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耶環形山(Bolyai)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擊坑,約形成於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匈牙利數學家、非歐幾里得幾何(現稱羅氏幾何)創始人之一的鮑耶·亞諾什(1802年-1860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7/M134368363L_Bolyai.png/640px-M134368363L_Bolyai.pn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1/Bolyai_crater_3121_med.jpg/320px-Bolyai_crater_3121_med.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4/Bolyai_crater_AS17-M-3184_ASU.jpg/640px-Bolyai_crater_AS17-M-3184_ASU.jpg)
該隕坑的北面毗鄰諾伊明環形山,東南靠近厄缶環形山;科布倫茨隕石坑位於它的南面;西南偏西坐落着皮澤蒂環形山[2]。
該隕坑的中心月面坐標為33.85°S 126.12°E,直徑102.22公里[3],深度為2.863公里[1]。
鮑耶環形山非常接近南極-艾托肯盆地的西北外側壁。由於存續時間悠久而經受了極大的撞擊侵蝕,現僅殘留下一圈覆蓋了眾多小撞擊坑的畸形坑壁。在這些隕坑中最醒目的分別是坐落在東北壁上的衛星坑"鮑耶 D"和西北壁的"鮑耶 W",而後者實際上是多座重疊的隕坑結構。鮑耶環形山坑壁高出周邊地形1500米[1],內部容積約有10437.70公里3[1]。坑內地表相對平整,但部分區域因隕石的撞擊而變得凹凸不平。坑底中心至西側部分地表已被熔岩流覆蓋,這一部分較坑底其它地區更平坦,反照率也更低,在坑底形成一片深色的斑塊,在它的南面是一座平緩的中央峰殘跡。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鮑耶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a/Bolyai_sattelite_craters_map.jpg/640px-Bolyai_sattelite_craters_map.jpg)
鮑耶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D | 32.6° S | 128.45° E | 32.1公里 |
K | 36.66° S | 127.23° E | 26.5公里 |
L | 36.48° S | 126.66° E | 72.7公里 |
Q | 36.29° S | 123.04° E | 26.4公里 |
W | 32.05° S | 124.42° E | 53.0公里 |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