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蒙古帝国下的国际秩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蒙古治世(拉丁語:Pax Mongolica),較少情況下被稱為「韃靼治世」(Pax Tatarica)[1],是一個歷史學術語,描述了13世紀和14世紀蒙古帝國對廣闊的歐亞大陸居民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的穩定影響[2]。該術語用於描述蒙古人建立的橫跨歐亞大陸的流通與商業貿易,以及蒙古西征後的相對和平時期。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此條目翻譯品質稍有不足。 |
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的征服將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聯繫起來,連接亞洲和歐洲貿易中心的絲綢之路完全由蒙古帝國統治[3]。人們對此常會說:「一個頭上戴着一塊金子的少女可以安全地在帝國範圍內隨意遊蕩」。[4][5]儘管蒙古帝國在政治上長年分裂為元朝和四個汗國(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但在近一個世紀的征服和內戰後,到了14世紀初已相對穩定。汗國的解體和黑死病的爆發標誌着「蒙古治世」的結束,而黑死病在14世紀中葉時沿着這些貿易路線蔓延到舊大陸範圍內的大部分地區。
而在這一時期,包括八思巴字母的蒙古元素,在西方藝術中大量出現(見西方中世紀藝術中的蒙古元素)。
《牛津亞洲歷史研究百科全書》(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稱,「蒙古治世」使得人們可能將其定義為「第一次全球化」[6]。
在蒙古人統治下,新技術和商品在歐亞大陸進行了交流。美國歷史學家托瑪斯·愛爾森(Thomas T. Allsen) 指出,蒙古時期發生了許多人員交流[7]。歐亞大陸的大一部分地區被統一在一個政治權威之下,因此,沿着絲綢之路的旅行變得更安全,導致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量整體增長[8]。
從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時期,蒙古人通過對疆域的拓展、通商、設驛、駐軍遣官等措施復興、拓展和維護了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9]。蒙古人鼓勵貿易活動,美國蒙元史專家傑克·威澤弗德(Jack Weatherford)在其著作《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Genghis Khan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中指出,蒙古軍方確保補給線和貿易路線平穩流動,在沿貿易路線建立了永久駐軍,以保護這些路線上的旅客;蒙古統治前盛行的複雜的地方稅收和敲詐勒索制度被廢除,以確保商人和貿易在帝國內的順利流動;度量衡也實現了統一;為了減少貿易路線上的艱難,蒙古人在夏季甚至在道路上種樹,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樹蔭,石柱被用來標記樹木無法生長的道路[10]。
長途貿易為歐洲帶來了從遠東到歐洲做生意的新方法,在「蒙古治世」期間,東方向歐洲引入了紙幣、存款銀行和保險等概念[11]。意大利城邦國家熱那亞共和國在這一過程中受益匪淺[2]。紙幣使長途旅行變得容易得多,因為旅行者不會受到金屬硬幣重量的負擔[12]。
英國政治學家、謝菲爾德大學教授約翰·霍布森(John M. Hobson)稱,在「蒙古治世」時期,阿拉伯世界的數學、天文學和科學方法傳到了非洲、東亞和歐洲[13]。美國學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指出,由於造紙術和印刷術從中國傳入,歐洲人建立起了銀行系統[14]。
天主教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播,比如,若望·孟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在今天的北京建立了教區[16]。
相比於蒙古國和俄羅斯的歷史學家,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評價更積極[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