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遊記 (央視版電視劇)
1982年电视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遊記》,導演為楊潔,由六小齡童、馬德華、閻懷禮、徐少華、遲重瑞、汪粵、崔景富、劉大剛主演。是一部中國中央電視台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為藍本拍攝的電視劇,於1982年10月1日首播試拍集《除妖烏雞國》,自1983年開始每年春節播放當年拍攝完成的幾集,1986年春節連播前11集,於1988年春節全部25集拍攝完成播出,當時創下了89.4%的收視率。
![]() |
Remove ads
1998年,續集開拍,主要故事是正篇中部分未收錄的故事情節,於2000年2月首次播出,共16集,導演與主演人員基本相同,但八戒與沙僧被更換。
自首播起,該劇一直受到好評,至今仍然為中國大陸各大電視台寒假及暑假常播的節目。根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本劇經地方台重播逾3000次,創下了世界上重播最多次電視劇的紀錄[4]。本劇曾經在臺灣八大綜合台播出,香港亞洲電視本港台在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期間播放粵語版。續集在衛視中文台則冠以《齊天大聖西遊記》之名播放。
Remove ads
拍攝
1981年,中央電視台副台長洪民生在中央電視台文藝部會議上宣佈,由王扶林、楊潔分別負責《紅樓夢》和《西遊記》的開拍計劃[5]。
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資金限制,《西遊記》第一部的拍攝並不順利,前後共歷時六年。在演員方面,也常常出現一人飾多角的情況,其中角色扮演最多的是馬德華和項漢。馬德華除了主要扮演豬八戒外,還客串了眾多小神、路人、山神、外國使節。項漢除了在劇中負責武打和美術外,還扮演了順風耳、黑熊精、高才、土地爺、黃獅精、強盜、阿儺等。
在特技方面,劇組採用了大量土辦法,其中很多手段都是20世紀初中期世界電影界拍攝科幻片的常用手段。例如演員從高台上跳下,將膠片反放來實現平地飛升的效果。在劇中,所有神仙妖怪角色的出場和退場統統是以一道煙火的升起來表現的(煙火是此電視劇使用最為廣泛的特效)。也由於此,原著中描寫的許多場景都沒有搬上熒幕,比如哪吒在戰鬥時會變為三頭六臂。即便如此,西遊記的特效在當時也算是中國的最高技術水平,被廣大觀眾所追捧。
西遊記第一部拍攝時,除了技術和條件上的重重困難,還有中央電視台內部的反對聲音。在第一部拍攝時,中央電視台內部流傳着對楊潔導演拍攝進度的質疑:「國家不應該拿這麼多的錢讓她去遊山玩水!」有人甚至在中央電視台的黨組會上流淚說:「領導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讓《西遊記》停下來!」1986年,劇組正在浙江紹興拍攝時,一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和中央電視台聯合組成的三人調查組抵達紹興調查,因為「《西遊記》亂花錢、不拍戲、專門遊山玩水」的罪名已被反映到中共中央。調查組來到紹興,才得知劇組的拍攝條件有多麼艱苦。中央電視台對同期拍攝的電視劇《紅樓夢》沒有預算限制,而且領導經常探班,但對《西遊記》預算限制很多,而且沒有一位領導來劇組探班。自1982年到1986年,《西遊記》陸續播出11集,後來央視撥款經費花光了,由於中央電視台不再提供資金,劇組經製片副主任李鴻昌聯繫,從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今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獲取了人民幣300萬元贊助資金,終於拍攝完成了25集(原計劃拍30集,因沒錢而砍掉5集),前後共花人民幣600萬元[6][5]。
1998年拍攝第二部時,劇情被安排為倒敍,即唐僧師徒回國後向唐太宗講述西行途中的故事。因此,第二部各集的故事前後並不連貫。第二部繼承了第一部所塑造的角色性格以及每集的風格,增加了打鬥比重,並藉助現代技術使之更有觀賞性。
兩部加起來,除了唐王游地府之外,基本覆蓋了原著全部故事;僅留下幾個比較平淡的故事沒有拍攝,如豬八戒在稀柿衕開路一節。
Remove ads

西遊記的外景地遍及中國各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三打白骨精),金鞭溪風景區(猴王初問世之花果山),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古城遺址(三借芭蕉扇),九寨溝、都江堰(錯墜盤絲洞),湖南省冷水江市波月洞(猴王初問世之水簾洞、三打白骨精之白骨洞),[7][8]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黃果樹瀑布(水簾洞的洞前景),福建省武夷山(降服白龍馬、觀音傳真言),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大草原(官封弼馬溫),青城山、峨眉山、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猴王初問世,偷吃人參果),雲南石林(困囚五行山、智激美猴王、奪寶蓮花洞),長白山(大戰紅孩兒),江蘇省蘇州市獅子林,盤門(趣經女兒國),山西省大同雲崗石窟、太原市晉祠(掃塔辨奇冤),山東濰坊十笏園(高老莊),甚至有遠赴泰國取景(天竺收玉兔、波生極樂天)。
後期製作、宣發及各集詳情
第一部共25集,包括了小說中的74回。劇組於1982年2月25日成立。[9]1982年7月試拍了試播集《除妖烏雞國》,1982年10月1日該集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該集在1986年重拍,其中僅保留了試拍版本的一小部分片段)
1982年至1985年拍完了該劇前十一集。1983年2月14日播出了《偷吃人參果》一集。1984年2月3日播出了《計收豬八戒》、《三打白骨精》兩集。1985年2月21日播出了《禍起觀音院》一集。1986年春節期間播出前十一集。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由張暴默演唱。
1986年拍完了《奪寶蓮花洞》、《除妖烏雞國》(重拍)、《大戰紅孩兒》、《鬥法降三怪》、《趣經女兒國》、《三調芭蕉扇》、《掃塔辨奇冤》、《誤入小雷音》、《孫猴巧行醫》共九集。
1987年春節期間,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事先錄製的晚會《齊天樂》。
1987年拍完《錯墜盤絲洞》、《四探無底洞》、《傳藝玉華州》、《天竺收玉兔》、《波生極樂天》五集。
1988年2月1日起,全劇共二十五集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完整播放。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改由蔣大為演唱。
1988年6月15日,《西遊記》劇組在新加坡演出圓滿結束,共10場,場場爆滿,獲得新加坡媒體的好評。[10]1988年8月,央視將《西遊記》全集售給日本電視網;1989年1月25日,該片在日本全國電視網播出。[11]
2005年7月27日起,全劇二十五集的縮編版本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精選劇場」時段播放,該版本將每集的片頭長度調整為5秒左右、片尾長度調整為20秒左右,每集時長控制在45分鐘之內。此後,中國中央電視台對該劇的重播均以此版本作為片源。
第二部有16集,包括小說中的25回。1998年7月開拍,1999年拍攝完畢。2000年春節期間(2月8日至2月22日[12])按以下16集的順序首播,16集首播結束後又重新剪輯為15集,其中《險渡通天河》被調整為第三集,《遇仙孔雀台》一集被刪去,部分內容被整合進第四集《受阻獅駝嶺》,而《觀燈金平府》一集被移至《救難小兒城》(調整後第12集)和《緝盜菩提域》(第14集)之間[13]。15集版本為中國中央電視台重播該劇時專用,錄像帶編號為Z018719-Z018733,並被標記為「播出版不外借」,其他電視台重播該劇時仍採用16集版本。
Remove ads
演職員
本劇第一部分的演職員來自四面八方,其中大部分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供職於中國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等單位的戲曲演職員,二是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為代表的話劇演職員,三是時年活躍於螢屏的影視演職員。另外,劇組中有部分來自於各地方文藝團體的專業演員,被稱作班底演員。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跟隨劇組行動,主要擔任拍攝過程中龍套角色的表演任務,並身兼場務、劇務等職務。如項漢、李建成、張寄蝶、楊斌、葉以萌等。
第一部分的四眾演員分別為:
由於本劇演員人數眾多,而當時技術落後,電視字幕為手寫,致使部分演員未收錄到每集劇末的「演員表」中。下表所列角色中,凡帶星號者為未出現於片末演員表中者。
第一部分演員表
Remove ads
第二部分的四眾演員分別為:
下表所列角色中,凡帶星號者為未出現於片末演員表中者。
第二部分演員表
Remove ads
主要職員等信息如下:
- 原著:吳承恩
- 編劇:戴英祿 鄒憶青 楊潔
- 導演:楊潔
- 攝像:王崇秋
- 副導演:荀皓 任鳳坡(1-13集、16-20集、22-25集)荀皓(14集、15集)任鳳坡(21集)
- 製片人:楊潔[55]
- 總監製:王楓 阮若琳[55]
- 中央電視台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 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聯合錄製[55]
以下為各集其他職員等情況列表。
- 1. 猴王初問世
- 美術設計:馬運洪 彭曼麗 鄭越洋 李相鐸 張霖 劉大健
- 錄音合成: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照明:孫永福 丘權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鄢修民
- 武打設計:夏柏華[56] 林志謙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 導演助理:王小穎
- 化妝:崔潔 張會坡 謝文娟 楊雪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 道具:王如駿[57] 於連寶 李望同 甄志才
- 裝置:張瑞來 李金弟 李明良
- 特技製作:崔健 栗小斌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劇務:陳漢文 富小剛
- 劇務主任:曾心影 段小常
- 浙江新昌冰箱廠贊助[55]
- 2. 官封弼馬溫
- 美術設計:馬運洪 彭曼麗 鄭越洋 李相鐸 張霖
- 美工:賀鐵龍 王猛 劉方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劉堅 賈永華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鄢修民 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崔明偉
- 煙霧:劉禮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劉大健 唐繼全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謝文娟 楊雪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於連寶 甄志才 黃家雄
- 裝置:張瑞來 李金弟 李明良
- 現場特技:李小爭
- 特技製作:李弋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劇務:肖建平 佟全東 蔡致平 何易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3. 大聖鬧天宮
- 美術設計:馬運洪 彭曼麗 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合成: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劉堅 賈永華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鄢修民 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崔明偉
- 煙霧:劉禮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劉大健 唐繼全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謝文娟 張會波 楊雪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於連寶 黃家雄
- 裝置:張瑞來 李金弟 李明良
- 現場特技:李小爭
- 特技製作:李弋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音樂錄音:梁柏強
- 劇務:肖建平 佟全東 蔡致平 何易 胡梅玲 駱敖清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4. 困囚五行山
- 美術設計:馬運洪 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合成: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劉堅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孫緒平
- 煙霧:劉禮
- 場記:於虹 馬麗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劉大健 唐繼全 張富河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謝文娟 張會波 楊雪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 道具:於連寶 甄志才
- 裝置:張瑞來 李金弟 李明良
- 特技製作:王巧紅 李弋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編舞:茅迪芳[59]
- 獨唱:蔣大為 郁鈞劍
- 舞蹈:中國煤礦文工團舞蹈隊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音樂錄音:梁柏強
- 劇務:何易 李成儒 駱敖清 佟偉華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5. 猴王保唐僧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劉方
- 錄音合成: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劉堅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煙霧:劉禮
- 場記:李成儒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劉大健 唐繼全 張富河
- 化妝:崔潔 張會波 楊雪 謝文娟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丘蘭
- 道具:於連寶 甄志才
- 置景:張瑞來 李明良 李金弟
- 錄像:張玉志 姚平 陳蔭川
- 特技製作:崔建 李弋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周立夫
- 舞蹈:中國煤礦文工團舞蹈隊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劇務:何易 佟偉華 董振會
- 劇務主任:許德忠
- 6. 禍起觀音院
- 7. 計收豬八戒
- 美術設計:馬運洪 彭曼麗 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合成:馮景山 張建民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劉大健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煙霧:劉禮
- 場記:馬麗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張富河
- 化妝:張會波 崔潔 楊雪 黃麗麗 謝文娟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 道具:李望同 於連寶
- 置景:張瑞來 李明良
- 錄像:張玉志 姚平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劇務:許德忠 富小剛 李成儒 尤世軍 何易
- 劇務主任:曾心影 段小常
- 表演顧問:鄭榕 唐遠之[55]
- 8. 坎途逢三難
- 美術設計:馬運洪 彭曼麗 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合成: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劉堅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煙霧:劉禮
- 場記:於虹 馬麗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劉大健 唐繼全 張富河
- 化妝:崔潔 謝文娟 張會波 楊雪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於連寶 甄志才
- 現場特技:李小爭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李金弟
- 錄像:張玉志 姚平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劇務:李成儒 何易 肖建平 佟全東 蔡致平
- 製片副主任: 許德忠
- 河南新鄉第一建築公司第三工程處、河南新鄉動物園協助[55]
- 9. 偷吃人參果
- 10. 三打白骨精
- 美術設計: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馮景山 張建民
- 照明:孫永福 朱希德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武打設計:夏柏華[56]
- 場記:馬麗珠 沈慧芬
- 煙霧:劉禮
- 導演助理:王小穎
- 道具:張烈軍 李望同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 化妝:崔潔 張會坡 楊雪 黃莉莉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 錄像:尹華林 錢金洋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郁鈞劍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劇務:許德忠 李成儒 富小剛
- 劇務主任:曾心影 段小常
- 11. 智激美猴王
- 美術設計: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合成: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照明:楊宗浩 朱希德 劉堅 賈永華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崔明偉
- 舞蹈設計:汪碧雲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劉大健 唐繼全
- 場務:李建成
- 錄像:高貴祥 姚平
- 化妝:楊雪 謝文娟 鄧京平[60]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黃家雄
- 裝置:張瑞來 李金弟 李明良
- 現場特技:李小爭 孫世俊
- 特技製作:崔健 賴珊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劇務:肖建平 佟全東 鄒元建 蔡致平 胡梅玲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雲南昆明石林管理局 江西廬山植物園大力協助[55]
- 12. 奪寶蓮花洞
- 美術設計:鄭越洋 李相鐸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楊宗浩 劉堅 賈永華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崔明偉
- 場記: 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謝文娟 楊雪 鄧京平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黃家雄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李金弟
- 現場特技:李小爭 孫世俊
- 錄像:高貴祥 姚平
- 特技製作:李弋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肖建平 蔡致平 駱敖清 董振忠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13. 除妖烏雞國
- 美術設計:馬運洪 彭曼麗 鄭越洋
- 美工:王伯平 董夢禹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王平 張軍民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董洪林
- 場記: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馬樹田
- 制景:徐曉光 吉有 徐永君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 現場特技:鄧少生
- 錄像:賈開宸 李志偉
- 特技製作:韓立梅 李弋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劇務:肖建平 佟全東 蔡致平 鄒元建 駱敖清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14. 大戰紅孩兒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孫世俊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項漢
- 場記: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楊雪 謝文娟 趙京豆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黃家雄 譚道
- 裝置:李明良
- 現場特技:李小爭
- 錄像:高貴祥
- 特技製作: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張瑞來 鄒元建 駱敖清 沙傑 肖建平 蔡致平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15. 鬥法降三怪
- 16. 趣經女兒國
- 美術設計:馬運洪 李相鐸 鄭越洋
- 美工:王伯平 劉東風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王平 張軍民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場記: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經文珍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楊雪 張興華 謝文娟 宋世萍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譚道 馬樹田
- 制景:徐永軍 徐曉光 董夢禹 李樹春 王明成 吉有 金昌
- 裝置:李金娣 張瑞來 李明良
- 現場特技:李小爭 孫世俊
- 錄像:高貴祥 李志偉
- 特技製作:王巧紅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音樂錄音:胡小偉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吳靜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肖建平 蔡致平 佟全東 駱敖清 胡梅玲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17. 三調芭蕉扇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董夢禹 袁疇 李惠敏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王平 張軍民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武打設計:項漢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 制景:吉有 徐永君 徐永新 徐小光 許印良
- 現場特技:連志水 鄧少生
- 錄像:賈開宸 李志偉
- 特技製作:韓立梅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張肅 沙傑 蔡致平 駱敖清 胡梅玲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18. 掃塔辨奇冤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董夢禹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王平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董洪林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經文珍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王義平
- 制景:吉有 徐永君 許印良 張瑞來
- 現場特技:鄧少生 李占華 徐萬喜
- 錄像:李志偉 賈開宸
- 特技製作:李弋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遲重瑞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張肅 佟全東 肖建平 駱敖清 蔡致平 鄒元健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19. 誤入小雷音
- 美術設計:鄭越洋 李相鐸
- 美工:楊偉剛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趙學林
- 場記: 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副攝像:唐繼全
- 攝像助理: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馬樹田 連治水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 錄像:賈開宸 李志偉
- 特技製作:韓立梅 王巧紅 崔健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肖建平 佟全東 郭榛宗 胡梅玲 駱敖清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山西大同礦務局協助拍攝[55]
- 20. 孫猴巧行醫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袁疇 李惠敏 劉關雁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張文學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副攝像:唐繼全
- 攝像助理: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韓庚澤 李寶祥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 制景:徐小光 吉有 劉關雁 徐永君 徐永新 許印良
- 現場特技:鄧少生 連治水
- 錄像:李志偉 賈開宸
- 特技製作:王巧紅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沙傑 徐霆雷 張瑞來 郭臻宗 楊斌 王平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山西大同礦務局協助拍攝[55]
- 21. 錯墜盤絲洞
- 美術設計:李相鐸 鄭越洋
- 美工:郝立眾 宋義揚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王平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項漢
- 場記: 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楊雲菲 鄧京平 鄧喜芳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 現場特技:連治水 鄧少生
- 錄像:李志偉 賈開宸
- 特技製作:王巧紅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沙傑 徐霆雷 郭臻宗 蔡致平 鄒元健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山西大同礦務局協助拍攝[55]
- 22. 四探無底洞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袁疇 李惠敏 劉關雁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張文學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副攝像:唐繼全
- 攝像助理: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韓庚澤 李寶祥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 制景:徐小光 吉有 劉關雁 徐永君 徐永新 許印良
- 現場特技:鄧少生 連治水
- 錄像:李志偉 賈開宸
- 特技製作:王巧紅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沙傑 徐霆雷 張瑞來 郭臻宗 楊斌 王平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23. 傳藝玉華州
- 美術設計:李相鐸 鄭越洋
- 美工:張煜 王聖嬰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趙學林
- 場記: 於虹 馬麗珠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攝像助理:唐繼全 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徐文光
- 裝置:張瑞來 李明良
- 現場特技:連治水 鄧少生
- 錄像:梁福臻 呂春剛
- 特技製作:韓立梅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肖建平 鄒元健 何易 李成儒 駱敖清 胡梅玲 郭榛宗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24. 天竺收玉兔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袁疇 李惠敏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張文學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副攝像:唐繼全
- 攝像助理: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楊雲菲 鄧京平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馬樹田
- 制景:吉有 徐小光 徐永君 徐永新 許印良 張瑞來
- 現場特技:連治水 鄧少生
- 錄像:李志偉 賈開宸
- 特技製作:王巧紅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音樂錄音:梁伯強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李玲玉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沙傑 徐霆雷 楊斌 曹建軍 蔡致平 鄒元建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25. 波生極樂天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美工:王伯平 袁疇 李惠敏
- 錄音:馮景山
- 擬音:王文華
- 燈光:朱希德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張文學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琦
- 武打設計:林志謙
- 場記:馬麗珠 於虹
- 煙霧:劉禮 董振惠
- 導演助理:靳根戌
- 副攝像:唐繼全
- 攝像助理:劉大健 閆肅
- 場務:李建成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孫步雲
- 制景:徐小光 吉有 徐永君 徐永新 許印良
- 裝置:張瑞來
- 現場特技:鄧少生 連治水
- 錄像:賈開宸 李志偉
- 特技製作:韓立梅 王巧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音樂錄音:胡小煒
- 作詞:閻肅[58]
- 作曲:許鏡清
- 獨唱:蔣大為 李靜嫻 葉茅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
- 指揮:胡炳旭
- 劇務:沙傑 徐霆雷 楊斌 曹建軍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Remove ads
- 原著:吳承恩
- 總策劃:楊偉光
- 總監製:趙化勇
- 出品人:胡恩
- 策劃:張華山 謝麗虹 李功達
- 監製:劉宜勤 鄒慶芳 王偉國 肖月桃 李汀
- 製片人:李治安 楊潔
- 總導演:楊潔
- 編劇:戴英祿 鄒憶青 楊潔
- 導演 主攝像:王崇秋
- 動作導演:曹榮 林志謙
- 錄音:趙靜
- 責任編輯:陳嘉芹 湯津
- 美術設計:鄭曰洋
- 人物造型:王希鍾
- 副導演:武志勇 蘭法慶 陳健 蔡渝歌 姜豹洪
- 攝像:唐繼全
- 照明:馬立志 王澤彬 李曉鍾 成振華 彭傑 馬曄太 劉建新 孫偉 李衛軍
- 美術:李連生 張春生 付莉生 李濤 楊偉剛 田傑 高香哲
- 服裝設計:王蘊琦 趙慶霞 王蕙君
- 化妝:呂小平 丫丫(楊雲) 劉小東 楊文秋 王志光
- 道具:甘立 高峰 梁輝 鄒柏華 韓以龍 焦志達 張平生
- 現場特技:劉紹春 儲緒 劉洪海 孫全民
- 煙火:趙家生
- 服裝:韓庚澤 彥平 王葳
- 場記:董捷 張英偉
- 劇照攝影:張保安
- 錄像:高貴祥 刑英傑 安永茂 孫悅 王鳳蘭
- 製作統籌:孫新苑
- 視頻技術:張平
- 音頻技術:李琪 林智剛
- 視頻製作:王巧紅 楊偉東
- DME特技:王巧紅 楊偉東 韓立梅 鄭軍
- 電腦特技監督:白小俊
- 電腦特技:潘韜 魏建軍 張小強 潛雪芬 劉利 李欣 周衛東 邱銳 范傑
- 音樂錄音:婁煒
- 作詞:姚明 閻肅
- 作曲:姚明 許鏡清
- 演唱:三葉草演唱組 蔣大為 陳小濤 張邁 潘軍 遲重瑞
- 擬音:魏俊華 王繼華
- 置景:黃明憲 李明良 曹昭明 祝學軍
- 製片:蔡廣慶 鄔茜 劉長壽 黃孝 徐建生 趙為廉 傑華
- 劇務:常翔翔 李偉 鄒憲文 郎宏 李古然 張克強 李爍文 齊君 王紹先
- 無錫中視影視基地股份有限公司 出品
- 中央電視台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 錄製
Remove ads
原聲帶
該劇的音樂主要由許鏡清創作。 它採用中國傳統樂器與雅馬哈DX7合成器和電子鼓的組合,風格是中國傳統音樂、電子音樂及管弦樂的混合體,使其成為最早在中國大陸主流媒體播出的電子音樂作品之一[61][62]。 在「中國傳統故事」中使用被視為「西方」和「現代」的電子音樂曾在電視劇製作的播放時引起爭議[63]。
- 《雲蕩蕩 海茫茫》(張福全作曲,詞作者不明,耿其昌演唱):《除妖烏雞國》(試拍)的主題歌。[64]
- 《百曲千折顯精誠》(王立平作詞作曲,吳雁澤演唱):1984年《計收豬八戒》、《三打白骨精》兩集首播、1985年《禍起觀音院》首播時的主題歌(即片首曲。1984年《計收豬八戒》、《三打白骨精》兩集首播片尾曲名字不詳,張福全作曲,楊潔演唱。),後在1986年前11集全播時被《西遊記序曲》取代。
- 《西遊記序曲》 (許鏡清作曲):第一部分每集片首曲,1986年前11集全播時首次採用。曾有觀眾將該曲稱為《雲宮迅音》,但許鏡清在2016年2月的一次採訪中表示該序曲並沒有具體名稱。[65]而後許鏡清在微博和音樂會上認可《雲宮迅音》的名字[66]。
- 《敢問路在何方》(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蔣大為/張暴默演唱):主題歌暨片尾曲。1985年《禍起觀音院》首播、1986年前11集全播時均由張暴默演唱。1988年25集全播時改為蔣大為演唱。第二部分改用重新編曲的版本,仍作為片尾曲,蔣大為演唱。[67]
- 《孫悟空》(因葵作詞,周啟生作曲,容錦昌演唱):主題歌暨片頭曲。該主題曲僅作為香港本港台首播時使用[68]。
- 《通天大道寬又闊》(姚明詞曲,三葉草演唱組/崔京浩演唱):2000年續集片頭曲。片頭實際播出的是三葉草版本,崔京浩版本作為插曲使用。歌曲中還出現了孫悟空配音者李揚的念白(「吃俺老孫一棒」和「俺老孫去也」)。
- 《莊嚴我神州大地》(姚明詞曲,張邁演唱),2000年續集《還魂寇善人》片尾曲。
- 生無名本無姓(原名「齊天大聖孫悟空」)(付林、曉嶺作詞,許鏡清作曲,黃小群演唱):原第三集《大聖鬧天宮》插曲,1986年前11集全播時播出。電視劇歌曲磁帶中改為王小清演唱。
- 大聖歌(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胡寅寅演唱,2000年續集由羽·泉組合演唱):第三集《大聖鬧天宮》插曲,25集全播時取代了《生無名本無姓》。
- 他多想是棵小草(又名「被貶五行山」)(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丁小青演唱):原第四集《困囚五行山》插曲,1986年前11集全播時播出。
- 五百年桑田滄海(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郁鈞劍演唱):第四集《困囚五行山》插曲,25集全播時取代了《他多想是棵小草》
- 走啊走(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周立夫/李靜嫻演唱):第四集《困囚五行山》插曲。1986年前11集全播時由李靜嫻演唱。25集全播時改為周立夫演唱。
- 吹不散這點點愁(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郁鈞劍演唱):第十集《三打白骨精》插曲
- 女兒情(楊潔作詞,許鏡清作曲,吳靜演唱):第十六集《趣經女兒國》插曲
- 相見難別亦難(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吳靜演唱):第十六集《趣經女兒國》插曲,與《女兒情》曲調相似
- 晴空月兒明(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遲重瑞演唱,2000年續集由羽·泉組合演唱):第十八集《掃塔辨奇冤》插曲
- 何必西天萬里遙(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吳靜演唱):第十九集《誤入小雷音》插曲
- 天竺少女(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李玲玉演唱):第二十四集《天竺收玉兔》插曲
- 青青菩提樹(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李靜嫻演唱):第二十五集《波生極樂天》插曲
- 無底船歌(閻肅作詞,許鏡清作曲,葉茅演唱):第二十五集《波生極樂天》插曲
- 取經歸來(戴英祿作詞,許鏡清作曲,蔣大為演唱):第二十五集《波生極樂天》插曲
- 就這樣走(姚明詞曲,陳小濤演唱):2000年續集《真假美猴王》插曲
- 伴君常開花一朵(姚明詞曲,潘軍演唱):2000年續集《受阻獅駝嶺》插曲
- 看我躍馬揚鞭(姚明詞曲,遲重瑞演唱):2000年續集《祈雨鳳仙郡》插曲
齊天樂
齊天樂是《西遊記》劇組於1987年春節前錄製的一台春節晚會。該晚會在1987年1月29日即農曆正月初一於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
齊天樂春節晚會
節目單
- 歌曲大聯唱《賀新春》,表演者:劇組全體演員(各句歌詞解析如下)
1、正月裡來是新春(陝北民歌《打黃羊》暨民歌《擁軍花鼓》曲調),遲重瑞(唐僧)、六小齡童(孫悟空)、馬德華(豬八戒)、閆懷禮(沙和尚)領唱
2、我祝大家春節好(黃梅戲《天仙配》「夫妻雙雙把家還」選段曲調),馬蘭(殷小姐)、韓善續(劉洪)、遲重瑞(陳光蕊)演唱
3、我祝爺爺奶奶都是老壽星(東北民歌《月牙五更》曲調),趙欣培(紅孩兒)、楊玉章(壽星)演唱
4、我祝小伙兒更風流(越劇《?》曲調),詹萍萍(金聖宮娘娘)、龔鳴(朱紫國王)演唱
5、我祝情侶們更相愛(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曲調),向梅(烏雞國王后)、邱佩寧(嫦娥)演唱
6、我祝你們家家幸福美滿(黃梅戲《夫妻觀燈》曲調),孔芮(高太公)、高玉倩(高老太)、魏慧麗(高小姐)、項漢(高才)演唱
7、萬事如意 百業振興(江蘇民歌《紫竹調》曲調),孫鳳琴(黎山老母)、左大玢(觀音菩薩)演唱 - 《唐舞》,表演者:張京棣(仙鶴)
- 小品,表演者:馬德華(豬八戒) 韓善續(劉洪等)
- 歌曲《王母詠嘆調》,演唱者:萬馥香(王母娘娘)
- 小品,表演者:馬德華(豬八戒) 王夫棠(牛魔王)
- 歌曲《女兒情》(吳靜演唱),《趣經女兒國》片斷
- 歌曲《歡樂就在今宵》(王苓華(杏仙)舞蹈,吳靜演唱),《誤入小雷音》片斷
- 歌曲《唐僧抒懷》,演唱者:遲重瑞(唐僧)
- 相聲,表演者:程之(金池長老) 曹鐸(黃眉妖王)
- 歌曲《五百年桑田滄海》,演唱者:郁鈞劍
- 《猴嬉》,表演者:六小齡童(孫悟空)
- 故事《猴吃西瓜》,講述者:閆懷禮(沙僧)
- 歌曲《八戒之歌》 ,表演者:馬德華(豬八戒) ;演唱者:馬國光
- 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演唱者:蔣大為
- 戲曲小品《櫃中緣》,表演者:趙麗蓉(車遲國王后,飾劉母) 項漢(高才等,飾淘氣) 楊俊(村姑,飾劉玉蓮) 龔鳴(朱紫國王,飾岳雷) 李建成(九靈元聖等,飾差役) 沙傑(刁鑽古怪等,飾差役)
- 歌曲《大聖歌》,演唱者:胡寅寅
演職員[69]
- 導演:楊潔
- 串聯編輯:閻肅 楊潔
- 攝像:王崇秋 鄭宏宇 唐繼全 馬連方
- 副導演:荀皓 任鳳坡
- 美術設計:馬運洪
- 燈光設計:丘權
- 錄音:馮景山 於祥泉 胡曉緯
- 人物造型設計:王希鍾
- 服裝設計:王蘊綺
- 煙霧:劉禮
- 場記:馬麗珠 楊斌
- 美工:王伯平 范廣思 袁疇
- 制景:徐曉光 吉友 徐永君 鄧少生 許印良
- 燈光:朱希德 尚大勇 劉堅 張軍民 王平
- 化妝:崔潔 張興華 黃莉莉 楊雪 鄧京平 楊雲菲
- 服裝:李寶祥 韓庚澤 陳鐵山
- 道具:甄志才 馬樹田 連治水[70] 孫步雲
- 導演助理:靳根戌 經文珍
- 劇照攝影:劉大健
- 錄像:黃平剛 陳華 賈開宸
- 特技製作:李弋 蔡啟華 昌力 李燕榮 韓立梅
- 音樂編輯:王文華
- 歌曲作詞:閻肅 楊潔
- 作曲:許鏡清
- 指揮:胡炳旭
- 演奏:中央芭蕾舞團樂隊
- 劇務:何易 李成儒 肖建平 蔡致平 張肅 胡梅玲
- 劇務副主任:李鴻昌
- 製片副主任:許德忠
- 參加演出者:
鐵 牛 馬 蘭 左大玢
王鳳霞 吳桂苓 郭家慶
林志謙 葉以萌 李龍斌
孫鳳琴 李西京 朱龍廣
錢永康 張玉善[71] 安雲武
王志善 郭 威 趙 權
王玉立 曾 革 蔡渝歌[72]
邱佩寧 楊玉章 趙欣培
獎項與提名
相關條目
- 西遊記
- 西遊記外傳-本劇第一部分副導演及相關演職人員參加拍攝的一部7集電視劇。
相關書籍
- 楊潔
- 《敢問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遊路》(ISBN 9787539957883,江蘇文藝出版社)
- 《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ISBN 978730018396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王崇秋(本劇的攝像師)
- 《1982版西遊記拍攝檔案》(ISBN 9787518420988,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西遊記》首播四十周年(1982-2022)紀念圖鑑》(ISBN 9787106055646,中國電影出版社)
註釋
外部連結
節目變遷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