蛺蝶科

鳞翅目昆虫的一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蛺蝶科

蛺蝶科(學名:Nymphalidae)是蝴蝶鳳蝶總科中的一個科。全世界有約6000個已被描述的物種。此分類包含了許多著名的物種,例如君主斑蝶小紅蛺蝶北美眼蛺蝶銀紋紅袖蝶艾地堇蛺蝶大藍閃蝶[2]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亞科 ...
蛺蝶科
化石時期:103–0 Ma
白堊紀至今[1]
Thumb
孔雀蛺蝶Inachis io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總科: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蛺蝶科 Nymphalidae
Rafinesque, 1815
亞科

喙蝶演化支

斑蝶演化支

釉蛺蝶演化支

蛺蝶演化支

眼蝶演化支

多樣性
共有 12 個亞科 
 38 個族
  542個屬
約 6,000 種
關閉

語源

蛺蝶科的學名是科級分類後綴「-idae」配上源自新拉丁語的「nymphalis」,源自拉丁文「nympha」,源自古希臘語「νύμφη」,解作新娘。

分佈

物種遍佈世界各地,各類陸上環境都有種類適合棲息。熱帶地區的物種多樣性最高,然而溫帶寒帶地區也有許多獨特的類群棲息。

台灣記錄了約130種;香港94種。

形態

成蟲

蛺蝶科物種體型差異極大,小者體型有如灰蝶,大者甚至可及小鳥。型態亦極為多,主要特徵為觸角腹面有3條縱稜(carinae),因此形成一對凹陷。此外大多數種類前足末端特化無爪,收縮在胸前不用於步行,僅以中及後足站立,只有喙蝶亞科的雌蝶前足還能用於行走。

翅膀翅室開放或封閉。前翅R脈五分支,有一條臀脈;後翅則有兩條臀脈。有些種類的雄蝶具有性標。成蝶的兩性異型見於部分種類。

幼期

蛺蝶科物種的幼蟲的形態多變,各亞科有自己獨特的形態或特徵。

卵形態變化多端,在蝶類中最爲多樣化,表面常有呈現幾何圖案的刻紋及種種突起。

幼蟲軀體通常呈圓筒形,頭頂往往長有突起,有些種類在體表長有棘刺,另外有不少類群在尾端具有一對突起。蛺蝶幼蟲主要以寄主植物之營養器官爲食,而且不乏專食老葉的種類。

蛹缺乏圍繞胸部的絲線,只在尾部以垂懸器附着絲墊,呈倒吊的姿態,即垂蛹或吊蛹。造型多變,許多種類生有變化多端的突起並搭配各種體色。常有很好的隱蔽、僞裝及警戒效果。

習性

成蟲

成蝶除訪花外,亦吸食腐果、死屍和排遺等。部分亞科的雄蝶有很明顯的領域行爲。雌蝶通常把卵產在寄主植物體上,但也有不少種類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樹皮、落葉、石塊等雜物上,甚至有直接將卵粒拋落的種類。卵粒單產及成卵塊產下的種類均存在,而且不乏一次產卵數百粒成一群的情形。

幼蟲

幼蟲食性非常多樣化,雙子葉植物,還有類或裸子植物的種類都是不同蛺蝶物種的寄主。另外,有些類群以高毒性的植物,如夾竹桃科茄科西番蓮科有毒植物也是一些蛺蝶科物種幼蟲寄主。亦部分種類爲廣食性,可取食許多不同科的植物。幼蟲終齡的齡期也不限定是五齡。

種系發生

由於物種形態歧異度很高,蛺蝶科過去被分為許多個科,包括狹義的蛺蝶科、斑蝶科、綃蝶科(蜓斑蝶)、眼蝶科(蛇目蝶)、環蝶科(環紋蝶)、大翅環蝶科(梟蝶、貓頭鷹蝶)、閃蝶科(摩爾浮蝶)、袖蝶科(毒蝶)、喙蝶科(天狗蝶)和珍蝶科,甚至有學者成立蛺蝶總科以包括以上各科。然而,基於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生學的研究數據,以前狹義的蛺蝶科與其他科別全部為一個單系群。即使中華地區的學者都沒有把這些蝶種的名稱後綴都改為-蛺蝶,現今的種系發生學研究都認為把以上蝶類合併成現今更廣義的蛺蝶科[3][4]。其蛺蝶科有最接近的親緣關係是「灰蝶科+蜆蝶科」的演化支[5][6]

蜆蝶科

灰蝶科

蛺蝶科
喙蝶演化支

喙蝶亞科 Libytheinae

斑蝶演化支

斑蝶亞科 Danainae[i]

釉蛺蝶演化支

線蛺蝶亞科 Limenitidinae

釉蛺蝶亞科 Heliconiinae[ii]

蛺蝶演化支

秀蛺蝶亞科 Pseudergolinae

閃蛺蝶亞科 Apaturinae

苾蛺蝶亞科 Biblidinae

絲蛺蝶亞科 Cyrestinae

蛺蝶亞科 Nymphalinae

眼蝶演化支

絹蛺蝶亞科 Calinaginae

螯蛺蝶亞科 Charaxinae

眼蝶亞科 Satyrinae[iii]

註:
i^ :斑蝶亞科包括了以往綃蝶的分類。
ii^ :釉蛺蝶亞科包括了以往袖蝶、珍蝶的分類。
iii^ :眼蝶亞科包括了以往閃蝶、環蝶和貓頭鷹蝶的分類。

圖集

腳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