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類學的許多證據顯示原始人很少齲齒,但在一萬年前農業革命之後多數人類逐漸以富含澱粉(屬多醣)的穀物為主食,齲齒好發率遽增[6]。由於人類的牙釉質無法再生、牙本質再生緩慢,清潔不佳的牙齒容易讓牙菌持續蠶食,最終侵犯到牙髓。牙髓腔幾近封閉空間,一旦被牙菌感染,發炎跟組織浮腫會阻塞僅0.1毫米寬的根尖根管,切斷來自根尖外微血管的養分或藥物;因此若齲齒嚴重到牙髓發炎,既難以用手術疏通細微的根尖根管,也無法讓抗生素的藥力傳遞到牙髓,通常就只剩去除整個牙髓組織一途(根管治療)。
造成齲齒的細菌會經由分解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使牙齒的硬組織(牙釉質、牙本質與牙骨質)分解。食物中的單醣是這些細菌的主要能量來源,因此單醣量含量高的飲食習慣,是齲齒發生的風險因子。如果牙齒礦物質解離速率高過經唾液等來源所引發的牙齒再礦化速率,齲齒就會發生。其他的風險因子包含由糖尿病、乾燥綜合症與特定藥物(抗組織胺藥與抗憂鬱藥物等)引發的唾液分泌量下降[7]。齲齒也與貧窮、疏於清潔口腔與牙周病導致的牙根暴露有關[1][8]。
齲齒的預防措施包含定期清潔牙齒、低糖飲食與使用些許氟化物[4][7],許多牙醫也建議每天刷牙兩次,以及每天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一次[1][7]。氟化物可從水、鹽或牙膏等來源獲得[4]。用聚維酮碘漱口能有效減少引發蛀牙的鏈球菌[9]。
養成定期給牙醫檢查的習慣(通常每年兩次)可提早發現齲齒與治療[1]。治療齲齒取決於牙齒被破壞的程度,可能會採取牙體復形(補牙)以回復正常功能,或是採取拔牙術以移除嚴重的齲齒[1];目前尚無方法讓大量牙齒再生[10]。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制止齲齒造成的疼痛[1]。在發展中國家,治療齲齒的預後往往較差[4]。
全球大約24.3億人(全球人口的36%)的永久齒出現了齲齒[11]。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幾乎所有成人在人生中某個時段曾得過齲齒[4]。約6.2億人或全球人口的9%曾在乳齒得過齲齒[11]。近年來,齲齒逐漸成為兒童與成人最常見的疾病[12],常發生在發達國家與少數單醣消耗量大的發展中國家[1]。
讓人驚訝的是蛀牙與其他口腔疾病有微妙的關聯效應,在近年醫學中得到重視,臨床文獻調查卻發現一傾向,罹患較嚴重牙周病的人齲齒的概率的確是比較低。[1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部主治醫師賴智信表示,從臨床經驗上的確有這樣的趨勢,容易蛀牙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牙周病。因為造成蛀牙與牙周病的細菌種類不同,喜歡的生長環境也不同,較難以共存在同一個口腔中。蛀牙的生成以革蘭氏陽性好氧菌為主,細菌分解醣產生酸,而當口腔pH值<5.5時,酸便會進而侵蝕牙齒。但牙周病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為主,附着於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所以兩種菌相互競爭口腔內的生存環境資源,若蛀牙菌佔上風時確實有擠壓牙周菌種的可能,目前相關理論還在研究中。[14]
另一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of Buffalo)的研究專案發現,大規模比對病例蛀牙最嚴重的一組,得到口腔癌、口咽癌的概率遠低於蛀牙最少的一組可能效應是細菌滋生,會刺激TH1免疫反應,因此有壓制癌症細胞的作用。但在中國大陸曾有案例是有患者多年蛀牙,而其蛀牙的殘根尖銳不斷劃破口腔,最後日積月累造成基因病變,引起口腔癌的發生。[來源請求]但這是物理性成因的特案,與人體機制較無關連,所以蛀牙能否防口腔癌還要看情況而定,但水牛城報告解答了醫界長期一個爭議點的方向,以往大多數人認為口腔越髒越容易得癌,因為細菌分泌的化合物會致癌,實驗結果卻是相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