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巴洛克时期作曲家(1685年—1759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蓋歐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德語:Georg Friedrich Händel[1],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及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2],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英語:George Frideric (or Frederick) Handel)。
韓德爾的風格明顯受到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作曲家以及德國中部傳統複音音樂的影響。音樂家溫頓·迪恩認為:「從韓德爾的歌劇中可以看出他不只是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流的劇作家」[3]。在歌劇《亞力山大的盛宴》(1736年)受到好評之後,他將合唱部份翻譯為英文。在《彌賽亞》(1742年)成功之後,韓德爾沒有再寫過意大利文的歌劇。他在英國最後的十五年幾乎眼盲,是一個受尊重的富人。韓德爾於1759年去世,人們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安葬在西敏寺。
韓德爾被譽為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水上音樂》、《皇家煙火》和《彌賽亞》至今仍然廣為人知[4]。他創作了四首加冕頌歌,其中《牧師扎多克》(1727年)是為喬治二世的登基所作,後來在每次英皇加冕時演奏。韓德爾在三十年內創作了四十餘首歌劇,1960年代以來,巴洛克音樂及復古風格演奏的復興令人們對韓德爾的正歌劇重新燃起了興趣。
韓德爾1685年2月23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馬格德堡公國的哈勒,他的父親蓋歐格·韓德爾(Georg Händel)是一個理髮師兼外科醫師[5],堅持要讓他學習法律,於是從小便禁止他學音樂。據說韓德爾早年曾於薩克森哈勒文理中學就讀。校長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但韓德爾是否真的在此就讀,以及待了多長時間仍不得而知。但根據多數傳記作家的說法,韓德爾的父親由於禁止兒子接受任何音樂教育而讓韓德爾從此中學退學。
6歲時,韓德爾無意間發現了家中的古鋼琴,便趁晚上偷偷去彈琴。直到七歲那年,韓德爾隨父親前去拜訪薩克森宮廷,無意中被阿柔夫公爵聽到他優美純熟的琴音,於是父親在公爵的指示下將他託給哈勒摯愛聖母市場教堂的管風琴手弗里德里希·威廉·查豪,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韓德爾就能嘗試創作一些為宗教禮儀和活動用的清唱劇作品。
1702年,韓德爾成為哈勒教堂的管風琴師,並順父親的遺願去念法律系,他在哈勒-維滕貝格大學註冊,在克里斯蒂安·托馬西烏茲的門下學習法律[6],兼為教堂譜寫每個禮拜天的彌撒曲,更是在1702年發表了2齣歌劇,有人要贊助他,他出於自尊而回絕。
1705年,他創作的歌劇獲得成功,後自己出錢去意大利進修。曾經有一次在一名樞機的演奏會上遇見多梅尼科·史卡拉第,樞機便請他們來一場比賽,第一場不分軒輊,第二場史卡拉第表示不比所以由韓德爾獲勝。這比賽使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學習三年後,他回國在漢諾威擔任宮廷樂長。
1712年,他到英國旅行又受到安妮女王的器重便長期停留在倫敦,使得漢諾威選帝侯蓋歐格一世很生氣。不巧不久後安妮女王去世,由安妮的遠親蓋歐格一世繼承英國王位,是為喬治一世,韓德爾怕喬治一世生氣,1717年便為了泰晤士河上舉辦的王室聯歡會寫作了著名的作品《水上音樂》(1717年),喬治一世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原諒了他的不辭而別,並賞他每年兩萬鎊津貼,鼓勵他繼續進行創作(也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事實上漢諾威侯到了英國後,仍重用韓德爾)。
他從此定居英國。兩年後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又到各地尋找歌劇歌手,這段期間不眠不休,也沒結婚,幾乎一生的青春都投注在英國,之後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寫了約46齣歌劇及36齣神劇。最著名的神劇是《彌賽亞》(1741年)、《水上音樂》組曲和《皇家煙火》(1749年)。
韓德爾晚年得了眼疾雙目失明,最後一次演奏是在考芬園的彌賽亞公演,當晚病入膏肓,一週後(1759年4月14日)病逝於布魯克街府邸。去世後以最高規格安葬在[7],享年74歲。
韓德爾和巴哈同年出生,只相差一個月,兩人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巴哈一生窮困而子嗣眾多,韓德爾沒有婚姻卻一生享有盛名和榮華。可惜的是巴哈雖然很想求見韓德爾,卻因錯過機會,從未見過面[8]。
十八世紀有二個人保存及收集韓德爾的作品,一位是鄉紳塞繆爾·赫利爾爵士,他的收集後來形成肖-赫利爾音樂收藏的主軸[9],另一位是廢奴主義者格蘭維爾·夏普[10]。國家肖像館在韓德爾誕生三百週年的紀念展,其目錄有列出這兩位十八世紀末的人,稱他們是「藉由他們積極的熱情,留給我們(有關韓德爾)確實的證據」[11]。
在韓德爾死後,他的意大利歌劇幾乎消失,只剩下像《塞爾斯》中的《懷念的樹蔭》等。韓德爾的神劇繼續演出,但在他死後不久,人們認為需要再做一些調整,莫扎特編寫了《彌賽亞》及其他作品的德雲版。在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前半,特別是在英語世界中,韓德爾的稱譽主要是因為他的英文神劇,常常是由許多的合唱團由業餘聲樂家所演唱。在韓德爾逝世一百年的1859年,在水晶宮演出了《彌賽亞》,有2765名聲樂家及460名演奏家參與,聽眾約有一萬人。
在早期音樂復興時期,韓德爾的許多歌劇在歌劇院及音樂廳中演奏。像《朱利奧·凱撒》(作品HWV 17,1724年)、《塔梅拉諾》(1724年)及《羅德琳達》(1725年)各有不同的風格,都認為是傑作。海頓、莫扎特及貝多芬等人都研究過韓德爾的作品。
韓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音代替。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