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海军驱逐舰船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英語: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簡稱為伯克級,是美國海軍裝備的一型配備了「神盾」作戰系統和AN/SPY-1 3D相位陣列雷達的驅逐艦,主要任務要求為協同航母戰鬥群的防空作戰。第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於1991年7月4日服役,以替換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顧盛號,之後同級艦陸續加入美國海軍以替代其他較為舊型的驅逐艦級,並在2005年9月21日至2016年5月20日間一度成為美國海軍唯一操作中的現役驅逐艦級。本艦級的命名源自美國海軍上將阿利·伯克,是二戰時代最有名的驅逐艦軍官。伯克本人在一號艦阿利·伯克號驅逐艦下水時仍在世,其在服役典禮上說:「此艦為戰而生,你們擁有的是世上最好的戰艦。」
阿利·伯克級 Arleigh Burke class | |
---|---|
概觀 | |
艦種 | 神盾驅逐艦 |
艦名出處 |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
擁有國 | 美國 |
擁有者 | 美國海軍 |
前型 | 紀德級 斯普魯恩斯級 |
次型 | 朱姆沃爾特級 DDG(X) |
製造廠 | 英戈爾斯造船廠 巴斯鋼鐵廠 |
單艘造價 | 單價18.43億美金(DDG 114-116,2011/12年度)[1] |
動工 | 1988年迄今:
|
計劃數 | 原計劃98艘,目前預計22艘伯克型Flight III取代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
服役 | 74艘 |
現況 | 現役 |
技術數據 | |
滿載排水量 | 8,315噸(Flight I構型) 8,400噸(Flight II構型) 9,200噸(Flight IIA構型) 9,800噸(Flight III構型) |
全長 | 153.77米(Flight I/II構型) 155.29米(Flight IIA構型) 155.448米(Flight III構型) |
全寬 | 20.4米(Flight I/II/IIA構型) 20.239米(Flight III構型) |
吃水 | 9.35 米 (含聲納罩,Flight I構型) 9.90 米 (含聲納罩,Flight II構型) 9.72 米 (含聲納罩,Flight IIA構型) 9.40 米 (含聲納罩,Flight III構型) |
燃料 | 柴油 |
動力 | 4具LM2500-30燃氣渦輪發動機 2軸共輸出10.8萬馬力 |
發電機 | 3台Allison AG9140發電機 |
電力輸出 | 每台2500 kW(3,400 hp),440 V |
最高速度 | 超過30節 |
續航距離 | 20節之下8400公里(4,400海浬) |
乘員 | 軍官22,士官兵315(Flight I/II構型) 軍官32,士官兵348(Flight IIA構型) |
飛行設施 | Flight I/II:無 Flight IIA/III:兩架西科斯基MH-60R海鷹直升機 |
偵搜系統 |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鋼製船體,重要艙室加以凱夫拉裝甲覆蓋 |
這型驅逐艦被設計為多用途驅逐艦,為適應防空作戰他們有強大的神盾作戰系統和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反潛則有拖曳聲納、魚雷、RUM-139 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和反潛直升機;水面戰有魚叉導彈和RIM-174 標準六型導彈 SM-6 ERAM;並可配備戰斧巡航導彈進行對地打擊。
美國海軍原本計劃建造32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接替阿利·伯克級,但只建造了3艘便中止。用於接替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19艘次世代巡洋艦CG(X)也被美國國會中止。美國海軍只能選擇重啟阿利·伯克級的生產線,令伯克級成為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數量最多的水上戰鬥艦艇。伯克級共有1艘第I批次、20艘第IA批次、7艘第II批次、37艘第IIA批次、7艘第IIA(技術增進)批次(預計10艘)、1艘第III批次(預計生產22艘)以及計劃中的第III批次(預計9艘[2])
阿利·伯克級是至今世界上戰力最強的驅逐艦之一,其重量和火力超過許多巡洋艦。
起初伯克級約有提康德羅加級75%的防空能力,美國海軍在伯克級上縱向安裝了Mk 41垂直發射系統(VLS),可發射SM-2 MR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但是在艦艏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只安裝了四組各8枚的發射模組(8-cell Modules )而不是提康德羅加級的八組,所以垂直發射口數量也由提康德羅加級的122具減至90具,而Flight IIA伯克級,因取消安裝垂直發射系統重填裝裝置,因而有96個垂直發射口。伯克級採用較輕且較先進的SPY-1D平面陣列雷達,第二批次的Flight II/IIA伯克級改用SPY-1D(V)平面陣列雷達,它安裝在其單一上層結構的四個轉角處(C\corner),不過伯克級只有三具AN/SPG-62照明雷達(illuminator,對RIM-66導彈標準二型中程導彈(SM-2)和RIM-162進化型海麻雀導彈(ESSM)進行終端導引)。
由於較為注重防空戰力的保持,反潛能力上伯克級就較提康德羅加級遜色不少。伯克級採用SQQ-89(V)4整合聲納套件,其中包含了SQS-53C艦體聲納雷達、SQR-19拖曳陣列雷達和SQQ-28直升機資料鏈等。但艦上唯一的反潛武器系統為Mk 46歸向魚雷,早先原有計劃用Mk-41 VLS垂直發射ASROC反潛火箭,不過遭到取消。當時設計觀念認為艦隊中已有其他船艦搭載足夠的直昇機,因此伯克級只需要有直升機甲板(cross decking)即可。DDG-52後,伯克級開始安裝RAST輔助着艦系統,且有幫助直升機加油和補充彈藥的設備。
伯克級建造打破傳統,艦身全用鋼製,沒有採用傳統的鋼鐵船底和鋁製上部混合法,但仍有如鋁桅竿等部位以減低重量。之所以全採用鋼材的原因,是因為1975年貝爾納普號巡洋艦(USS Belknap CG-26)失火導致鋁製上半部全毀,以及觀察英國軍艦在福克蘭群島戰爭受損報告,而決定全鋼製。1979年國防科學委員會提出關於軍艦弱點之研究報告,大幅影響伯克級的船艦設計。伯克級特別重視被動的防禦,除了艦體大多為鋼材料製外,在重要部分還使用了近130噸的凱夫勒裝甲。而基於匿蹤技術的考量,伯克級艦上結構平面處皆為傾斜構造,並盡量使艦體邊緣圓滑。
伯克級也是第一型有核生化空氣過濾器防護的驅逐艦[3],以及其艦體設計具有氣密的效果,所有船艙皆可增加氣壓來防止核生化污染。船艦的戰情中心則設置於艦體中央,且周遭被許多通道環繞,和過去美國海軍的習慣不同。而伯克級將戰術資料分至各艙室處理,如聲納室即位於戰情中心前方,以避免伯克級因敵方的一擊而喪失戰力。
1980年美國海軍為了取代過去的查爾斯·F·亞當斯級(Adams)和昆玆級(Coontz)驅逐艦,設立七個造艦合同,在計劃中,伯克級被設計成具有戰鬥群攻擊作戰能力的通用驅逐艦。1983年產生三個競爭者:巴斯鋼鐵(Bath Iron Works Shipyard)、陶德船廠和殷格司造船公司。[3] 1985年4月3日巴斯鋼鐵得到3億2千190萬美金的合約頭期款,並授權建造伯克級首艦阿利·伯克號(USS Arleigh Burke (DDG-51))號。[4] 其中船體約佔預算的11億美金,另外7億7千8百萬美金則是武器系統和神盾系統。[4]然而,由於巴斯鋼鐵造船廠發生勞工問題,導致伯克級的工程遭到延誤,直到1991年第一艘伯克級才完工,此時原先要由伯克級所替換的船隻都早已退役。
伯克級堪稱美國海軍從冷戰時代以來第一種認真考慮艦體被動防護措施的水面艦艇。在核子戰爭與導彈化的時代,原本世界各國逐漸放棄看似笨重的艦體被動防護措施,認為利用防空系統與電子戰裝置攔截或干擾 來襲武器才是治本之道;不過在伯克級的設計中,再度將艦艇被動防護措施納入重要課題。被動防護的定義包括避免被擊中,以及被擊中後盡量避免喪失戰鬥力,前者包括降低艦艇本身跡訊(包括雷達截面積、紅外線訊號、噪音等)、強化電子反制措施等,後者則包括在艦體重要艙室敷設破片防護裝甲、改良建材的耐火與抗擊能力、強化消防損管設施、重要系統採用分散及冗餘配置等等。其中,對於維持船艦中樞──戰情中心的生存能力特別重視。將CIC的戰鬥系統元件分散到三個不同區域的戰鬥系統設備室,並將戰斧巡航導彈控制台與聲納顯控台從CIC中移出另外設置;不過對於第一線美國海軍人員而言,無論哪一種方案都會改變現有的操作習慣,並造成過若干不便,所以一開始是帶有若干排斥的。
當伯克級的預備設計進行同時,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發生了,這吸引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的高度重視。在這場堪稱二戰以後第一次的正面高強度海空作戰中,英國皇家海軍有四艘水面作戰艦艇遭到阿根廷擊沈,並有多艘艦艇受創,其中暴露出許多艦艇防護設計與消防損管的課題,更是震撼了各國海軍;例如,雪菲爾號驅逐艦(HMS Sheffield)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被一枚飛魚反艦導彈擊中,而這枚導彈的彈頭雖未引爆,推進器殘餘的燃料卻引發大火,而雪菲爾號由於命中部位的關係立即喪失了主要電力與消防損管能力,加上艦內裝潢與電纜材質等並未考慮防火性能,導致 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終於不得不放棄該艦;而英國海軍21型巡防艦羚羊號(HMS Antelope)、熱情號(HMS Ardent) 中彈後,火勢延燒到鋁合金製造的上層結構,進而完全失控,一直燒到直到整個船艛完全融化坍塌、艦體折斷沈沒為止。許多當時正在設計的艦艇紛紛重新檢討防護設計,而伯克級自然不例外。海軍部長李曼隨即指示成立一個特別小組,專門研究福島戰爭對艦艇設計的所有教訓;在這樣的影響下,美國海軍修改了DDG 51的首要需求架構,特別重視艦艇的被動防護能力,包括抗震、抗爆、抵抗破片、抵抗電磁脈衝(EMP)、耐熱等項目都指定了具體的指標,此外更特別成立一個生存性計劃行動小組(SPAG)。經過研究之後,美國海軍認為當時造艦界流行以輕質鋁合金作為上層結構主要建材以降低艦體重心的作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鋁合金低燃點、低融點的特性正是福島戰爭中幾艘英艦中彈失火後災情迅速擴大、沒有機會滅射控制局面的主因。其實早在1975年美國海軍貝爾納普號巡洋艦與甘迺迪號航空母艦 (CV-67)相撞而失火燒毀整個上層結構後,美國海軍就已經領教到鋁合金建材耐火性差的問題,而福克蘭戰爭則促使美國造艦當局正視這個嚴重缺陷。
伯克級在設施材料的選擇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簾或橡皮地毯等裝潢設施,各建材廣泛以防燃劑進行處理,電纜絕緣層採用天然和矽樹脂橡膠並加上玻璃纖維編織的保護層,以增加抵抗火災的能力。此外,艦內艙室設有完善的消防灑水設備,而消防損管能力一向是美國艦艇的強項之一。除了抵抗戰損的被動防護之外,伯克級在設計階段也把降低艦艇雷達訊號納入考量,上層結構完全採用平面並呈現傾斜角度,捨棄容易造成廣泛反射的弧狀邊緣或全反射的垂直交角,而甲板上的各種裝備也盡量集中與封閉。 早期伯克級想像圖顯示煙囪邊緣採用圓弧狀造型,後來改為直角造型。此外,直到1980年代後期,所有DDG 51想像圖中的主桅杆都採用傳統格子狀三角桅,直到最後才改成傾斜造型的桿狀合金桅杆,擁有較佳的低可偵測性技術能力。 [5]
之後的Flight IIA 構型有許多新功能,也有人建議改名「奧斯卡·奧斯丁級」(Oscar Austin class)來命名這一改型,奧斯卡·奧斯丁號(USS Oscar Austin DDG-79)是Flight IIA 購型的首艦。Flight IIA 增加了兩個反潛直升機停機庫,受此影響,向後方覆蓋的兩面相位陣列雷達的安裝位置被升高。另外後期艦艇換裝了新型的5吋/62倍口徑艦炮(裝於DDG-81和之後的艦)。Flight IIA 也修改了煙囪構造將囪斗埋入(裝於DDG-89和之後的艦),這成為外觀上最明顯改變.
由於美國國會關注在艾奧瓦級戰艦退役後對岸炮擊能力的不足,美國海軍最近的現代化升級案是加強其艦炮系統,而 Flight I型的延伸5吋艦炮射程變成當務之急,這升級案希望藉由新型引導式彈藥(ERGMs),讓戰艦可以在40海浬外炮擊海岸。[6][7][8]
完成伯克Flight II的規劃之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OpNAV)在1988年4月5日啟動伯克級的後續改良研究,為此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之下負責水面作戰的第三部(op-3)特別組成一個領導小組與一個工作小組,分別研究不同的艦體構型組合與戰鬥系統修改,升級的方案從小規模修改到大規模更動。經過通盤考量作戰能力、成本與技術風險後,海上系統司令部於1989年正式提出伯克Flight IIA方案。
從平克尼號驅逐艦(USS Pinckney DDG-91)開始,原本位於煙囪兩側船舷甲板的Mk 32型水面船艦魚雷管便移至機庫頂部垂直發射器的兩側 ,以拉近與魚雷庫之間的距離,解決了早期伯克Flight 2A不易進行魚雷再裝填的問題。此外,從平可尼號到班布里奇號(USS Bainbridge DDG-96)等六艦,配備新開發的AN/WLD-1遙控偵雷/獵雷載具(Remote Minehunting System,RMS)進行測試,為此也 在後煙囪右側增設一個AN/WLD-1的收容庫,與尾部機庫結構融為一體,平時以庫門密封。目前就只有這六艘伯克Flight 2A設有AN/WLD-1的收容庫,從哈爾西號驅逐艦(USS Halsey DDG-97)開始又將之取消。美軍新一代的DD (X)陸攻驅逐艦與LCS多功能近岸戰鬥艦都將配備此種具備獵雷與反潛偵測能力的遙控載具。
在Flight IIA方案中,第一大變更重點就是增加直昇機庫設施。以往美國海軍水面艦的反潛直昇機均由反潛艇艇(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諾克斯級巡防艦)或護航母艇(如派里級巡防艦)搭載,因此在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之前,美國海軍擔負防空的導彈巡洋艦或驅逐艦都只負責替友軍反潛直昇機進行加油掛彈等後勤支援,故只配備直昇機起降甲板與若干油彈儲存/整補設施,並未配置機庫與輔降設施。然而考慮到1970年代建造的派里級、斯普魯恩斯級等主要搭載反潛直昇機的艦艇將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退役,勢將嚴重影響艦隊搭載直昇機的能力。因此,伯克Flight IIA就把直昇機庫設施納入重點要求之一。由於加入機庫勢必牽涉艦體變更,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提出的概念是插入與滑動(plug and slide),盡量維持伯克級原有的艦體區塊配置,基本上是在艦體後段「插入」一個含有機庫的船段,在Flight IIA的機庫中可以停放2台MH-60R反潛直升機。
伯克Flight IIA配置兩組MK-41艦載垂直發射系統模組,艦首仍維持四組八聯裝,而後部八組八聯裝垂直發射器則位於機庫結構的02甲板(原本伯克Flight 1/2的後部垂直發射器位於艦尾01甲板)。這樣的容量與伯克Flight I/II同級,然而伯克Flight IIA撤除了原本首尾各一的再裝填模組,因此實際可用的發射管數又比伯克Flight I/II多出六管,達到96管。 由於這種再裝填起重機的最大起重能力為2噸,只能進行RIM-66導彈導彈防空導彈與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再裝填,對於更重的戰斧巡航導彈則無能為力。依照冷戰時代的大洋反潛、防空作戰設想,消耗最快的導彈理當是標準防空導彈與反潛火箭,然而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從沒有任何敵國武裝勢力直接從空中或水下挑戰美國海軍艦隊。反倒是從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以來,在歷次後冷戰時代的地區性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成為美國神盾巡洋艦/驅逐艦消耗量最大的彈種。面對最需要再補給的戰斧巡航導彈,海上再裝填補給裝置卻無能為力,照樣得返回港口,由碼頭邊更大型的起重機進行戰斧巡航導彈的再裝填。此外,實際操作經驗顯示洋面上航行中的導彈再裝填作業有相當困難性;因此,柏克Flight IIA遂把這兩組實用性不高的再裝填用起重機撤除,再多裝六個發射管。而伯克Flight IIA這種前32、後64管的構型,便稱為MK-41 Mod 7。
近迫防禦方面,原本刪除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改用RIM-162導彈的,一方面是簡化艦上的配置,同時也反應當時各國海軍與國防產業對反艦導彈防禦的看法;當時各國普遍開始質疑射程短、威力有限且一次只能對付一個目標的機炮式近迫武器系統, 將不足以應付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乃至多軸向飽和攻擊;因此,射程較長(意味較遠的攔截距離、更多的反應時間與較多的攔截次數)、威力相對較大、發射後能在空中機動追擊目標且可同時發射多枚的新一代短程防空導彈,才是未來船艦反導彈自衛的趨勢。因此,當時許多人建議以發展中的ESSM來取代方陣近迫武器系統,ESSM的靈活度與射程都較先前的AIM-7麻雀導彈大幅增加,更適合對付新一代刁鑽靈活的反艦導彈;而且ESSM採用緊致的折疊彈翼,配合特別發展的四合一發射器,每個MK-41發射管都可容納一組四合一ESSM發射器,故單一發射管的攜帶量是過去的四倍。此等近迫接戰能量遠高於過去每次至多連續射擊五個目標、之後就需要花費至少四分鐘重新裝彈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此外,相較於1980年代後期美國開始開發的RIM-116滾體飛彈系統,ESSM射程長得多(RAM Block 0/1隻有10公里級),面對超音速掠海而來/終端規避動作的來襲導彈時,也能比RAM提前開始攔截,增加成功概率。
不過由於ESSM的開發時程趕不上伯克Flight IIA的服役,因此伯克Flight IIA仍保留前、後各一的方陣系統安裝平台,以增加一種選擇。依照原本的計劃,前四艘伯克Flight 2A(DDG-79~82)裝備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作為墊檔,從接下來的哈沃德號(USS Howard DDG-83)起再以ESSM取代方陣系統,因此從DDG-83開始,各艦下水與完工進行海試時,都沒有裝備方陣系統。然而由於ESSM的研發測試時程超乎預期,直到2003年3月才進入美國艦隊展開實際驗證,因此DDG-83到DDG-102等服役時省略方陣系統的各艦,在日後進塢整修時 便陸續加裝方陣系統; 不過,只有DDG-83、84安裝了兩套方陣,DDG-85以後各艦僅在艦尾直昇機庫上方裝置一座方陣Block 1B。依照美國海軍的計劃,到2013預算年度,所有DDG-85以後的柏克級都會裝備一座方陣Block 1B。美國海軍內部對於完全放棄方陣、全靠ESSM的作法並不是沒有疑慮,即便ESSM帳面數據再漂亮,導彈總有一段無法彌補的最小射程死角;如果懷有敵意的小型快艇或慢速飛行器(由於識別問題,這種目標不像高速的反艦導彈,只要出現在偵測範圍就可以逕行攔截) 接近到認定必須接戰時,能夠直接瞄準開火的方陣Block 1B近迫系統才是最有效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柯爾號遇襲事件之後,美國艦艇多裝備了12.7mm機槍與MK-38 25mm機炮等人力操作火炮來對付迫近的小型船舶,但方陣Block 1B具備由戰情室遙控、對抗船身搖晃的穩定機制、整合紅外線熱影像儀來全天候作業等優勢,都非人工操作的簡單槍炮可比。因此,美國海軍內部對於後期型柏克只裝備一門方陣快砲來節省預算(此外,許多方陣系統也被改造成陸基防衛系統來保護地面目標,導致海軍艦艇可以裝備的方陣數量減少)的作法並不表苟同,認為這危害到在高危險區域作業的驅逐艦的安全。[9]
2013 財政年度,美國海軍開始了 Flight III 的詳細設計工作,以取代被取消的CG(X)項目。[10]
美國海軍於2016年開始編列預算採購第三批次 (Flight III) 伯克級驅逐艦。與第二A批次相比,第三批次的雷達將裝置搜索能力增加30倍的AN/SPY-6主動式相位雷達,相較於先前的被動式相位雷達,尺寸也由12呎(3.7米)加大至14呎(4.3米)。第一艘第三批次伯克級驅逐艦將會是傑克·H·盧卡斯號(DDG-125),預定於2024年下水服役。參考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及新聞報導,這是亨廷頓英戈爾斯工業公司(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建造的第35艘神盾戰鬥系統驅逐艦,也是第三批次(Flight III)的首艦。美國國防部希望維持驅逐艦招標的競爭性,並未透露這次升級付出多少代價。新型伯克III驅逐艦以雷神(Raytheon)AN/SPY-6先進導彈防禦雷達(Advanced Missile Defense Radar,AMDR)取代SPY-1雷達。新型AN/SPY-6為主動電子掃瞄陣列雷達(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radar)結合氮化鎵收發模組,據稱功能比AN/SPY-1強30倍,探測距離約1000公里。為支援新系統,新型伯克III驅逐艦的發電與冷卻系統比舊艦強大,新型的4百萬瓦勞斯萊斯(Rolls-Royce)發電機將取代原本的3百萬瓦發電機。加入艦隊防空指揮功能,並新增航母打擊群防空作戰官,基本會取代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任務,艦長將比照巡洋艦的上校階。
原先一般預料美國海軍會讓亨廷頓的對手巴斯鋼鐵造船廠(Bath Iron Works,BIW)建造阿利伯克III驅逐艦,以維持招標的競爭性並抑制價格。但不清楚為何軍方最後改弦易轍,繼續讓亨廷頓建造阿利伯克III驅逐艦。
美國海軍2021年6月7日表示,伯克級驅逐艦Flight III首艦「傑克盧卡斯號」(DDG-125)於2021年6月4日在密西西比州的帕斯卡古拉英格爾斯造船廠下水,成為第一艘安裝最新一代AN/SPY-6(V)1相陣列雷達的驅逐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