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翼(canard,又稱前置翼,鴨翼),是一種飛行器配置的稱呼。這種配置的特點是將水平穩定面放在主翼前面,而一般是將水平穩定面裝在後面,稱為尾翼。[1]:85

概要




前翼(英文)之所以得名是來自於法語的鴨子,因其配置在前方,像是鴨子飛行時的翅膀一樣。
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的萊特飛行器就使用前翼配置,但是在萊特兄弟以後,大部分的飛行器改採用尾翼配置。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要避免使用萊特兄弟的專利,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使用前翼配置較不容易穩定,早期的技術較不發達,使用前翼很難設計,尤其民航機對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也不可能採用前翼配置。
因為線傳飛控的進步,終於在1960年代,XB-70超音速實驗機採用前翼配置證明前翼配置可行。加上前翼的操控性比較好,所以近幾年來,許多先進戰機常常採用前翼設計[1]:85, 531,如飆風、颱風、JAS 39、殲-10、殲-20、蘇-30、蘇-34等。當然也是有客機使用前翼的例子,如Tu-144。
特色
為維持穩定的前翼配置,飛行器有幾個特色如下[2]:
較小表面積

下:三機翼設計
由於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重心不斷改變,主翼的升力與飛行器的重量並非成一直線,不能互相抵消,因此需要尾翼提供配平力(trim force)來維持平衡。這樣主翼必須增大面積,提供額外的升力,平衡尾翼產生的向下力,去維持飛行器的俯仰。
在三機翼設計中,配平力由前翼及尾翼共同承擔,前翼提供升力,尾翼提供向下力。主翼只需要提供較小的額外升力去維持俯仰,使得機翼的總表面積可以減少。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