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古字作鍼灸,是針法和灸法合體,源於古代砭石。中醫學中採用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根據中醫學理論,通過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經絡中的氣的流向[2]。現代科學從組織學和生理學上尚未發現氣、經絡或者穴位的存在[3][4][5],且部分當代針灸使用者並非依據傳統理論體系進行實踐[6][7]。因為缺乏足夠的現代醫學實驗證實其療效,針灸常在部分國家被視作替代療法或者偽科學[8][9]。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並非以西醫研究理論為基礎,以部分西方西醫的觀點被定性為庸醫[10]。研究顯示針灸的效用及理論不足以建立臨床關係,以及針灸實驗安慰劑效應訂定的困難,例如針刺疼痛感會引起針灸效果或DNIC,然而要怎麼製造假的針灸對照組是個問題,多半假針灸組(安慰劑組)的設計被認為有問題,造成難以明確分別安慰劑效果,因此針灸有效果的研究結論可能是安慰劑效應[11][12]、不完全雙盲實驗或發表偏倚的結果[13][14][15]。
科學研究沒有發現任何關於氣、經、穴等中國傳統概念的組織學或生理學證據[16],許多現代從業者不再支持生命能量(氣)或經絡的存在[17][18][19],這是早期的主要組成部分。信仰體系。針灸被認為起源於公元前100年左右的中國,大約在《黃帝內經》出版時,儘管一些專家認為它本可以更早進行[20]。隨着時間的推移[21],關於月球、天體和地球週期、陰陽能量以及身體「節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出現了相互矛盾的主張和信仰體系[20]。由於國家政治領導層的變化以及對理性主義或西藥的優先使用,針灸在中國的流行程度有所波動。針灸在公元6世紀首先傳播到韓國,然後通過醫療傳教士傳播到日本[22],然後從法國開始傳播到歐洲。20世紀,隨着針灸傳播到美國和西方國家,與西方信仰相衝突的針灸精神元素有時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地將針刺入穴位[20][23]。
辭源
針灸,古字作「鍼灸」,是鍼術(針刺)和灸術(艾灸)合稱,「針」在古漢語是「紩」的異體字,又借作「鍼」的俗字。《說文》:「紩,縫也,從糸失聲。」《急就篇註》:「納刺謂之紩。」《說文》:「鍼,所以縫也,從金咸聲。」〖注〗「臣鉉等曰:今俗作針,非是。」《方書》:「鍼石刺病。唐狄仁傑善鍼術。」現在,日本漢方醫學和韓醫學的公式文書仍使用「鍼」的寫法,中國則基本採用「針」字。
《說文》:「灸,灼也,從火久聲。」是指用艾火燒灼人體的療病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用,但因為「灸」與「炙」的字形相似,所以彼此之間常被誤寫。《說文》:「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指肉在火上燒烤,組成的詞語多與此意相關,除此之外又喻作受到薰陶。[24]
傳說與歷史
針灸至少在西元3300年前的歐洲己具雛形,阿爾卑斯山上的人類遺骸冰人奧茲的紋身被認為是具有和指壓或針灸相像的疼痛舒緩效用,部分紋身並與針灸學說的穴位相應[25]。中國最早記戴的針灸約為西元前一百年出版的《黃帝內經》,在公元6世紀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在現代作為替代醫學傳播到世界各地。
成都老官山漢墓中出土了現今發現最古老的針灸人體模型,製成在西漢年代,為一14公分高的漆器人形,上有標註117個穴位經絡線和心肺腎等中醫標註。[26]
針刺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因之而生。後來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傳說神農氏「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黃帝內經》中記載九針為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是形如寶劍,兩面有刃的針具,因形狀如縮小的兵器鈹而得名,而非用金屬鈹所造。多用於外科,以刺破癰疽,排出膿血。)、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靈樞·官針》記載「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27]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着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着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佈、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黃帝內經》記載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
《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的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28]
唐宋時期,隨着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
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第一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針灸理論研究深化,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現代醫學傳入中國,針灸與其他傳統醫學一同逐漸走向衰退,但仍有不少人相信針灸的療效,有《針灸逢源》等著作流傳。[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以繼承和發展針灸。研究人員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許多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創立"針刺麻醉"等新式針灸。針灸的研究也從單一的文獻整理發展到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系統的觀察,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進行針灸治療的機理探討。
中國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國際針灸培訓中心。1987年成立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針聯"),是在世界衛生組織指導以下的組織,總部設於北京[30]。
文革時,針刺麻醉被當作「文化大革命豐碩成果的重要部分」廣泛宣傳。其實針刺麻醉效果不好,病人還需要注射麻醉藥物,有時病人需要忍痛完成手術。文革過後針刺麻醉已經幾乎沒有人使用了。[31]但部分學者依然持續在針灸麻醉領域鑽研,認為其確有背後的機制理論不可全盤推翻,1998年台灣振興醫院魏崢院長曾開展與意大利醫學界的合作研究,主持一場針麻自體肝臟移植,該場手術中採用針麻與麻醉藥並用,雖然還是須藉助麻醉藥但藥量減少很多,降低了手術風險性,證實針麻機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其背後原理是目前科學無法完全解開。[32]
直到2017年湖北省中醫院依然在門診提供針灸麻醉做為病人同意後的選項之一,其透過銀針接通神經電刺激儀,調節直流電強度和針顫頻率,對穴位進行持續刺激,加強針灸效果達數十倍,已經有案例在全針麻下切除甲狀腺囊腫成功,根據該院的長期臨床案例顯示針麻對於頸部手術有高度麻醉效果。[33]
2015 年Cochrane的一項綜述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來確定針灸是否是治療成人癌症疼痛的有效方法[34]。 2014年發表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上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針灸作為癌症患者姑息治療的輔助治療可能是有效的。 2013年發表在《多國癌症支持治療協會雜誌》上的綜述綜述發現[35],有證據表明針灸可能對患有癌症相關症狀的人有益,但也發現很少有嚴格的試驗和試驗之間的高度異質性[36]。 2012年發表在同一期刊上的隨機臨床試驗系統評價發現,使用針灸治療癌痛的隨機對照試驗的數量和質量太低,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37]。
2014年的一項系統評價就針灸治療癌症相關疲勞的有效性得出了不確定的結果,2013年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針灸是一種可接受的輔助治療化療引起的噁心和嘔吐的方法,但需要進行低偏倚風險的進一步研究。 2013年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可供分析的RCT的數量和質量太低,無法就針灸治療癌症相關疲勞的有效性得出有效結論。
原理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血」及「血液」[38],這些輸送物質在體內循環,使身體中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然而當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的情況時,則影響了這些物質的輸送,使「邪氣」(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此時人體就會開始出現異常病變。當針插進人體之後,會引起人體自身的反應,加強氣血循環,克服經絡的阻塞,使經絡系統恢復正常,病症因此得以治癒。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Maiken Nedergaard利用小鼠進行的試驗發現,針刺入組織後釋放了大量的腺苷,幫助抑制疼痛,此研究提供了針灸效果的可能解釋。[39]
治療方法
針與灸是兩種治療方法,傳統中醫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中醫學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的中醫臟腑陰陽經絡學說。和中醫的方劑治療方法相比較,針灸治療的特點是療效快[40]、簡單、便宜。
針刺法也稱針治法,是運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屬製成的、形體細長而尖的針刺入人體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接受針刺才發生酸、麻、脹、重等感覺,從而產生治療疾病的作用。中醫施針的穴位,按深度分為天、人、地三層,當針灸到達每一層時,均有「針感」,患者會感到酸、脹、麻,而施術的醫生則有粘針的感覺。進行針灸時,要根據病情決定施針深度。
灸灼法也稱為灸治法,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點燃後放在(或靠近)人體體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熱熨或熏,從現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注意事項
針灸治療由於屬於侵入性的治療,所以病人在進行針灸前後需留意針灸注意事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以免出現暈針等不適反應。例如: 針灸前 1. 避免穿着緊身衣服 2. 切勿太飽或太飢 3. 放鬆心情 針灸期間 1. 頭昏、噁心、出冷汗、心悸、口乾等暈針現象,儘快告知中醫師 針灸後 1. 不要用手抓穴位,以免有機會感染
治療工具
針由遠古時代的骨針、石砭開始發展到長短、大小、式樣、材料、方法各不相同的針具,如電針、磁針、水針等;灸偏向於傳統的艾灸,有艾絨灸、艾條灸等。現代使用的針灸多是鋼針,而在古代多使用的是銀針[來源請求],主要是因為銀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中醫師現時常用的針具大致有毫針、火針、小針刀、皮膚針/梅花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醫師會因為不同情況而使用不同的針具。
研究方法
針灸有體感,所以療效研究上較難設計對照組,不過也不是不可能。[41][42][43][44]目前最受接受的是三盲法實驗加假針灸。[41]假針灸有很多種:有用不破皮的針的,有在穴位之外的地方下針的,[45]還有在與目前病情無關的穴位下針的。[46]這類研究通常顯示針灸效果小或不存在,但也可能是說明針灸的治療效果本身就源自一些和穴位無關的效應,或者假針灸有一定生理效果,或者真針灸在標準化的手法下效果不佳。[47][48]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4年的綜述文章認定,「與所謂氣在經絡中重新流動的機制相反,研究人員通常發現,針刺的位置、頻率(即沒有觀察到劑量反應效應),甚至是否真正扎針,一般都無關緊要。換句話說,「假」針灸或 「安慰劑」針灸通常會產生與 「真」針灸相同的效果,在某些情況下,效果甚至更好。」[49]2013年的系統綜述(薈萃分析)發現,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針灸對疼痛的療效(與假針灸相比)會因針刺的位置、使用的針數、針灸師的經驗或技術或療程的環境而改變。[50] 同一項分析還表明,針刺次數和療程也很重要,因為與非針刺對照組相比,針刺次數越多,針刺效果越好。[50]針灸療程的哪些部分可能對治療效果很重要,包括針的位置和深度、刺激的類型和強度以及用針的數量,目前還很少有系統的研究。[47]研究似乎表明,針不需要刺激傳統指定的穴位或穿透皮膚就能達到預期效果(如社會心理因素)。[51]
骨關節炎對假針灸對有一定反應,以至於也有作者認為可以當作一種強效安慰劑使用,只是在道德上像是欺騙行為。[52]一些醫生和倫理學家因此提出了安慰劑的適用情況:如果安慰劑能做到治療費用低廉,不會產生不良反應,也不會與藥物或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在理論上就有優勢。[52]由於針灸等大多數替代醫學的證據並不充分,在常規醫療保健中使用替代醫學可能會帶來倫理問題。[53]
利用循證醫學原則研究針灸仍然較為有爭議,結果也不一。[43]一些研究表明,針灸可以減輕疼痛,但大多數研究表明,針灸的效果主要來自安慰劑。[11]現有證據表明,針灸的任何益處都是短暫的。[54]現有證據不足以支持以針灸替代主流醫學治法。[55]長期來看,針灸的結果不優於主流醫學。[46]
針灸的使用一直受到批評,原因是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針灸對任何病症都有明顯的效果,也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針灸對任何病症都有所謂的療效機制。[49]針灸被稱為 「戲劇性安慰劑」;[56]David Gorski認為,當針灸支持者提倡 「利用安慰劑效應」或致力於開發 「有意義的安慰劑」時,他們實質上承認針灸不過如此。[49]
對於針灸隨機對照試驗的綜述提到,存在發表偏差的可能性極大。[56][14][15]1998年對針灸研究的一項綜述發現,源自中國、日本、香港和台灣的試驗全數認為針灸有利,在俄羅斯進行的11項研究中有10項也認為針灸有利。[57]2011年He等人對包括針灸在內的傳統中藥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進行了評估,結論是大多數此類試驗的方法質量(包括隨機化、實驗控制和盲法)普遍較差,尤其是發表在中文期刊上的試驗(儘管針灸試驗的質量優於傳統中藥療法試驗)。[58]研究還發現,在非中文期刊上發表的試驗往往質量較高。[58]Ernst指出中國作者使用了更多的中國研究,而這些研究一般都是積極的。[59]2012年Ma等人對中文期刊上發表88篇針灸系統性綜述進行了回顧,發現這些綜述中只有不到一半報告了對發表偏差的檢測,而且這些綜述大多發表在影響因子為零的期刊上。[60]2015年Su等人的一項研究比較了針灸試驗的預先登記記錄和公佈的結果,發現此類試驗在試驗開始前登記的情況並不常見。這項研究還發現,在這些文獻中,選擇性地報告結果和改變結果測量方法以獲得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的情況很常見。[61]
科學家Steven Salzberg指出,針灸和其他中醫題目是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Acupuncture in Medicine之類「假醫學期刊」的重點關照對象。[62]
對針灸的質疑
針灸的理論基礎是傳統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思維模式相距甚大。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針灸是否有效這一問題一直有爭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79年所出版的刊物中認可針灸在某些症狀中有治療作用[63]。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科學家認為針灸對戒煙、氣喘、抗類風濕關節炎、頭疼等問題沒有效用。
2007年9月《內醫檔案》雜誌刊登,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邁克爾·哈克博士主持的實驗使用1162名腰痛病患分3組分別進行針灸、假針灸和常規治療對比試驗。發現腰痛情況好轉的人,針灸組有47.6%,假針灸組有44.2%,常規治療組有27.4%。針灸組和假針灸組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差別。[64]2009年西雅圖的一個研究小組主持的研究表明,對長期腰疼患者,針灸和假針的治療效果都比傳統方法好,但是針灸和假針的療效沒有顯著差異。[65]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發表了《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認為有對照試驗證實針灸可有效治療若干疾病、症狀或狀態,針灸對於另外一些病症的療效尚需要更多證據確認,同文又列出了療效未有足夠證據支持,但是可嘗試針灸的一些病症。[66]
根據2002年一項全國性調查的結果,全美有八百二十萬成年人曾經使用過針灸,有二百一十萬人曾在過去一年內進行過針灸。[67]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十七個研究所或中心,其中有美國國立替代與補充醫學中心(NCCAM),研究「非西方主流醫學」,其中包括針灸。1997年NIH的一份報告指出:臨床前研究記錄了針灸在某些疾病治療方面有一些效果,但同時在一些其他研究中沒有效果。[68]
2016年末,英文維基百科引用來源將針灸分類作「偽科學」,引發大量針灸從業者及愛好者抗議請願。[69][70]
大衛·戈爾斯基在《Nature Reviews》的研究指出,沒有科學證據能證明針灸對比安慰劑有更顯着效果或其假定的有效性機制[71]。2013年NIH的一項研究指出:針灸的作用如同「戲劇性安慰劑」。它引用的研究也指出,已經過3000多次試驗,都沒能夠得到針灸的一致有效證據,是時候該放棄了[72]。
美國的針灸界
針灸在美國作為替代醫學存在。美國目前有大約3萬多名執照針灸師(有的州稱為針灸醫師或東方醫學醫師),5千多名應用針灸的西醫師。美國有嚴格的針灸執照考試制度,要求考試申請人在認可的針灸或中醫學校學習針灸的相關課程達1700至4000小時。[73]
文化遺產
2010年11月16日,在肯雅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中國政府承諾將致力保護作為文化遺產的針灸這個瀕臨滅絕的文化現象[74]。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