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区域历史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根廷歷史一般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前哥倫布時期或早期歷史(至16世紀),殖民時期(1530年至1810年),國家建設時期(1810至1880年)和現代阿根廷歷史(約1880年至今)。
阿根廷現今領土的史前時期起源於大約13,000年前,當時人類在巴塔哥尼亞南端建立第一批定居點。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於1516年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遠征拉普拉塔河時,西班牙編年史家的到來,這標誌着西班牙開始佔領該地區。
1776年,西班牙王室設立拉普拉塔總督轄區,這一地區在1810年五月革命後,逐漸形成了幾個自治實體(或省)或獨立國家,其中之一名為拉普拉塔聯合省。隨着1816年7月9日獨立宣言和1824年西班牙帝國的戰敗,一個聯邦國家於1853年至1861年成立,即今天的阿根廷共和國。
16世紀前居住着約30萬印第安人,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山區、東北部林區、拉普拉塔河流域、潘帕斯平原、巴塔哥尼亞及火地島等地。大部分印第安部族處於原始公社階段;少數部族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在玉米、馬鈴薯、煙草等的種植,石砌住房、灌溉系統、道路橋樑的修建以及弓箭、戈矛、陶器的製造和紡織諸方面,已經具有一定水平。
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分兩路侵入阿根廷,一路從大西洋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區。1502年,阿美利哥·維斯普西發現了阿根廷,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發現阿根廷。1516年,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抵達阿根廷。1527年由S.卡波特率領的西班牙考察隊在巴拉那河羅薩里奧附近的聖斯皮里圖斯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據點。1536年2月,安東尼奧·德·門多薩率領的另一支西班牙遠征隊到達拉普拉塔河地區,建立布宜諾斯艾利斯城,阿根廷開始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80年西班牙在亞松森的統治者J.德·加拉伊將布宜諾斯艾利斯劃歸亞松森管轄,阿根廷西北部劃歸智利都督區管轄。同年,西班牙人將布宜諾斯艾利斯變為永久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設置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的拉普拉塔總督區。
西班牙對現阿根廷的部分領土的征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西班牙對拉普拉塔河以及巴拉圭河的遠征,在秘魯組織向圖庫曼的遠征,以及從智利出發對庫約地區的遠征。從而產生了三個行政區劃:新安大路西亞州(後分為拉普拉塔河州以及巴拉圭州),圖庫曼州和庫約區。前者隸屬於秘魯總督轄區,而後者屬於智利都督府。在1779年這三個成為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的一部分。
在西班牙帝國中,社會統一是通過共同的天主教會信仰完成。(1537年教宗保祿三世頒佈Sublimis Deus詔書,宣佈土著人民具有成為基督徒的能力)[1][2]
這一時期,大部分原住民在歐洲人到來後造成的災難中死亡,這反過來導致西班牙帝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綁架數百萬名奴隸。儘管血統純正法禁止混血,但社會普遍混合,其中西班牙男性與數十甚至數百名土著和黑人女性(通常為脅迫)發生性關係。這種情況導致了非西班牙本土的涵化過程以及對征服時期前的身份模糊。
1542年11月20日,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在巴塞隆拿通過Real cédula簽署了印第安新法,建立秘魯總督轄區,取代了新卡斯蒂利亞州和新萊昂州,同時巴拿馬皇家審問院被轉移至新總督府「諸王之城」利馬。
新建立的總督區通過各種形式控制巴拿馬地峽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區近三百年,涵蓋了現今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玻利維亞、哥倫比亞、智利、厄瓜多爾、巴拿馬、秘魯以及巴西西部和南部地區。委內瑞拉通過聖多明哥皇家審問院受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管轄,而巴西則屬於葡萄牙帝國。
在總督時期,由於居住在這些領土(以查科、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土著人民的抵抗,西班牙帝國無法征服現今阿根廷的的大部分領土。
特維爾切人直到18世紀統治着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亞。18世紀,一支來自阿勞卡尼亞的馬普切人進入,同化了巴塔哥尼亞北部和潘帕斯草原的民族,形成了Puelmapu。
在查科平原上,Wichís和Qom佔主導地位。在巴拉那河上游和烏拉圭河上游地區,耶穌會士在此建立耶穌會傳教區,以保護瓜拉尼人免受西班牙監護征賦制和葡萄牙巴西奴隸獵取隊的奴役做法,這後來導致了17554年至1756年的瓜拉尼戰爭。
拉普拉塔河地區在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在全球範圍內保持對抗下,存在邊境爭議,致使巴西人與拉普拉塔河人的鬥爭,並在七年戰爭中第一次塞瓦洛斯遠征和1776年至1777年西班牙與葡萄牙戰爭期間第二次塞瓦洛斯遠征中上升到軍事衝突。
傳統的拉美和阿根廷史學解釋說,始於19世紀初的西班牙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構成了與西方殖民主義決裂的時刻,讓位於獨立於歐洲帝國的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這一觀點相距甚遠的是,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政治獨立的過程並沒有與殖民主義的深刻過程決裂,他們創造了「共和的克里奧爾國家」或 「殖民國家」,這些國家是獨立的,但在國內和全球都保持着作為殖民主義特徵的種族主義的排他邏輯。[3][4][5][6][7]
1806年和1807年,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的框架內,發生了英國對拉普拉塔河的入侵。霍姆·里格斯·波帕姆和威廉·貝雷斯福德率領第一支部隊在基爾梅斯登陸並控制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45 天,直到它被聖地牙哥·德·利尼爾斯率領的軍隊從蒙得維的亞驅逐出境。1807年,由約翰·懷特洛克率領的規模更大的第二次進攻(大約8,000名士兵參與)被成功抵抗。
衝突產生了政治後果:總督轄區內現行的制度性法律被打破;總督拉斐爾·德·索布雷蒙特在入侵期間逃離,而勝利的利尼爾斯是在沒有西班牙國王直接干預的情況下,由民眾讚譽選出的。在第二次衝突中,士兵不足,無法指望大都市的幫助,因此被忽視的人群獲得了武器和軍隊指揮權。這使他們能夠更大程度地干預公共生活事務。其中突出的是帕特里西奧軍團,由克里奧爾人組成,由科爾內利奧·薩維德拉指揮。
美國獨立(1776)、法國大革命(1789)和啟蒙運動的新思想,結合克里奧爾人、原住民和美洲黑人反對西班牙帝國的鬥爭傳統,提倡自由思想,拉丁美洲的平等和獨立。
1810年的五月革命罷免並驅逐了總督巴爾塔薩·伊達爾戈·德西斯內羅斯,並在公開議會之後宣佈成立第一個主要由拉普拉塔聯合省的克里奧爾人組成的政府,稱為第一軍政府(la Primera Junta)。
1810年至1820年間,出現了兩個軍政府、兩個三人執政團和督政府,這是一種一人集權的政府形式。在此期間,政府的主要關注點是鞏固內部秩序並面對美洲保皇黨軍隊的抵抗。1816年,南美聯合省在圖庫曼議會上宣佈獨立。
何塞·德聖馬丁、曼努埃爾·貝爾格拉諾和馬丁·米格爾·德古梅斯是獨立戰爭中的一些主要愛國者指揮官。貝爾格拉諾受命指揮北方軍隊,雖然他被保皇黨擊敗,但他為巴拉圭在1811年組建自己的政府奠定了基礎。1812年,他創造了阿根廷國旗並領導了胡赫尼奧撤退(Éxodo Jujeño),此後,他在圖庫曼戰役和薩爾塔戰役中擊敗了西班牙人。
1816 年,聖馬丁組建了由4,000人組成的安第斯軍,從1817年到1822年,他領導了帶領智利和秘魯獨立的解放運動。與此同時,西蒙·玻利瓦爾使大哥倫比亞獨立,完成了秘魯的獨立,並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最後的統治堡壘玻利維亞(1824年)。
阿根廷認為聖馬丁是其獨立以來最偉大的軍事英雄,並授予他「國父」的稱號。在女性中,愛國主義集會的組織者和女權主義先驅Mariquita Sánchez de Thompson,和上秘魯獨立鬥爭的軍事英雄、阿根廷軍隊的第一位女性將軍Juana Azurduy非常突出,她在2009年被追贈晉升。
法裔阿根廷人Hipólito Bouchard隨後率領他的艦隊在國外與西班牙開戰,並襲擊了西屬加利福尼亞、西屬智利、西屬秘魯和西屬菲律賓。由於阿根廷人和菲律賓人之間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一致,他在San Blas獲得了逃亡的菲律賓人的忠誠,他們拋棄了西班牙人,加入了阿根廷軍隊。[8][9]阿根廷解放者聖馬丁的一個兄弟Juan Fermín de San Martín也是菲律賓的移民。後來,菲律賓人在反對西班牙人的菲律賓革命中採用了阿根廷五月太陽作為象徵。Bouchard還從夏威夷王國國王卡美哈梅哈一世那裏獲得了對阿根廷的外交承認。歷史學家Pacho O'Donnell聲稱,夏威夷是第一個承認阿根廷獨立的國家。[10]
自1820年之前,一元派和聯邦派通過一系列的內戰來爭奪國家的政府和經濟。隨着聯邦派在塞佩達戰役(Batalla de Cepeda)的勝利,各省自治時期開始了;各省之間的聯合通過《省際條約》(tratados interprovinciales)來維持。內部鬥爭——通常是內陸地區反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鬥爭——持續了60多年。軍事獨裁者(通常被稱為考迪羅)在19世紀中葉統治着政治版圖 ,領導着自己的軍隊,在許多情況下還統治着自己的省份 。
1820年至1824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由Martín Rodríguez統治,他的部長貝納迪諾·里瓦達維亞進行了改革——例如1821年的第一部選舉法,僅適用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為了增加國庫,他與巴林銀行沒收了所有屬於宗教團體的資產,沒收了盧漢聖母聖殿、慈善兄弟會成員(de los de la Hermandad de Caridad)、Santa Catalina醫院(del Hospital de Santa Catalina)等的財產。[11]為了捍衛阿根廷的天主教會財產和反對里瓦達維亞的反天主教主義,1823年3月19日,由Gregorio García de Tagle領導的「使徒革命」(Revolución de los Apostólicos)爆發了,但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後失敗。
里瓦達維亞政府的任意和單方面的剝奪,以及天主教會在國家獨立過程中的貢獻,是造成目前由第21.540號法律 「分配給屬於羅馬天主教使徒教派的某些要人」所規定的對該教派支持的原因。[12]
1824 年,Juan Gregorio de Las Heras接替Rodríguez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長,他召開了旨在統一全國的國會。
1825 年,在阿根廷政府的支持下,由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領導的一群東岸人和來自其他省份的東岸人,稱為「三十三東岸人」,進入拉普拉塔河東岸區驅逐巴西佔領者,在隨後的弗魯克圖奧索·里維拉的幫助下, 幾個月後,巴西軍隊撤出,並於8月25日在佛羅里達會議(Congreso de Florida)上宣佈東岸領土從巴西獨立,並與構成拉普拉塔河聯合省或阿根廷的各省統一。巴西向阿根廷宣戰。1826年,國會任命具有一元派傾向的里瓦達維亞為總統,繼續推行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一直推行的以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利潤為基礎的自由貿易經濟政策。
阿根廷堅持認為,它在獨立後繼承了西班牙在「保持佔有」理論和「國家繼承」理論下的權利,因此從1810年起行使了「徵用權」。1859年西班牙承認阿根廷獨立時,明確放棄了對阿根廷領土的權利,這包括馬爾維納斯群島,追溯到1810年5月25日。[13]
1820年11月6日,為拉普拉塔聯合省服務的美國上校David Jewett指揮Heroína號巡防艦以聯合省政府的名義在索萊達港(Puerto Soledad)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
Jewett讓阿根廷國旗首次在該地升起,並將有關它的信息分發給了那裏的不同國籍的海獅和鯨魚捕獵者。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威德爾見證了這一事件。
歐洲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該群島一直處於聯合省的和平佔有之下,直到1833年英國的佔領。[14][15][16][17][18]
1825年2月2日,英國簽署了一項友好、通商和航海條約,其中承認聯合省的獨立以及其領土範圍的存在,包括它在1820年佔領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並行使其他主權行為,包括設置和任命地方政府。[19][20][21][15]還應補充的是,在條約中,聯合王國並未對這些島嶼提出任何要求,並且該條約暗示認可這種承認的法律後果。[15]
1829年6月10日,為了加強阿根廷國家的存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Martín Rodríguez和他的部長Salvador María del Carril通過一項法令,設立了大西洋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合恩角附近的政治和軍事司令部,總部設在索萊達島,並管轄合恩角附近面向南大西洋的島嶼。Luis Vernet是該職位的第一任負責人。
1830年2月5日,Vernet的女兒Matilde Vernet y Sáez在索萊達港出生,她是第一個出生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人,也是1833年英國佔領該地之前第一個阿根廷人後裔。[22][23]
1826年,舊聯盟各省的代表認為有必要開會以達成統一戰線來對抗巴西。曾在歐洲從事外交工作並因擔任Martín Rodríguez的部長而聞名的里瓦達維亞,以30票對5票當選為總統。在他的任期內,他領導聯合省實現了他所渴望的統一,這在當時也是必要的。
1826年2月9日,總統將《首都法》草案提交給國會,旨在需要一個領土空間來治理全國,該草案獲得25票支持和14票反對而順利通過。該法將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定為國家首都,並擴大其領土範圍。首都不受制於省的隸屬關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其他地區成為了一個新省份,但它失去了首都、港口,因此也失去了最強勁的經濟收入來源。
另一項法律是建立國家銀行,其正式名稱是拉普拉塔聯合省銀行(Banco de las 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資本金為一千萬比索,其中三百萬比索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貸款,一百萬來自Descuentos銀行。這與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提供的貸款 3,000,000、Banco de Descuentos 提供的 1,000,000,以及每年認購的每股 200比索的股份。銀行的行政管理將由董事會負責。
1826年5月18日頒佈了《租借法》(la Ley de Enfiteusis),其中因受英國債務擔保影響而被禁止出售的公共土地,從1827年1月1日起被賦予不少於20年的租借。
立法的高潮是1826年的憲法。憲法分為10個部分,共191條,規定在代議制、共和制和單一制下組織國家。最後一節要求將憲法文本提交給各省和首都批准,但遭到各省反對。這次反對是對國會的最後一擊。
里瓦達維亞鼓勵用英國資本成立股份公司,以開採礦產資源。
在戰爭方面,儘管在衝突開始時,巴西帝國軍隊比共和軍強大,但聯合省在三年的海上和陸上戰役中多次擊敗巴西,其中最重要的是Ituzaingó戰役。
然而,兩國發生的經濟和政治問題,特別是巴西海軍對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封鎖和陸上的僵局(因為科洛尼亞-德爾薩克拉門托和蒙得維的亞在整個衝突期間都在巴西的控制之下)使得啟動和平談判成為明智之舉。
1827年,阿根廷全權大臣Manuel José García越俎代庖,與巴西人簽署了一份初步和平協議,承認帝國拉普拉塔河東岸區(今烏拉圭)的主權,並承諾向巴西支付戰爭賠償金。里瓦達維亞總統宣佈這是「可恥的條約」,拒絕接受並引咎辭職。
衝突一直持續到1828年8月27日,當時拉普拉塔聯合省共和政府的代表與巴西皇帝簽署了《初步和平公約》(Convención Preliminar de Paz),同意東岸的獨立,並停止敵對行動。
1829 年,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聯邦派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擔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擁有「特殊權力」,並保持了代表聯合省進行外交活動的權力。他以鐵腕統治和強烈的個人主義特製統治到1832年。他在巴塔哥尼亞開展了一場運動,在那裏他與一些原住民部落作戰並與其他部落談判,以將該國邊界向南部延伸。從1832年到1835年,先後有三位軟弱的省長:胡安·拉蒙·巴爾卡塞(Juan Ramón Balcarce)、胡安·何塞·比亞蒙特(Juan José Viamonte)和曼努埃爾·比森特·馬薩(Manuel Vicente Maza)。三人因來自德羅薩斯支持者的壓力而辭職,最後一個是因科爾多瓦的Reynafé兄弟在Barranca Yaco暗殺了拉里奧哈省省長Facundo Quiroga而辭職。1833年,英國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
1835年,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羅薩斯被選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並擁有所謂的「公共權力總和」,也就是他個人總結的國家三權。隨後的全民公決使他的任命廣泛合法化。他發起了保護主義經濟政策,並制定了省際協定(如聯邦協定),儘管沒有明確促進新產業。他還實施了有利於大眾的措施,例如全面禁止黑奴貿易,這些黑奴的子女在五月革命後已經獲得了自由。他建立了一個以迫害反對者為特徵的政權——打着「一元派野蠻人去死」的口號——許多反對者被處決、謀殺或選擇流亡鄰國。他的集權政策在國內引發了反對他的起義,他的獨裁主義引起了「1837一代」浪漫主義者的反對,這是一群有影響力的年輕知識分子,其中包括Juan Bautista Alberdi、Esteban Echeverría和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他們在文學館(Salón Literario)上嚴厲批評了政權。
1838年至1840年間,羅薩斯面臨法國封鎖,封鎖是由於拒絕接受法國公民的福利而導致的。該行動促進了叛亂並統一了反對派,但又被瓦解,導致羅薩斯的力量得到加強。在1843年至1851年間,他擊敗了強大的北方各省聯盟,圍攻蒙得維的亞,幫助被推翻的烏拉圭前總統曼努埃爾·奧里韋。1845年,他在Vuelta de Obligado戰役中抵抗英法海軍封鎖,並成功鎮壓了科連特斯省的最後一次起義。 在他執政的最後幾年,羅薩斯以象徵性的方式多次辭職。恩特雷里奧斯省省長胡斯托·何塞·德烏爾基薩以他所謂的「聲明」接受了其中一次辭職,並決定親自接管他所在省份的外交事務。羅薩斯以憤怒的謾罵作為回應,但他的軍事反應還不夠:他們在1852年2月3日的卡塞羅斯戰役中相遇。在這場南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中,由烏爾基薩指揮的三萬多人的「大軍隊」(包括來自巴西、烏拉圭、恩特雷里奧斯、科連特斯和政治流亡者的部隊)打敗了2.2萬人的聯邦軍隊。
羅薩斯流亡到了英國。兩星期後,烏爾基薩勝利進軍布宜諾斯艾利斯,隨後對羅薩斯主義的主要人物進行了處決。
1832年12月20日,美國海軍列克星敦號護衛艦摧毀了索萊達港的軍事防禦設施,隨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於1833年1月3日通過軍事行動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根廷對該地的佔領結束。儘管與阿根廷聯邦保持和平關係,英國還是用兩艘軍艦驅逐了26 名阿根廷駐軍,他們在兩天後離開 。從那時起,除了1982年短暫的馬島戰爭外,這些島嶼一直處於英國統治之下。
1815年,在拉普拉塔聯合省服役的愛爾蘭海軍準將Guillermo Brown發起了一場行動,騷擾太平洋上的西班牙艦隊,當赫拉克勒斯號和特立尼達號在穿越合恩角時,它們與南緯65度平行行駛。在名為《1813-1828年阿根廷共和國海軍行動》(Acciones navales de la República Argentina, 1813-1828)的海軍部回憶錄中,Brown寫道:[24]
繞過合恩角後,經受了這部分的盛行風,到達南緯65度後,這部分的海面顯得非常平坦,地平線清晰而平靜,沒有什麼不好的跡象,說明離陸地不是很遠,雙桅船特立尼達號失去了船頭破浪處……
卡塞羅斯戰役後,簽署了聖尼古拉斯協定(Acuerdo de San Nicolás),該協定要求召開制憲會議以建立聯邦國家,並任命卡塞羅斯戰役的獲勝者Justo José de Urquiza為聯邦的臨時元首。然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在一元黨的巴托洛梅·米特雷的領導下擊敗羅薩斯主義者後進行了重組,並決定不批准該協議,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州」的名義脫離聯邦。
1853 年,十三個省(卡塔馬卡、科爾多瓦、科連特斯、恩特雷里奧斯、胡胡伊、拉里奧哈、門多薩、薩爾塔、聖胡安、聖路易斯、聖菲、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和圖庫曼)在聖菲制憲會議上批准建立阿根廷共和國的1853年憲法——直到 1860 年才稱為阿根廷聯邦——基於共和、代議、聯邦和自由原則。
居住在巴塔哥尼亞土著領土(瑟爾科南人、雅加人、Tehuelches人、馬普切人和Ranqueles人)和大查科(Guaicurúes人、Matacos人、Vilelas人)的原住民不屬於任何省份,因此沒有考慮他們的最終代表權。多年後,阿根廷共和國通過戰爭征服了這些領土,將人民組織成一系列被稱為「國家領土」的實體。缺乏代表權和政治權利,直到一個多世紀後各地的省級化——米西奧內斯、拉潘帕、查科、福莫薩、內烏肯、內格羅河、丘布特和聖克魯斯在20世紀中葉省級化 ,火地島、南極和南大西洋諸島在1991年成為阿根廷的省份。
在1853年的總統選舉中,德烏爾基薩當選為聯邦總統。
由於沒有重要的貿易港口,布宜諾斯艾利斯離開聯邦極大影響了聯邦各省的經濟,這也是內戰再次爆發的原因。在Cepeda戰役(1859 年)、San José de Flores條約、1860年憲法改革和1861年的Pavón戰役之後,該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霸權和巴托洛梅·米特雷的領導下實現了統一,他實際上擔任了聯邦總統,但沒有停止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而德烏爾基薩則永遠退出了政壇。
在最初的國家制憲程序完成後的三個總統任期從1862年到1880年,持續了十八年,通常被稱為歷史總統任期(presidencias históricas)。其中第三個總統是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他的領導意味着民族自治黨長達42年長期霸權的開始。
1862年,米特雷在民族黨的領導人中穩固了他的權力,並當選為憲法總統。他發起政策制定進程,通過了重要的法律,並促進了移民和教育。他殘酷地打壓各省級軍閥的抵抗,尤其是Chacho Peñaloza的抵抗。
巴拉圭的弗朗西斯科·索拉諾·洛佩斯入侵並佔領了科連特斯,阿根廷與巴西和烏拉圭結盟,通過三國同盟戰爭推翻了它。[25][26]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場戰爭是由於當時最發達國家的出海口封鎖,在一項協議中,巴西和阿根廷受到英國的鼓勵。[27]這場被認為是速戰速決的戰爭在六年後的1870年結束,使巴拉圭滿目瘡痍,並奪去了三萬名阿根廷士兵的生命。
1868年,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接替了總統職位,薩米恩托開展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促進了大眾教育、文化和電報的發展。他擊敗了最後一批聯邦派軍閥,簽署了重要的國際條約,並結束了三國同盟戰爭。他鼓勵歐洲移民,移民潮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1871年至1915年間,阿根廷接收了近五百萬名來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移民,主要是歐洲人。
在經歷了一場小規模的經濟危機之後,民族自治黨(PAN)的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接替了薩米恩托,該黨將連續執政四十二年,直到 1916 年。這期間採用的是唱票制度和低代表性投票制,導致廣泛的選舉舞弊。阿維拉內達開始征服原住民領土。他繼續推行促進歐洲移民的政策,促進工業化並批准了有利於大莊園的土地法,儘管在他任職期間,由於1873年的恐慌,國家不得不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1878年,在阿根廷威脅與智利衝突的時候,Py領導的探險隊在聖克魯斯河以南確保了阿根廷的主權。
1879年進行了沙漠征服,通過戰爭實現了國家對馬普切人、Ranquel人和Tehuelches人控制的西潘帕斯平原和巴塔哥尼亞北部數百萬公頃土地的有效統治的目標。這場由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部長領導的運動消除了馬普切人的突襲和其它南部原住民的舊邊界線上的威脅,代價是成千上萬的土著人(主要是婦女和兒童)被奴役,並為少數牧場主謀取利益。史學界和社會、政治和人權組織認為這是一場種族滅絕。多年後,對查科地區採用了類似的方法。通過這兩個進程,國家的面積幾乎增加了兩倍,包括其他國家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從而鞏固了邊界。另一方面,它導致這些地區的原住民人口急劇減少。
1880 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了最後一次內戰,以控制國家,反對19世紀下半葉由Carlos Tejedor和巴托洛梅·米特雷領導的該國普遍存在的選舉舞弊;它的失敗結束了阿根廷內戰時期,同時批准了第1029號法律,該法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轉讓領土後,將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聯邦化,使其成為阿根廷首都。
不久之後,羅卡就任總統並開始了一項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公共工程的計劃。他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保守派和自由派政府交替執政的時期,並以選舉舞弊行為維持。
在此期間,民族自治黨(PAN)佔據主導地位,該黨在唱票制度的推動下,在選舉舞弊的基礎上壟斷了權力,並持續了25年。
羅卡(1880-1886年擔任總統)的接替者是米格爾·胡亞雷斯·塞爾曼,他於1890年因Leandro N. Alem領導的公園革命而辭職,該革命被推翻,總統一職由副總統卡洛斯·佩列格里尼接任(1890-1892)。緊隨其後的是
路易斯·薩恩斯·佩尼亞(1892-1895)、何塞·埃瓦里斯托·烏里布魯(1895-1898)、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1898-1904)、曼努埃爾·金塔納(1904-1906)、何塞·菲格羅亞·阿爾科塔(1906-1910)、羅克·薩恩斯·佩尼亞(1910-1914)和維克托里諾·德拉普拉薩(1914-1916)。
保守共和國成立之時,大英帝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擊敗中國後取得世界霸權,並實施了一項國際分工計劃,將工業品生產者的作用留給北歐國家。在這一計劃中,它加入了一種相對成功和現代的農業出口模式,旨在在潘帕斯平原的肥沃土地上為英國工人階級生產廉價的食品(肉類和穀物),這些土地由一小群主要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牧場主擁有,而英國資本則控制大部分的鐵路、冷凍行業和銀行。
為此,保守派政府,也被稱為1880一代,引入了一些現代農業和畜牧業技術,建設了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及其港口為軸心的廣泛的鐵路網,推動了歐洲移民的大潮(1870-1930),移民主要是意大利農民,其次是西班牙人,使阿根廷人口在1930年占拉丁美洲人口的比例從3.5%上升到11.1%。[28]
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認為,大英帝國在阿根廷和巴西的投資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可以將這種情況描述為「非正式帝國主義」。[29]阿根廷政府在臭名昭著的1930年代將其稱為「非正式殖民地」,當時大蕭條使大英帝國的全球模式陷入危機。[30]
這些投資主要來自阿根廷政府和英國,主要用於鐵路開發、港口和冷凍業等領域。許多移民和現代經濟活動遠離該國內陸,推動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發展和財富集中;成為一個繁榮的國際大都市。
然而,這種經濟模式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畜牧業貴族手中產生了強大的財富積累;以及工人階級的隔離、過度擁擠或隔離。與此同時,該國發展不對稱,強烈遲滯了所謂的「內部」的發展,這個詞是指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外的阿根廷領土。
反過來,移民也從歐洲帶來了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理想,保守派打擊和鎮壓了這些思想,包括禁止這些人進入該國。
民族自治黨通過選舉舞弊主導了阿根廷政壇,統治直到1916年,而四年前的1912年批准了(男性)不記名普選的薩恩斯·佩尼亞法,使得由伊波利托·伊里戈延領導的激進公民聯盟在選舉中獲勝。激進派曾領導過各種反對政權的革命嘗試,他們鼓勵了新興的阿根廷中產階級的壯大。
1890年7月26日,由Leandro Alem 、巴托洛梅·米特雷 、Aristóbulo del Valle、Bernardo de Irigoyen和Francisco Barroetaveña等新成立的公民聯盟領導的政變被稱為「公園革命」,旨在尋求推翻以總統米格爾·胡亞雷斯·塞爾曼為首的政府。
在政變之前,發生了一場持續兩年的嚴重經濟危機,以及反對派對腐敗和威權主義的指控。成立了一個革命委員會和一個被稱為33名軍官之家的軍事組織。其領導人包括何塞·費利克斯·烏里布魯少尉,他將在40年後領導推翻伊波利托·伊里戈延的政變。
政變的計劃是反抗軍先集中在炮兵公園(今Plaza Lavalle),艦隊將炮擊玫瑰宮和雷蒂羅的軍營。與此同時,民兵將俘虜總統塞爾曼、副總統佩列格里尼、陸軍部長Levalle將軍和參議院議長羅卡,並切斷鐵路和電報線。
政變於1890年7月26日黎明開始。一個武裝民團佔領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具有戰略意義的炮兵公園,也就是今天最高法院的所在地,公園離大樓大概900米。與此同時,其它反抗軍部隊從四面八方向那裏進軍。此時,位於玫瑰宮以南的拉博卡一個海軍部隊的大部分士兵都加入了起義。革命部隊得到了武裝平民的支持,這些武裝平民被組織成「公民民兵」(«milicias cívicas»)。
政府軍主要在城市東北的雷蒂羅集結,在今天的聖馬丁廣場和雷蒂羅火車站所在的地方,曾經有一個重要的營房,對調動駐紮在各省的部隊具有戰略意義。早上六點,政府的關鍵人物都到了那裏,包括總統米格爾·胡亞雷斯·塞爾曼、副總統卡洛斯·佩列格里尼、參議院議長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和戰爭部長Nicolás Levalle將軍。他們將指揮忠於政府的部隊以及警察局長Alberto Capdevila上校。
正當政府官員們在雷蒂羅開會時,總統塞爾曼在佩列格里尼和羅卡的建議下離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而他們仍然擁有政治上的指揮權。
革命部隊集中在炮兵公園後,Manuel J. Campos將軍改變了前一晚制定的計劃,他要求部隊留在公園,而不是攻打政府的地盤和玫瑰宮。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Campos和羅卡之間存在一項秘密協議,因為羅卡可能出於讓塞爾曼總統下台的目的暗中煽動起義,但必須阻止起義軍擁戴的Leandro Alem成為臨時總統。
起義的艦隊躲在玫瑰宮的後方,開始隨機對雷蒂羅的軍營、警察總局、城市南部地區和玫瑰宮進行炮擊。戰鬥一直持續到7月29日,起義軍不得不投降,但條件是政府不對他們進行清算。此次革命的傷亡人數從未確定,各種數據指稱有150至300人死亡,甚至有說法稱有1500人傷亡。1890年8月6日,米格爾·胡亞雷斯·塞爾曼辭去總統職務,由副總統卡洛斯·佩列格里尼接任,他任命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為內政部長,羅卡是該政變失敗的最大受益人。
1897年,由於伊波利托·伊里戈延與Bernardo de Irigoyen意見不合,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激進公民聯盟委員會被解散,該黨幾乎消失。這促進了激進分子核心的形成,他們承認伊里戈延為領導人,他於1903年開始重組該黨。1904年2月29日,激進公民聯盟全國委員會宣佈在全國範圍內放棄參選國會議員、首都參議員、總統和副總統,並宣佈武裝鬥爭。此時的總統是民族自治黨的曼努埃爾·金塔納。
1905年2月4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布蘭卡港、門多薩、科爾多瓦和聖菲發生了武裝起義,目的是推翻政府,而政府方面則提前獲悉了這一陰謀,並下令全國戒嚴九十天。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政變策劃者未能成功控制軍械庫,陸軍總參謀長Carlos Smith將軍的部隊擊退了伊里戈延的支持者。忠於政府的軍隊和警察很快奪回了被革命軍突襲的警察局。在科爾多瓦,反政府武裝逮捕了副總統何塞·菲格羅亞·阿爾科塔,並威脅稱如果總統曼努埃爾·金塔納不辭職,就殺死阿爾科塔;阿爾科塔沒有屈服,也沒有被殺。他們還逮捕了國會議員Julio Argentino Pascual Roca(前總統羅卡的兒子)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前警察局長Francisco Julián Beazley,但沒有逮捕前總統羅卡,因為他已經逃往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
在門多薩,反抗軍從國家銀行奪取了三十萬比索,並襲擊了巴西里奧·佩蒂內中尉守衛的軍營。布蘭卡港等地的反抗軍沒有遠見,也未獲得當地的支持。科爾多瓦和門多薩的戰鬥僅持續到2月8日,最終反抗軍被擊敗,並被判處最高8年徒刑,送往烏斯懷亞監獄。
1910年是展示了1880年代的成就和失敗。5月25日是五月革命100周年,標誌着獨立的第一步。總統何塞·菲格羅亞·阿爾科塔領導的政府隨後決定組織百年慶典,這將作為一項國際活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出席。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公主、智利總統佩德羅·蒙特及多國代表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玻利維亞和巴西總統因與阿根廷的外交關係不佳而缺席。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慶祝活動的中心,舉行了由政府和個人組織的各種儀式,文化界、軍方、學校和外國團體都參加了這些儀式。在哥倫布劇院前舉行了閱兵式、市民遊行和盛大的表演。建立了紀念碑,恢復了國會宮和最高法院的建設。還組織了國際會議和美術展覽。許多報紙發表了特別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報》出版的文章。
5月25日凌晨,一群學生遊行前往拉普拉塔河觀看日出。早上,五月革命紀念碑在五月廣場奠基,在國會廣場舉行了一次小學生聚會。下午三點舉行了閱兵式。
然而,在慶祝活動的同時,工會對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情況表示不滿。由社會主義、革命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領導的CORA和FORA舉行了抗議活動,並威脅要舉行大罷工。他們呼籲廢除《居留法》(Ley de Residencia),該法授權政府在沒有正當程序的情況下驅逐外國人。政府實施了戒嚴,警察鎮壓了示威者。工人政黨四分五裂,罷工沒有實現。
對於上流社會來說,百年慶典是歐式力量和偉大的展示,這種力量和偉大將持續多年。對於下層階級來說,百年慶典是貴族專屬的盛會。
當激進主義上台時,它提出的不僅僅是一項政府計劃,而是一系列原則宣言:反對威權的事業、賠償歷史、道德恢復、尊重聯邦制。
激進學說的要點之一是「反對威權的事業」的概念。「事業」是激進的事業,其理想是國家的榮譽、選舉的純潔性、國家的重組、民主以及對憲法和法律的尊重。「威權」是指民族自治黨政府;反對這個威權(腐敗,不公正的政權等)是激進公民聯盟的「事業」,來治癒民族自治黨政府造成的損害。激進學說的另一點是「賠償歷史」。這宣揚激進黨政府不是來報復民族自治黨政府造成的損害,而是來治癒它們,修復它們。
1929年,根據世界標準,阿根廷是一個富裕國家。但是隨着世界經濟的大蕭條,在1929年,阿根廷的繁榮結束。1930年,阿根廷爆發由阿根廷愛國組織支持的軍事政變。
自20世紀30年代起出現軍人與文人交替執政的局面。
平民政府似乎與盟軍接觸並加入,但阿根廷軍隊(和普通阿根廷公民)的多數官員由於擔心共產主義的蔓延而反對。大部分人支持保持中立,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
1943年6月4日,一個和軍隊秘密結盟的組織,聯合官員集團向阿根廷總統府集合,要求總統下台。在幾個小時的威脅下,總統宣佈辭職。
1946年,將軍胡安·庇隆成為總統。他的民粹思想成為庇隆主義。他的妻子愛娃·庇隆在去世之前,擔任政治上的領導角色。[31]在1943年至1946年間,庇隆通過關閉110家出版商建立審查制度。[32]在胡安·庇隆的統治時期,工會組織數量和政府活動增加。[33]
他的政府遵循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並且嘗試着減少對於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庇隆擴大政府花費。他的政策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從1948年初至1950年初,比索貶值70%。在1951年,通貨膨脹率達到50%。[34]
1950年代至60年代的阿根廷政變不斷。阿根廷面對不斷的社會和勞動力需求。
反對派被投入監獄。一些人受到拷問。
1982年,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出兵收復馬爾維納斯群島,最後以失敗收場。(詳情參見馬島戰爭)1983年,激進公民聯盟(UCR)候選人勞爾·阿方辛當選總統,開始懲處在骯髒戰爭時期犯有反人類罪行的軍人集團,聯邦刑事和懲教上訴法庭給所有政變領導人下了判決。但在軍方壓力下,他也制定停止追究法和義務服從法,停止檢舉指揮系統下層的軍官。[35][36]阿根廷同智利和巴西的關係得到修補,通貨膨脹卻更甚以往,人均收入一跌再跌。庇隆黨人卡洛斯·梅內姆在1989年的競選中獲勝,社會動盪和遊行抗議迫使阿方辛提前辭職。[37]
梅內姆擁抱新自由主義:[38]固定匯率、放開商業管制、實行私有化,並拆除貿易壁壘,暫時重振經濟。他赦免阿方辛執政期間獲刑的官員。1994年憲法修正案允許他連任。好景不長,20世紀末的外國金融危機暴露出匯率缺乏彈性、嚴重依賴外資的弊端,引發外資撤出、出口崩潰、大量企業破產的危局。[39]費爾南多·德拉魯阿領導的激進黨在1999年選舉中重奪執政權。[40]
儘管危機開始惡化,德拉魯阿依舊維持梅內姆的經濟計劃,民怨滋生。凍結銀行存款以大規模的資本外逃為回應,產生新的動盪。2001年12月的暴亂迫使德拉魯阿辭職。[41]國會內部選舉並任命愛德華多·杜阿爾德為臨時代理總統,任期到2003年12月10日。他廢除了梅內姆設立的固定匯率體系。[42]2002年底,危機開始緩解,而兩名抗議者的身亡迫使他提前交權。在之後提前舉行的總統大選中,由左派正義黨候選人內斯托爾·基什內爾當選。[43]
在內斯托爾·基什內爾施行的新凱恩斯學派經濟政策鼓勵下,[44]經濟危機告終,顯著的財政和貿易盈餘得以實現,在危機中膨脹的貧困階層向中產階層過渡。[45]在他的治理下,阿根廷償清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部債務,[45]廢除了停止追究法和義務服從法,[46]並恢復對人權紀錄不良的軍官的整肅。面對天文數字的違約債務,政府主導了兩次債務重組。2007年底,基什內爾總統宣佈將不競選連任,並幫助其妻,參議員克里斯蒂娜參選。克里斯蒂娜於2007年10月的總統大選中以46.29%的票數當選,[47]並於2011年連任,但經濟蕭條、外匯管制、進口限制、通貨膨脹、腐敗瀆職、與美國禿鷲基金間的債務矛盾與違約問題、副總統阿馬多·布杜的瀆職醜聞、以及調查1994年猶太中心汽車炸彈事件的聯邦檢察官阿爾貝托·尼斯曼於2015年1月18日離奇死亡,其於死前稱總統克里斯蒂娜、外交部長赫克托·蒂梅爾曼及其他官員協助掩蓋恐怖襲擊真相,並於1月19日將前往國會聽證會,使得總統克里斯蒂娜及其所在的正義黨勝利前線的民調支持率接連下滑,在國內及國外阿根廷使領館接連出現主題為「我是尼斯曼」的「靜默遊行」,黨內也出現由其夫任內的前副總統,現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總統候選人丹尼爾·肖利所引領的反對聲浪,執政黨更在2015年4月的首都市長初選中,以首都全部15個區失利的絕對劣勢,潰敗給由現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市長、總統候選人毛里西奧·馬克里所領導的共和議案黨(PRO)。[4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