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歐仁·奧古斯特·易沙意(法語:Eugène Auguste Ysaÿe,1858年7月16日—1931年5月12日),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他被譽為「小提琴之王」,內森·米爾斯坦則稱他為「沙皇」。
易沙意的家族曾居於南比利時的瓦隆地區,16世紀以後則是該區域的蘇馬涅村莊。[1]19世紀初,易沙意的祖父喬治(Georges)舉家遷往列日,1858年7月16日易沙意出生於列日,五歲時與父親一起上小提琴課。即使後來他繼續與著名的大師學習,他仍會認識到父親的教學是他對樂器了解的基礎。他七歲時進入列日音樂學院,師從德西雷·海恩伯格,儘管此後不久,他被音樂學院勸退,由於缺乏進步。這是因為,為了養家餬口,年輕的歐仁不得不在兩個本地樂團中全職演奏,他的父親擔任其中一支的指揮。
易沙意繼續在這些樂團中演奏,儘管他自己學習了一些小提琴的曲目。到他十二歲的時候,他的演奏是如此出色,有一天他在一個地窖里練習音樂,傳奇小提琴家亨利·維厄當在街上經過時,被他的小提琴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對這個男孩產生了興趣。[註 1]他安排易沙意重新進入音樂學院(1872年),與維厄當的助手亨里克·維尼奧夫斯基一起學習。易沙意後來也與維厄當一起學習,易沙意稱老師和學生的角色為「主人和門徒」,雙方都非常喜歡。在他的最後幾年,維厄當要求易沙意到鄉下來,只為他拉琴。維厄當這樣評價自己的門徒:
⋯⋯他是一名模範學生,他的服從、自信、能力和才華都堪稱典範。他憑直覺即能掌握有關於音樂的一切,並可立刻執行我教導的事情。簡而言之,他是我一輩子都在尋找的那種天才⋯⋯[3]
與這些老師一起學習,讓易沙意成為了所謂的「佛朗哥-比利時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成員,這可以追溯到弗朗索瓦·圖爾特對現代小提琴琴弓的發展。[註 2]這種學派(École)的特質包括優雅,飽滿的音調,無晃動的「長」弓,精確的左手技巧以及用整個前臂運弓,同時保持手腕和上臂安靜(相對於約瑟夫·約阿希姆的德國手腕運弓學派和萊奧波德·奧爾的使用整臂的俄派概念)。
易沙意從列日皇家音樂學院畢業後,成為本亞明·比爾塞啤酒大廳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註 3]許多著名和有影響力的音樂家定期來聽這個樂團,特別是聽易沙意,其中包括約瑟夫·約阿希姆,李斯特·費倫茨,克拉拉·舒曼和安東·魯賓斯坦,他們要求將易沙意合同解除以陪同他巡迴演出。
易沙意27歲那年(1885年3月),他被推薦為巴黎科洛納樂團的獨奏者,演出拉羅《西班牙交響曲》,這是他作為音樂會藝術家取得巨大成功的開端。[註 4][5]次年,易沙意在他故鄉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獲得教授職位。[註 5]這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在1898年離開音樂學院之後到他的最後幾年,這一直是他的主要職業之一。他的門生有約瑟夫·金戈爾德、威廉·普里姆羅斯、內森·米爾斯坦(他主要與彼得·斯托利亞斯基一起學習)、路易斯·珀辛格、馬蒂厄·克里克布姆 、瓊尼·海肯斯、查爾斯·霍德雷特、雅舍·布羅德斯基、奧斯卡·舒姆斯基、朱莉婭·克倫普和阿爾多·費拉雷西等人。易沙意一直是法國音樂的支持者,曾加入「國家音樂協會」,也因此結識當代許多作曲家,包括了弗蘭克、佛瑞、丹第、肖松、德布西等等。弗蘭克盛讚易沙意對當代法國音樂的掌握:
他的演奏是宏偉的⋯⋯既慷慨又充滿熱情⋯⋯他是我們法蘭西音樂黃金時代的最佳詮釋者,每次都讓新的實驗性作品成為傑作。[6]
在擔任音樂學院教授期間,易沙意繼續遊覽世界不斷擴大的部分,包括歐洲、俄羅斯和美國。儘管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尤其是他的手部狀況,易沙意的表演還是處於最佳狀態,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為他獻上了重要作品,包括德布西、聖桑、弗蘭克和肖松等人。他將聖桑為鋼琴獨奏而作的《圓舞曲式練習曲》改編成了小提琴和樂團版本。
應當提到弗蘭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這是1886年送給易沙意和他的妻子的結婚禮物。據說易沙意在瀏覽了作品手稿後表示: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我更大的榮譽,或比收到這份禮物更喜悅。此份大禮不僅屬於我而已,它更是隸屬全人類的。[7]
易沙意之後不論到哪裏都會演奏這首曲子。另外,當易沙意被要求寫一部協奏曲時,他的回覆則是肖松的《音詩》。西格提·約瑟夫認為,這兩點忠誠最能表現出對易沙意受到極大尊重的原因。
1886年,他成立了易沙意四重奏,他們首演了德布西的弦樂四重奏。
隨着他的身體疾病變得越來越難以接受,易沙意轉向了教學,指揮和他早年所愛:作曲。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中,有六首獨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7),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28),一首為兩把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八首為不同樂器(一或兩把小提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弦樂四重奏)和樂團而作的音詩(《輓歌》、《狂喜之詩》、《冬歌》、《夜詩》等等),無低音提琴的弦樂隊的作品(包括《流放》),兩首鋼琴三重奏,一首弦樂五重奏。他在臨終前用瓦隆語寫了一部歌劇《礦工彼得》。
易沙意於1898年被任命為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但由於他繁忙的獨奏表演而不得不拒絕此邀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易沙意攜家走避倫敦。1916年6月他曾偕比利時伊利沙伯皇后前往前線做勞軍演出。[8]1918年起他開始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一職,一直待到1922年,並錄製了幾張唱片。[註 6]
易沙意的表演引人入勝且極富創意。帕布羅·卡薩爾斯聲稱在易沙意之前從未聽過小提琴手不走音,弗萊什·卡羅伊則稱他為「我一生中聽到過的最傑出和最獨特的小提琴演奏家」。[10]弗萊什並且表示,易沙意的演奏「音色宏偉而高貴,滑音新穎而迷人,抖音自然如歌,左手敏捷準確猶如薩拉沙蒂般完美⋯⋯他更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彈性節奏大師,每一種運弓都能傳遞出完美的樂感」。[10]
易沙意擅用各種類型的揉弦技巧,因而能演奏出寬廣而靈活的音調。他說:「不要總是顫音,而要始終在顫動中」("Don't always vibrate, but always be vibrating")。他的演奏原則是:「倘若不能取得情感、詩意或心靈上的效果,就不要去作它。」指揮家亨利·伍德爵士說:「音調令人讚嘆不已。……他在小提琴上創造出的色彩似乎比任何一個當代同行都要多。」[11][10]1894年,美國樂評Henry Krehbiel讚許易沙意的演出:
易沙意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強大有力的人物;一個有着非凡身體素質的人。雖然外表是個正常人,但由於極具流動性的面部表情,而使得他的演奏異常迷人。小提琴是他表達豐富情感的工具,在我印象中從來沒有任何其他演奏家可像他一樣,展示[出]小提琴和演奏者之間存在的親密關係。他把弓放在弦上,弓毛似乎就隨着不同情感之目的而咬着琴弦;時而微弱如鬼魅般的耳語、或如軍士般的怒吼聲,充滿了整個音樂廳,更充滿了感情。[12]
易沙意演繹的最鮮明特徵可能是他精湛的自由速度演奏。亨利·伍德爵士說:「每當他從一個音符借走時間後,他都會忠實地在四個小節內還清欠債」,[11]從而使他的伴奏者能夠在自由的小提琴下保持嚴格的節奏。巧合的是,對弗雷德里克·蕭邦亦有類似的描述。
易沙意是後期浪漫主義和早期現代作曲家的傑出詮釋者,馬克斯·布魯赫、卡米爾·聖桑和塞扎爾·弗蘭克都稱其是他們作品的最佳演奏者。[來源請求]同時他對巴哈和貝多芬的詮釋也倍受人們讚譽。他的演奏技巧輝煌、經過精心打磨,在這方面,他是第一位現代小提琴演奏家,其演奏技巧沒有早期藝術家的缺點。
以下是伊薩伊以作曲家身分發表的作品,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所演奏樂器,皆以小提琴為主。其管弦樂作品的完整清單,可在交響樂團圖書館中心查閱[15]。
[以CD形式發行,索尼古典MHK 62337, 1996]
易沙意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一次婚姻是於1886年9月28日在阿爾隆嫁給了來自登德爾蒙德的路易絲·布爾多(Louise Bourdeau),育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加布里埃爾(1887–1961),卡里(1889–1930),特雷莎(也稱Thésy)(1890– 1956年),安托萬(1894–1979年)和泰奧多爾(1898–1934年)。塞扎爾·弗蘭克在婚禮的早晨向他們贈送了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在匆忙的排練之後易沙意演奏了該曲目。[19]1886年12月15日,弗蘭克於布魯塞爾在音樂會現場正式首演。
路易絲死後(1924年2月9日),他與比他小四十四歲的學生雅內特·丹桑結婚。她是小提琴家,十幾歲時就曾與法蘭茲·克奈澤爾,萊奧波德·奧爾和奧塔卡·舍夫契克等著名老師一起學習。易沙意於1922年在辛辛那提樂團指揮時與她相遇。她在他生病的幾年裏一直照顧他。歐仁去世後對她的唯一要求是她以他的名字進行表演。
易沙意的弟弟是鋼琴家兼作曲家泰奧·易沙意(1865–1918),他的曾孫是馬克·易沙意,他是古典21電台的創始人兼總監,也是搖滾樂隊馬基雅維利的鼓手。尤金·易沙意還是比利時伊利沙伯王后的密友,儘管王后似乎缺乏音樂才華,但他還是教她小提琴。伊薩伊的遺孀在他死後接任了皇家教職,女王為了紀念他開辦伊利沙伯王后國際音樂比賽。他的孫女納迪娜·易沙意·莫斯博是著名的音樂會鋼琴家,在定居加拿大之前與何塞·伊圖爾韋一起在歐洲巡迴演出。她還在安大略省亨茨維爾的CKAR電台主持一檔古典廣播節目,並在其中表演。 易沙意的曾孫弗朗·莫斯博是加拿大樂手和歌手,也是屢獲殊榮的廣告順口溜作曲家。
易沙意還是德布西的朋友,有時會通過信件與他聯繫。[20]兩人相互尊重,易沙意也是這位年輕作曲家早期職業生涯的重要支持者。德布西將他唯一的弦樂四重奏獻給了這位小提琴家,易沙意非常仔細地研究了樂譜。[21]四重奏於1893年12月29日在巴黎的國家音樂協會由易沙意四重奏首演,褒貶不一。在德布西的《夜曲》的寫作過程中,演奏大師易沙意和作曲家也有交流。
尤金·易沙意典藏存放在比利時皇家圖書館的音樂分部,將四十年的購買與易沙意家族於2007年的捐贈結合在一起。這是研究音樂家的生活和作品的重要來源,其中包括約700封信 和親筆簽名樂譜,超過1000份印刷樂譜和書籍,豐富的照片集,四部影片以及大約五十張78 rpm和33 rpm的錄音。[22]紐約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保存着第二批精美的手寫和印刷樂譜。[23]
尤金·易沙意家庭有「工匠」背景,儘管他的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演奏樂器。如小提琴家阿諾德·施泰因哈特講述,易沙意家族傳承了一個有關第一把被帶到譜系的小提琴的傳說:
據說一些樵夫在森林裏發現了一個男孩,並帶到了村莊。這個男孩長大後成為鐵匠。一次,在鄉村音樂節上,他通過演奏精美的維奧爾琴使所有人驚訝。從那時起,村民們開始為他的提琴跳舞和唱歌。一天,一位顯赫的陌生人在鐵匠鋪前停下來,給他的馬穿上馬蹄。伯爵的僕人看到裏面的維奧爾琴,並告訴這位年輕的鐵匠,他已經聽到伯爵宮廷中一些吟遊詩人演奏的一種新的意大利樂器。那個叫小提琴的樂器比維奧爾琴好得多 - 它的音調就像人類的聲音,可以表達出每種感覺和激情。從那一刻起,這個年輕人不再為自己的維奧爾琴感到高興。他日夜不停地想着那種美妙的新樂器,它可以表達喜悅和悲傷,其音調直達人心。 然後他做了一個夢:他在他面前看到了一位美貌難以形容的年輕女子,與自己的愛人Biethline一樣。她來到他身邊,親吻他的額頭。那個年輕人醒了,看着牆上掛着的破碎而被忽略的維奧爾琴,幾乎無法相信他的眼睛:在那裏,不是維奧爾琴,而是一種漂亮的新樂器。他把它放在肩膀上,在琴弦上拉弓,產生出真正神聖的聲音。小提琴以令人心動的音調唱歌:為快樂而哭泣,拉琴的樂手也是如此。因此,傳說中的第一把小提琴來到了阿登和易沙意家族。[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