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小提琴家(1916—199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胡迪·曼紐因(中國大陸作耶胡迪·梅紐因,台灣作耶胡迪·曼紐因,英語:Yehudi Menuhin, Baron Menuhin[a])男爵[1][2],OM,KBE,(1916年4月22日—1999年3月12日),美國猶太裔小提琴家,指揮家。其大部分的演奏生涯都在英國。他出生在紐約市,日後成為瑞士以及英國公民。1999年3月12日在德國柏林逝世。
梅紐因生於一個俄國猶太裔家庭,他有兩位妹妹:一位是鋼琴家和人權運動者赫夫茲巴·曼紐因,另一位是鋼琴家兼畫家和詩人雅爾塔·曼紐因。他從父親摩西·曼紐因(一位希伯來語學者兼反錫安主義作家)那裏繼承了傑出的希伯來語能力。曼紐因三歲開始跟小提琴家西格蒙德·安克爾(Sigmund Anker)學小提琴。七歲第一次在三藩市交響樂團伴奏下登台獨奏小提琴。在和他姊姊 Hephzibah 共同錄製了一些唱片後,前往巴黎跟從羅馬尼亞著名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喬治·埃內斯庫學習。
1929年4月12日晚,在柏林演奏廳,年方13歲的曼紐因,在柏林愛樂樂團伴奏下一口氣演奏了巴哈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當晚愛因斯坦正在座,嘆道:「我現在才知道,上帝真的存在」。從此曼紐因名聲大噪,週遊世界演奏。
二次大戰期間,梅紐因替盟軍演奏。並且和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一起為德國南部納粹集中營中的囚犯演奏。在1945年四月集中營被解放後,他返回德國, 為指揮家威廉·福特萬格勒演奏,成為納粹大屠殺後第一個到德國演奏的猶太裔音樂家。
在對極具浪漫樂風的曲子建立了一些名聲之後,他經歷了不可忽略的生理上的、藝術上的困境。這來源於他在二戰期間過度的工作,就像他早年較無組織性的練習一般。這時他開始尋求冥想以及瑜珈的幫助,並且繼續著謹慎的練習。這些努力讓他克服了許多的困難。
他對音樂深邃且博大的詮釋獲得了廣大的認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當他錄音的時候,都會將曲子切割成一個一個樂句來練習。在晚年,就算生理的極限已經到了一個程度,他仍然持續的演奏。而且對音樂的深遂詮釋及嚴格的品質要求,就像他跨足古典之外的領域一樣,讓他的名聲持久不衰。
1963年,曼紐因在英國倫敦創辦「耶胡迪·曼紐因小提琴音樂學校」。
1982年,曼紐因出任倫敦皇家愛樂樂團副指揮。
1983年,梅紐因和Robert Masters共同創辦了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許多獲獎者後來成為國際知名的小提琴家,例如陳銳、寧峰、曾宇謙以及蔡珂宜。
從1984年到他去世的1999年,曼紐因是華沙維亞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跟着樂團演出了300多次(其中近半數在1996至1998年之間)。
1990年,曼紐因榮獲格連·顧爾德獎。同年以指揮家身分,隨亞洲青年管弦樂團的一群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和朱利安·勞埃德·韋伯,一起進行亞洲巡迴演出,所到之地包括日本、臺灣、香港與新加坡。
1991年,曼紐因成為英國交響樂團的榮譽指揮,並一直擔任該職位直至去世。
1993年,被英國政府封為終身貴族。
曼紐因最終在柏林的馬丁路德醫院,因支氣管炎的併發症而與世長辭,享年82歲。
曼紐因曾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次是與澳大利亞實業家的女兒諾拉·尼古拉斯 (Nola Nicholas) 結婚,她是 Hephzibah Menuhin 的第一任丈夫林賽·尼古拉斯 (Lindsay Nicholas) 的妹妹。他們有兩個孩子,Krov 和 Zamira(後來嫁給了鋼琴家傅聰)。1947年離婚後,他娶了英國芭蕾舞者兼女演員戴安娜·古爾德 (Diana Gould)。
曼紐因對瑜伽術很感興趣,並藉由此種方式紓解壓力。1952年,曼紐因在印度,新政府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將他介紹給當時名聲基本上只在國內流傳的瑜伽大師B·K·S·艾揚格。曼紐因居中牽線,艾揚格在倫敦、巴黎、瑞士和更多地方開設瑜珈課程,於是他身為瑜伽教師的影響力和名聲到全世界。
曼紐因也是一名魚素主義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