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朝鲜人民军大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策(朝鮮語:김책/金策 Kim Chaek,1903年8月14日—1951年1月31日)朝鮮咸鏡北道城津鶴城人,字洪啓,號洪溪,原名金樂,別名金洪印、金印、金印植,化名羅東賢,中國共產黨員,東北抗日聯軍重要領導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重要領導人。首任內閣産業省相兼民族保衛省副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2月9日) |
1903年8月14日,金策出生於咸鏡北道城津郡鶴上面水沙里棒枰村的一個貧農家庭。1910年日韓合併,隨父母全家遷居吉林省延吉縣平崗鄉基成村。金策幼年在村里做牧童,在村里夜校受教育,熟練地掌握了漢語。
1925年,受家庭影響,與哥哥金洪善(金誠)、弟弟金重熙都參加了反日獨立活動。
1926年冬,加入了朝鮮共產黨下屬的東滿青年總聯盟。1927年金策成為朝鮮共產黨北滿道執委。
1927年7月27日,金策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寧安縣委下屬的東京城支部組織幹事。同年8月任東京城區委書記。10月任寧安縣行動委員會書記,組織暴動工作,擔任了以花臉溝為中心的寧安縣蘇維埃臨時政府主席。這場暴動很快被鎮壓,金策於11月28日被捕,這時使用的名字是「金印植」,羈押於哈爾濱中東鐵路護路司令部拘留所。
1927年9月,在龍井被奉系地方政府逮捕,引渡給大日本帝國的朝鮮總督府,羈押在漢城的西大門監獄,在獄中獲悉朝鮮共產黨由於四分五裂的派系矛盾,被共產國際解散,朝共黨員加入中共滿洲省委下屬組織。1930年1月獲釋,回到家鄉,這時金策的父親與妻子已經受牽連被拷打致死。
1930年5月,金策使用「金誠」這個名字,到寧安縣花臉溝(現江南朝鮮族滿族鄉解放村)與朱德海等人開展土地革命活動,組建農會、反帝大同盟、婦女會等組織。
1930年6月在一國一黨的原則的基礎下,再度加入中國共產黨[1]。
1931年9月,轉押到吉林市的省監獄,後又轉押到奉天監獄,判刑7年。九一八事變中逃出監獄。從此開始使用「金策」這個名字。
金策出獄後在哈爾濱與中共北滿特委接上頭,被任命為賓縣的農村特支書記。1932年秋,到珠河中心縣委擔任螞蟻河東黨支部書記。1934年6月29日,珠河反日游擊隊擴編為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時,金策任哈東支隊第三大隊政治指導員。1934年7月,調任哈東支隊軍需處長。1935年1月28日,哈東支隊改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金策擔任第二團政治部主任。後歷任第三軍第一團政治部主任年、第四團政治部主任、第四師政治部主任並率領四師被日軍隔絕在下江而與北滿省委、第三軍長時間斷絕了交通聯繫。1936年9月18日,在趙尚志主持召開的珠河、湯原中心縣委和三、六軍聯席會議(「珠湯聯席會議」)上,批判了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六三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廣泛抗日統一戰線的鬥爭策略,沒有參加此次會議的金策被選為北滿臨時省委執委。1937年10月,仍然未能參加北滿臨時省委會議的金策又被選為北滿臨時省委常委、宣傳部長。1938年,趙尚志赴蘇聯後遭扣押。1938年6月,北滿臨時省委任命金策為第三軍政治部主任,直到這時金策才看到北滿黨組織與吉東黨組織圍繞《六三指示信》產生的一系列爭論的材料,金策既不同意趙尚志反對《六三指示信》的行為;也不贊成張蘭生和李兆麟等人在趙尚志離開後才批判並全盤否定趙尚志的做法,認為這會在北滿黨和軍隊內造成極大的思想混亂,為此金策向北滿臨時省委、抗聯第三、六軍黨委、下江特委和哈東特委發出了意見書。1938年春夏,北滿與下江的黨組織與抗聯在日軍大討伐下損失慘重,被迫西征翻越小興安嶺開闢海倫、通北新區。1939年4月12日在通河召開北滿臨時省委第二次執委會,選舉金策為省委書記接替張蘭生的工作,負責北滿地區軍隊、地方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張壽籛、馮仲雲當選為省委常委;還決定以三、六、九、十一軍為基礎,成立東北抗聯第三路軍;決議認為趙尚志自珠湯聯席會議以來,其犯有「左傾關門主義路線」錯誤,決定在黨內撤銷其北滿臨時省委執行委員並給予嚴重警告處分,在軍內撤銷其抗日聯軍總司令及三軍軍長職務。1939年5月30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在黑龍江德都成立後,金策經常到各部隊去開辦幹部訓練班,這在極端困苦的分散游擊環境下用中共的思想來統一、加強和堅持對部隊的領導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10月10日趙尚志以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致金策同志的信》,要求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高禹民、金策、許亨植、張蘭生等來他的總司令部召開黨軍負責人緊急會議,解決東北整個問題。1940年1月金策、張壽箋、馮仲雲獲悉趙尚志所涉祁致中之死並要北滿臨時省委去開會的問題,於是舉行了北滿臨時省委第十次常委會,認為趙尚志有「反黨行為」,決定「永遠開除」其黨籍。周保中向北滿臨時省委去信提議不要在開除趙尚志黨籍的前面加上「永遠」二字並請調趙尚志到抗聯第二路軍擔任副總指揮以繼續發揮其軍事才能。北滿臨時省委根據周保中的意見與趙尚志的《請求書》,於1940年6月20日對趙尚志的申訴做出答覆,取消「永遠」二字,仍然開除其黨籍。
1940年,東北抗聯第一路軍與第二路軍相繼失敗,餘部被迫退入蘇聯。而金策(北滿省委書記)與李兆麟領導的第三路軍堅持北滿的平原游擊戰,活動範圍包括「三肇」、訥河、北安、克山等地的廣大平原,事實證明北滿的日滿統治勢力薄弱,沒有實施嚴密的保甲制度,抗聯第三路軍容易得到群眾的支持從而得以生存、壯大,沒有像南滿、東滿的抗聯被日軍逼到深山老林完全與群眾隔絕。這時,日滿當局也對北滿的抗聯第三路軍加大了追剿力度。1940年11月,金策到蘇聯的伯力參加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領導幹部會議(「第二次伯力會議」),休會期間於2月25日至3月12日與周保中作為北滿省委和吉東代表來到位於雙城子南野營,幫助南野營整頓紀律,首次見到了金日成、崔庸健、姜健、安吉。 1941年7月10日,金策被任命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政委。1941年7月13日,金策攜帶一部無線電台由蘇聯動身返回中國,10月中旬金策到達綏稜、慶城附近的第三路軍總部。1941年10月25日金策和李兆麟寫信指示第三路軍參謀長許亨植把主力帶到蘇聯境內野營休整,11月三路軍主力百餘人由第6支隊政委於天放率領越境進入蘇聯。金策、許亨植率領小分隊仍然留在北滿堅持敵後游擊戰爭。1943年春,在北野營的周保中派遣於天放入境接替金策的工作,讓金策退入蘇聯休養,金策表示留在東北堅持鬥爭,於天放也留了下來。1943年8月3日許亨植作戰犧牲,第三路軍的3支小分隊由金策直接指揮。1943年10月28日,金策收到周保中、李兆麟發來的電報,指示派遣可靠人員化裝為平民留在北滿偵察監視日軍,第三路軍的高級幹部都退入蘇聯。1944年1月,金策率領二十多名幹部戰士越過黑龍江進入蘇聯,到北野營擔任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抗聯教導旅)第3營政治副營長、中共東北抗聯特別支部局執委。
朝鮮光復後,金策最初擔負咸鏡南道的建黨工作。後任人民保安局長。1945年10月10日,金策出任平壤軍政學院院長。1946年8月北朝鮮共產黨與朝鮮新民黨合併為朝鮮勞動黨,金策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委員會委員。1946年12月任新組建的人民保安隊(人民軍前身)政治副司令。1947年2月,任北朝鮮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產業局長兼交通局長,負責工業與交通的恢復工作。1948年9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任朝鮮內閣副首相兼產業相。
1949年6月出任與南朝鮮勞動黨合併後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由於金策的資歷與在東北抗聯中的巨大威望,金策對金日成的堅定支持使得北朝鮮的黨內保持團結和統一、順利確立了金日成的領袖地位。
1950年7月初,接替崔庸健擔任前線指揮部大將銜司令官。金策主要擔負思想政治動員工作,軍事工作上堅決執行最高司令官金日成的部署,戰術指揮上充分放權給參謀長姜健以及兩位軍團長。
1950年10月1日,任新設立的東部司令,組織主力後撤和敵後游擊戰。10月17日,組織平壤以南20公里的防禦戰,為平壤市內撤退爭取時間,一直堅守到19日清晨。隨後,擔任朝鮮人民軍第二戰線司令官,指揮在敵後北撤的人民軍部隊作戰。
1951年1月31日,因心臟麻痹症在位於干芝里的最高司令部工作時突然逝世,享年四十九歲。金日成為了紀念金策,將他的故鄉城津市改名為金策市。城津煉鋼廠、平壤工業大學、人民軍軍官學校、人民軍近衛第4師團都分別以「金策」命名,並在金策市立了一座金策的銅像。金日成對金策高度評價,稱他為革命家和革命者的榜樣。將他的遺骸安葬在平壤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園,並立有半身銅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