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若璩(1636年—1704年7月8日),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府太原縣人,初經學家、學者。

生平

生於書香世家,自玄祖父世居淮安府山陽縣,祖父閻世科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兵備寧前[1]。閻若璩幼患口吃,資質愚鈍,記性不好,讀書數十遍還背不熟。直到順治七年(1650年)十五歲時,忽覺開朗,讀書竟過目不忘。赴博學宏辭科時,曾與汪琬激辯,閻若璩引用《檀弓》記「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推論,孔子在世時,曾子之母仍健在[2],汪琬啞口無言。康熙元年(1662年)改歸太原故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受徐乾學聘纂《大清一統志》。曾潛心研究《古文尚書》三十餘年,撰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閻若璩晚年老病,好勝心仍重[3]。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駕幸淮安時,曾召見閻若璩,「以御舟行速,未果」。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為皇四子胤禛召見,不辭千里舟車勞頓,遠赴京華[4],時已病篤[5]。六月初七日卒於京師館舍,入祀鄉賢祠。胤禛作祭文,稱讚他「讀書尊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6]

著作

著有《尚書古文疏證》、《四書釋地》、《潛邱札記》、《困學記聞注》、《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又曾為顧炎武日知錄》訂正錯誤。

其中《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引經據典,確定《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著。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於若璩,汪中將閻若璩列為「國朝六儒」(顧炎武胡渭梅文鼎、閻若璩、惠棟戴震)之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他:「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乃大明」,「反覆厘剔之,祛千古之大疑,考證之學,則固未之或先矣」。

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

家庭

有子閻詠

註釋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