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喙翼龍(學名:Dolicorhamphus)是翼龍目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英國中侏羅世的泰頓石灰岩組及漂白土組。該屬包括兩個物種:巴氏長喙翼龍(D. bucklandii)與扁喙長喙翼龍(D. depressirostris)。
長喙翼龍屬 化石時期:中侏羅世,
| |
---|---|
巴氏長喙翼龍未編號正模下頜(上)及扁喙長喙翼龍正模標本下頜GSM 113723(下) | |
四個視角下的扁喙長喙翼龍下頜骨GSM 113723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科: | †喙嘴翼龍科 Rhamphorhynchidae |
屬: | †長喙翼龍屬 Dolicorhamphus Seeley, 1885[1] |
種 | |
| |
異名 | |
長喙翼龍的兩個種以前均被歸入分類垃圾桶喙頭龍屬(Rhamphocephalus),[3]並視為一種「喙嘴翼龍亞目」翼龍。然而喙頭龍的模式種普氏喙頭龍(R. prestwichii)後於2018年由奧沙利文和馬提爾重新歸入海鱷亞目,但「扁喙喙頭龍」("R." depressirostris)與「巴氏喙頭龍」("R." bucklandii)顯然均為翼龍目;前者被認為屬於抓頜龍亞科,後者則僅列為一種更為典型的喙嘴翼龍科。[5]安德列斯(2021年)為兩者恢復了長喙翼龍屬(Dolicorhamphus),並發現它是一個與籠齒翼龍非常近緣的翼龍目有效屬,儘管並未指定模式種。[6]這一重新分類已為其他研究者所遵循。[7]
巴氏種是根據其正模標本所建立,為一塊來自泰頓石灰岩組的已遺失[5]頜骨,於1832年被描述為翼手龍的一個種,[2]其它已知標本包括:NHMUK PV R 28610、32752、37765、38014、38015、38016、38017、38019、38020、38025、40126、47994、47999a、1028、1029、1030、1824、2637、6749、6750(Steel 2012);OUM J.28275、J.28537、J.283043,包括與正模標本頜骨不重疊的四肢材料。[5]正模頜骨長度粗測為8.89厘米(3.50英寸),此數據是由亨利·雷諾德斯·莫雷頓(Henry Reynolds-Moreton)提供給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4]
扁喙長喙翼龍建立自正模標本GSM 113723(一個下頜骨)及NHMUK PV R 40126(孤立四肢材料),前者業已受損,右下頜支斷裂並重新連接。[5]扁喙長喙翼龍牙齒長達15英寸(38厘米),而細長的雙顎、薄的骨壁、牙齒排列及光滑骨骼結構均昭示着它是一種翼龍。[5]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