
2 B小調 中板
3 E小調 持續的-急板
4 C小調 莊嚴的
5 A小調 動態的
6 G小調 緩板 暱稱「顫音」
7 A小調 安祥穩重的
8 E大調 莊嚴的
9 E大調 稍快板 暱稱「打獵」,以小提琴A弦和E弦模仿高亢的笛聲,G弦和D弦則是響亮的號角聲。
這首曲子主要是雙音的練習,但中段也有拋弓的需要。
10 G小調 活躍的
11 C大調 行板-急板
12 A大調 快板
13 B大調 快板 暱稱「惡魔之女」
14 E大調 中板
15 E小調 安祥穩重的
16 G小調 急板 或許是全作相對最容易的一首。
17 E大調 持續的-行板
18 C大調 庫朗舞曲-快板
19 E大調 緩板-甚快板
20 D大調 稍快板
21 A大調 可愛-急板
22 F大調 有力地
23 E大調 安祥穩重-小調
24 A小調 主題與變奏(十一段) 著名的主題
Close

背景

帕格尼尼創作此廿四首隨想曲時仍相對年輕,1802年至1817年的創作期間,正逢其擔任盧卡(Lucca)宮廷之樂手,之後也進行了第一次的意大利行。[4]卡羅爾·利平斯基表示,廿四首隨想曲的創作動機,是將之作為獻給朋友們的禮物(按:參前註)。[5]Ricordi出版社方面,收錄手稿時所押印的日期為1817年11月24日,藉此可大致推測作品完成的時期,不過關於作品何時開始寫作則仍未可知。[1]

樂譜

  • Franco Gulli​(意大利語的批判版 (Ed. Curci,1982年) [6]
  • Renato de Barbieri​(意大利語的評論版 (Urtext,1990年) [7]

評價

耶胡迪·梅紐因如此評價:「與巴赫的六首奏鳴曲與組曲並列,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同為小提琴家之技巧奠基了重要的基礎,兩者分別可視為小提琴舊約與新約。」[4]廿四首隨想曲或許不是作曲家最成熟的作品,也沒有精美的對位和和聲技法,不過卻有着高超的藝術性,更有曼陀林、結他等其它樂器的特色在其中,從而使傳誦至今,繼續被下一代的音樂家所繼承。阿爾弗雷德·科爾托進一步表示,廿四首隨想曲「不只追求表面的炫技而已,還需要有深層的音樂理解,才能達到作曲家所要求的藝術性。」[8]

錄音節選

1940年由RCA Victor出版,奧地利小提琴家奧西·雷納迪所灌錄的78轉唱片,搭配沃爾特·羅伯茨演奏的大衛版本鋼琴助奏,是廿四首隨想曲最早的錄音。[註 4][9][10]在這之前,雷納迪曾在音樂會現場演出無伴奏小提琴原版(1940年10月,雷納迪個人在卡內基廳的初登場),不過該場演出並沒有留下錄音。之後雷納迪又在1953年使用帕格尼尼生前曾持有的,暱稱為「加農砲」(Il Cannone)的瓜奈里小提琴,再次挑戰此作品錄音,Eugene Helmer演奏大衛版本鋼琴助奏。[11][12]

廿四首隨想曲第一份無伴奏小提琴錄音要等到1947年,由美國小提琴家魯傑羅·里奇所錄製,Decca發行。[13][14]里奇曾多次錄製此作品,有發行紀錄的至少就有八次之多。

其它著名的錄音版本還包括了:

改編與衍生作品

改編

小提琴與鋼琴版本
小提琴與弦樂團版本
  • 雅沙·海菲茨曾改編第13首以及第24首供小提琴與弦樂團演奏,另外他也在萊奧波德·奧爾的基礎上對第24首作了另一次改編,兩者都大概在1940年代完成[17][18]
  • 愛迪生·傑尼索夫改編第2首、第21首、第20首、第9首以及第24首,此五首以《五首帕格尼尼隨想曲》的名稱出版(1985年)[19]
大提琴獨奏版本
  • 馬友友改編第9首、第14首與第17首,1981年-1982年
大提琴與鋼琴版本
  • 馬友友將克萊斯勒的1911年改編(第13首、第20首、第24首)改編給大提琴與鋼琴演奏
結他獨奏版本

衍生作品

小提琴獨奏
小提琴與鋼琴
  • 歐仁·伊薩伊:根據帕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所作的變奏曲,遺作(1960年)
鋼琴獨奏
  • 羅伯特·舒曼:根據帕格尼尼隨想曲所作的練習曲,作品3,1832年
  • 羅伯特·舒曼:根據帕格尼尼隨想曲所作的音樂會練習曲,作品10,1833年
  • 李斯特:帕格尼尼超技練習曲,編號第140號,1838年-1840年
  •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編號第141號,1851年
  •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作品35,1862年-1863年
雙鋼琴
鋼琴與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