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捕鱼使用的诱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魚餌(fishing bait)是捕魚時掛在魚鈎上、放在漁梁、魚籠里或直接投放到水中用來吸引魚類的誘餌[1]:164。釣魚使用的魚餌通常是真正的魚類食料,比如蠕蟲(蚯蚓、水蛭、吻沙蠶等)、節肢動物(昆蟲幼體和成蟲、甲殼動物等)、小型魚類(餌魚)、肉食、作物或一些加工食品(米飯、麵包、寵物食品、奶酪、混合了豌豆、玉米和食用油的麵團等),但現在有些假餌釣魚法也用模擬獵物形態的仿生擬餌。
魚餌主要包括散餌(groundbait)和釣餌(hookbait)兩大類,口語中的「魚餌」一般專指釣餌。散餌通常預先獨自拋入目標水域,用氣味擴散將遠處魚群吸引過來;釣餌則掛在魚鈎上誘引魚吞咬。根據用量和配方區別,一般情況,散餌用量大、粗糙;釣餌用量小、精細[1]:164。
散餌又名「打窩」,是分開投放到垂釣地點釋放大量氣味來吸引並留住魚群在漁場徘徊(又稱誘魚、留魚)的物品[1]:164。製作時,主要注意其氣味,講究香、臭、腥、酸等味道。
釣餌是掛住魚鈎上引誘魚吞食時的物品[1]:164。釣餌主要分為可以食用的真餌和不可食用的假餌(擬餌)兩類,而真餌則進一步主要分為天然和人造兩種。天然魚餌指從自然界中捕捉或採集到的魚類食物,可分為活餌和死餌;人造魚餌則是用各種原料通過人工處理後製作出的加工食物,可分為腥餌、素餌和拉餌[1]:170。
活餌是尚未死亡的小型動物,通常是食物鏈下端的獵物品種,以各種無脊椎動物居多,常見的有:
許多釣魚人還會事先用其它方式(比如用漁網)先從當地水域內捕捉一些本地的小型魚類(比如鰷魚、泥鰍)或水生動物(比如魷魚)作為釣餌,通稱「餌魚」(baitfish),然後再用來誘捕體型更大的掠食性魚類,比如鱸魚、狗魚、金槍魚、尖嘴魚等等。[1]:170-172。
腥餌也稱葷餌,指來源於動物肉體的加工餌料,包括死去的動物或其軀體上切下的部位,比如各種碎肉、下水、魚頭和人工切割的肉塊等等。腥餌主要用來吸引有投機覓食和食腐行為的肉食和雜食性魚類,通常是大型海魚和底棲魚(比如鯰魚、石斑魚)。
素餌主要是用植物或作物加工過的食品,用來吸引草食和雜食性魚類。
許多用奶製品(比如奶酪和凝乳)和谷粉混入魚粉後製成的餌料雖然包含動物產品,但因為並不從動物身上直接獲取原料,在許多素食主義者看來不算是「血腥殺生」,因此通常也被看作是素餌。
拉餌又稱混餌、練餌(boilie),指用各種的加工食品的粉狀原料混合魚粉或肉骨粉後用蛋清、麵筋或食用油等做粘合劑製成糊狀,然後經過烘煮固化後製成的人造魚餌,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釣餌,可以在家中自製也可以工業化生產並在漁具店購買。商業生產的拉餌通常為球體、圓柱體或立方體形狀,在使用時可以懸掛在魚鈎鈎尖或包住整個魚鈎,還可以使用爆炸鈎、串鈎等[1]:181-184。
擬餌(lure)是一種人工製成的仿生假餌,常用金屬、塑料、橡膠、木頭等非食用材料製作。擬餌在形態上模擬被各種大型食肉魚掠食的獵物(如鰷魚、鰲蝦、青蛙、魷魚、水生昆蟲和蠕蟲等等),引誘大魚攻擊上鈎。飛蠅釣有時也會由釣魚者親手縫造擬餌。
雖然中國古代也有用「木魚」捕捉大魚的記錄,現代意義上的擬餌釣魚主要發源於歐洲和北美,英文中lure一詞的本意是「引誘、誘騙」,但最早被翻譯成中文時因為翻譯者並不是了解釣法的愛好者,所以被音譯成了「路亞」。擬餌主要用來針對海魚和淡水魚中依賴視覺捕食的兇猛肉食品種,在形態上有擬魚、擬蠅、擬蝦、擬魷魚、擬蠕蟲、擬蛙等[1]:184,產品種類包括魚形餌、水面餌、匙形餌、旋片餌、沉跳餌等[1]:184-186。
葷餌的使用方法分為:點掛、並掛、穿掛,點掛是魚鈎穿過葷餌一個點,並掛是多條葷餌掛同一個魚鈎,穿掛是整個葷餌穿過魚鈎並且不露出魚鈎,釣小魚用穿掛和點掛,釣大魚用並掛。[1]:172
魚餌可分為自然魚餌和人造魚餌。研究顯示一般來說小魚和蝦等自然魚餌使魚上鈎更快,不過選用魚餌的標準主要看所釣的魚的習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