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閻羅王梵語यमराजIAST:Yamarāja),起源自印度教神祇閻魔羅闍(或譯閻摩閻魔閻魔大王[1],是地獄的君主,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華人尊稱其為閻魔羅闍大王,簡稱閻羅王、閻王、閻君。羅闍即「王者」或「大王」之意。閻羅王信仰傳入漢字文化圈,成為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民俗信仰對象之一。

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的西藏閻羅王畫像,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閻羅王之說,經由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十殿閻羅王」的傳說。閻王有「生死簿」,上面記錄着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某人生命已盡的時候,閻羅王就會派遣下屬黑白無常或者牛頭馬面,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十殿的審判[2]。閻羅王的判決取決於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惡: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閻羅王會讓他升到天堂成為神仙,或者給他一個幸福的來世;生前行兇作惡的人,閻羅王會讓他下地獄,接受各種懲罰,或給他安排一個惡劣的來世。這是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等民間信仰在「閻羅王」觀念上的體現。

印度的起源

印度神話中,閻魔羅闍(或譯閻摩、閻魔、閻魔大王),為太陽神蘇利耶之子,原來是第一個死者,他自願死亡,為的是讓人類找到到達天界的道路,因此自己進入天界,成為亡者之主,負責引導亡者到達快樂的天堂。在稍後的傳說中,他由天界被移到地底世界,成為地獄之王。

佛教的閻羅王

佛教在古印度興起後,採用了很多婆羅門教的元素,婆羅門敬奉的閻魔羅闍也被佛教吸收,漢譯為閻羅王。但佛教認為閻羅王是地獄中的鬼神,亦受地獄之苦報[3]。《起世經》記載閻羅王受地獄之苦,因此發願受人身,能在未來於佛法中得到解脫,由於發出此善念而不復受地獄之苦。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地獄,教誡已投生至地獄的罪人並令地獄鬼卒加以懲罰[4][5]

與民間信仰不同的是,按照佛教的說法,投胎不會經過閻王審判,而是隨過去所造善惡業,於死後受報投生,在佛教中投生至地獄才會受閻王教誡和治罪[6]

而在藏傳佛教中,則稱為「閻羅法王」、「閻羅王護法」、「牛頭閻羅明王」等,是佛教的護法,形象非常地勇武可怕。

漢傳佛教傳說

Thumb
中國古書中關於第五殿閻羅王的想像畫(畫中閻王將有罪孽的靈魂處刑)

漢傳佛教中,閻羅王被奉為十二天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擺在寺廟的大雄殿裏。閻羅王的信仰也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繫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等。

  • 平等王:中國古代的僧人翻譯佛經,有時也把閻羅王意譯為「平等王」,[7]意思是認為閻羅王可以賞善罰惡,處事公正,待人平等。[來源請求]後來,「平等」的說法和「因果報應」的說法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
  • 雙王:在梵語中,閻摩的又譯「雙王」,這點歷來有兩種解釋:其一,據說是因為閻羅王在地獄身受苦、樂兩種滋味,所以稱為「雙王」。其二,據說是因為閻羅王有兄妹倆人,共同管理地獄的死神和死者,兄長專門懲治男鬼,妹妹專門懲治女鬼,因此也稱為「雙王」。[8]

東亞民間信仰中的閻羅王

古中國原本沒有關於閻羅王的觀念,佛教古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羅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之後才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佛教創立後,沿用了閻羅王的觀念,認為閻羅王是管理地獄中國佛教逐漸進化,唐代以後,為了適應中國人對地府的重視,在佛教中原本的閻羅王只有一位,逐漸漸變成十位,就是「十殿閻羅」,俗稱「十殿閻君」,成為中國佛教信仰、道教信仰。

造像

參考資料

Remove ads

相關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