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雨海紀指從距今約38億5千萬年到38億年前,長達5千萬年的一段時間。緊隨它之後的是晚雨海世。
雨海 | |
---|---|
地質年代 | |
月球地質時標 -4500 — – -4000 — – -3500 — – -3000 — – -2500 — – -2000 — – -1500 — – -1000 — – -500 — – 0 — 月球地質地質年代周期。軸長度單位:數百萬年前。 | |
具體信息 | |
天體 | 月球 |
適用時標 | 月球地質年代 |
定義 | |
地質年代單位 | 世 |
該時期的上下界限標誌是以二座最年輕的大型月球撞擊盆地的出現而確定:雨海盆地的形成為開始端(38.7-37.5億年前,最新數據為39.38億年± 0.04億年前),東方海盆地形成為結束(3.8-3.72億年前)[1]。根據這二座盆地所包含的早雨海紀撞擊噴發物,該時期開始於創建第一座盆地的撞擊,結束於第二座盆地的濺射物堆積的時候[2][1]。其他佔據月球正面大部分地區的大型盆地(如危海、靜海、澄海、豐富海及風暴洋等)也都形成於該時期。這些盆地絕大部分都在隨後的晚雨海紀期被熔岩覆蓋。早雨海紀前面是酒海紀。1987年美國地質學家唐納德·威爾森(Donald Wilhelmsen)提出將雨海紀階段劃分為早雨海世和晚雨海世時代[2][3]。
早雨海紀對象的確定
早雨海紀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它形成的隕石坑很難與酒海紀和晚雨海世相區別[1][2]。
隕石坑中標誌該時期開始和結束的覆蓋層和濺射物-雨海盆地和東方海盆地的濺射物顯示了它們的可靠年齡[4]。如果隕石坑的地表形成於盆地第一次的濺射物並被第二次的濺射物覆蓋,則它就屬於早雨海紀時期。但並非所有的隕石坑都能看到至少一種濺射物覆蓋層[2]。
隕石坑的年齡也可通過後的受的撞擊破壞程度來測量,如果隕石坑看上去對酒海紀來說太看年輕,且部分被相對較老的月海淹沒,則它就更像是早雨海紀的[2];另一種確定天體表面年齡的重要方法是計算在它們存續期內所積累的撞擊坑數量。早雨海紀時期直徑≥1公里的撞擊坑分佈密度介於22000-48000個/百萬公里2;直徑≥20公里的撞擊坑密度在18-33個/百萬公里2以內[3][5][1]。
雨海和東方海撞擊盆地濺射物覆蓋面積巨大,這些降落的濺射物環盆地放射狀地形成了眾多的山脈、鏈坑、凹陷和次生坑。環雨海盆地周邊的這些地貌尤其巨大而清晰,它們被稱為雨海刻紋;東方海盆地濺射物則形成了赫維留斯環狀平原。
該時期形成的對象
月球的這一短暫地質期除形成了這些盆地外,還有許多突出的對象,另外,更有一些已被東方海的濺射物以及下一時代[2]密集爆發的熔岩所遮蓋。這一時期主要的地質特徵有[2]:早雨海世的二大盆地、位於月球背面[4]的薛定諤環形山和康普頓環形山。月球正面該時代首座最大的隕石坑-勒特羅納環形山以及阿爾扎赫爾環形山和馬克羅比烏斯環形山;月球背面的基勒、羅蒙諾索夫、卡爾平斯基、多普勒、代達羅斯、馬可尼等大型隕石坑[6][2]。總計在這一期間大約共形成了200座直徑大於30公里的隕石[2],產生這些隕坑的撞擊頻率大約每百萬年3900座,相當於4倍於酒海紀以上,10倍於晚雨海世以上[7]。
早雨海世有無月海現不得而知[2],也許,它們就被保存在風暴洋和雲海玄武岩層下[1][8],東方海盆地的濺射物也可能隱藏了該時期的另一些月海[2][1]。
和地球地質時代的關係
由於地球上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對應月球早雨海紀時期跨度的地質證據存在,但在有關地球地質史劃分的研究中,早雨海世被對應於非官方所定的冥古宙期[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