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兒汗國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兒汗國(波斯語:ایل خانان,羅馬化:Īlkhānān,1256年-1355年,又譯伊利汗國或伊爾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及其子阿八哈與他的後人統治。
伊兒汗國 ایل خانان | |||||||||||||||||||||||||||
---|---|---|---|---|---|---|---|---|---|---|---|---|---|---|---|---|---|---|---|---|---|---|---|---|---|---|---|
1256年—1355年 | |||||||||||||||||||||||||||
立法機構:忽里勒台 | |||||||||||||||||||||||||||
京城 | |||||||||||||||||||||||||||
• 1256年-1265年 | 馬拉蓋 | ||||||||||||||||||||||||||
• 1256年-1306年 | 大不里士 | ||||||||||||||||||||||||||
• 1306年-1335年 | 蘇丹尼耶 | ||||||||||||||||||||||||||
國君姓氏 | 孛兒只斤 | ||||||||||||||||||||||||||
君主 | 共15位 | ||||||||||||||||||||||||||
• 1256年-1265年 | 旭烈兀(首任) | ||||||||||||||||||||||||||
• 1343年-1355年 | 努失兒完(末任) | ||||||||||||||||||||||||||
常用語 | 波斯語[1] 中古蒙古語[1] | ||||||||||||||||||||||||||
面積 | 3,750,000平方公里(1310年[2]) | ||||||||||||||||||||||||||
宗教 | 薩滿教和佛教 (1256年-1295年) 伊斯蘭教 (1295年-1335年) | ||||||||||||||||||||||||||
| |||||||||||||||||||||||||||
今屬於 | 伊朗 阿塞拜疆 亞美尼亞 阿富汗 土耳其 土庫曼 巴基斯坦 伊拉克 格魯吉亞 敘利亞 塔吉克 俄羅斯 |
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通過兩次西征,已相繼征服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區。蒙哥即位後,又立「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統一管理波斯各州民政。但是,當時波斯尚存兩個獨立區域,一直沒有降附蒙古。一個是據有若干堅固要塞的「木剌夷」;另一個是以巴格達(報達)為都城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的伊斯蘭教共主哈里發。為了征討這兩個區域,蒙哥命皇弟旭烈兀為這次西征軍的統帥,以乃蠻人怯的不花為前鋒,西征軍由諸王從所屬軍隊中每十人簽調二人組成。這次西征,是繼成吉思汗和拔都之後,又一次席捲西方的巨大的軍事浪潮。[3]
1256年,旭烈兀率軍渡阿姆河,進入波斯境內,怯的不花已先拔木剌夷數堡[註 1]。惟吉兒都苦堡(裏海南偏東山上),久攻不下,旭烈兀至,木剌夷王兀克乃丁遷延不從。旭烈兀分兵急攻,1256年11月20日,主堡阿剌模忒降,木剌夷平,蒙古軍誅之無噍類。接着,旭烈兀率軍進攻報達[註 2]。當時的哈里發為木司塔辛。旭烈兀先以書招降,木司塔辛回答不遜,反指責旭烈兀「少年偶然得志,便藐視天下」。旭烈兀決計深入,三道並進,合圍報達城。1258年2月20日,木司塔辛自知不支,遣使出降。報達城破後,哈里發及其長子被處死,阿拔斯第三十七代至此國亡。[3]
由是,旭烈兀遣使報捷,蒙哥決定把阿姆河以外地區交由他統治。旭烈兀繼遣將西征敘利亞和埃及。不久,西征埃及的蒙古軍遭敗,這時又傳來蒙哥汗死於四川,以及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旭烈兀放棄返回蒙古本土的打算,決定乘機立足波斯,謀求獨立發展。這樣,旭烈兀經營善後,又在波斯創立了一個新的蒙古汗國,這就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3]
伊兒汗國也是當初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四大汗國中最早支持忽必烈並承認其汗位的汗國,至於其他三個汗國亦在1303年元成宗時承認元朝是帝國共主的地位。伊兒汗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馬拉蓋),後為大不里士和蘇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當時的記錄稱其為Hülegü-yn Ulus(蒙古語:ᠬᠦᠯᠡᠭᠦ ᠦᠨ
ᠤᠯᠤᠰ,西里爾字母:Хүлэгийн улс;波斯語的《史集》稱為Ūlūs-i Hūlākū;阿塞拜疆語:Hülakülər dövləti,旭烈兀兀魯思),均為「旭烈兀汗國」之意。
而且從旭烈兀獲得了「伊爾汗」的頭銜開始,伊兒汗也常用於其君主的自稱。1824年,法國東方歷史學家雷慕沙(Abel Lemusat)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第四位君主阿魯渾在一封信中使用了伊爾-汗(Ir-Khan) 作為他的頭銜,他在信中向法國的腓力四世提出結盟的請求。證實了該名稱的廣泛使用。
「伊兒」源於突厥-蒙古語,指組成國家的民眾,意思類似於蒙古語的「兀魯思」。「伊兒汗」(il χan〜il qan > ايلخان īl-khān)作為游牧民族統治者的稱謂,即「領主」之意,強調其對屬民的權威。[4]
1221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西征時曾佔領波斯東部呼羅珊諸城。1231年,大將綽兒馬罕奉窩闊台汗之命,率軍三萬西征波斯。擊敗花剌子模嗣君札蘭丁後,次第征服波斯大部以及谷兒只(喬治亞)、亞美尼亞、魯迷(西亞塞爾柱王朝)。綽兒馬罕軍受命鎮戍波斯,並建行政機構統轄阿姆河以西的波斯地區。[5]
1251年,蒙哥即位,設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以阿兒渾為長官,駐呼羅珊的徒思城(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元憲宗二年(1252年),蒙哥遣弟旭烈兀往鎮波斯,統兵征討未降地區,令綽兒馬罕和出征怯失迷兒(克什米爾)等處軍隊隸屬於旭烈兀,還命諸王從自己的軍隊中抽出十分之二人員隨從出征。[5]
1256年,旭烈兀軍攻滅盤踞馬拶答爾(今伊朗馬贊德蘭省)諸山國。1258年攻陷巴格達,殺末代哈里發,滅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巴格達陷落後,屠城多日,殺近十萬餘人,城中屍臭味令蒙古軍在城外駐紮。
1259年,入侵敘利亞。次年春,蒙哥卒於四川,怯的不花繼續征進,旭烈兀自率其餘軍隊退回波斯。九月,怯的不花軍在阿音札魯特被密斯兒(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忽禿思軍擊潰,蒙古所佔敘利亞諸城盡失。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與幼弟阿里不哥發生了汗位之爭。旭烈兀向爭位雙方派出使者,表示擁護忽必烈為大汗,指責阿里不哥。忽必烈遣使傳旨,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和該地蒙古、阿拉伯軍民劃歸旭烈兀統治。於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轄的波斯地區,實際上成為旭烈兀的領地,從而建立了又一個王朝。其領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方包含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東阿塞拜疆省馬臘格)為首都,設宰相以掌管全國政務,任命了各省長官,命長子阿八哈領汗國東部呼羅珊等省地。[6]
1265年旭烈兀卒,阿八哈嗣位。阿八哈未得大汗許可,只權攝政,同時遣使報喪,忽必烈派使者持詔立之為汗。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於大不里士,以蔑剌哈為陪都。忽必烈大舉入侵南宋,征工匠於阿八哈,回回炮技術因而傳入中原。
東羅馬帝國自十字軍的佔領復辟後和伊兒汗國締結同盟,企圖用伊兒汗國牽制其他鄰國再次侵擾自己。旭烈兀亦使用東羅馬來制衡金帳汗國和埃及的同盟,因有共同的敵人(金帳和埃及穆斯林),汗國和拜占庭、歐洲各國的關係非常之好。
1271年伊兒汗阿八哈參與第九次十字軍東征與英格蘭王國及安茹王朝的十字軍入侵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目標是光復聖地耶路撒冷,伊兒汗國及其屬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由敍利亞進攻,最後因蒙古-亞美尼亞聯軍被擊退、十字軍內訌及發起人愛德華一世回英格蘭繼位而無功而返。1277年服從於伊兒汗國的安那托利亞的國家及羅姆蘇丹國受埃及馬木留克支持而發生叛亂,阿八哈認為是羅姆蘇丹國權臣佩瓦內·穆爾因丁·蘇萊曼引起的,於是處死了他並強迫羅姆的國民吃下佩瓦內的血肉。
1281年伊兒汗國聯同兩個屬國格魯吉亞王國及亞美尼亞進攻馬木留克,第二次霍姆斯戰役爆發。隔年阿八哈卒,弟貼古迭兒繼立,1284年3月羅姆蘇丹國的蘇丹凱霍斯魯三世向其宗主國伊兒汗國發動叛亂,被貼古迭兒逮捕後處死。
1284年,阿八哈子阿魯渾聲言其父嘗受大汗冊命,汗位應當屬己,於是在權臣不花支持下起兵推翻其叔貼古迭兒並處死了他,並遣使入元奏報。忽必烈命他繼承汗位,並授不花為宰相。
1284年元朝使臣孛羅到達,阿魯渾將他留在汗廷參議政事。阿八哈、阿魯渾父子為奪取敘利亞之地,採取與歐洲基督教國家結盟的政策,和拜占庭帝國結親,並遣使赴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1291年阿魯渾卒,弟海合都(又名亦鄰真朵兒只)繼立。海合都揮霍無度,國庫空虛。海合都在1294年曾試着仿效元帝國發行印有漢字的紙幣(鈔),試圖擺脫財政危機,但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激烈反對和普遍抵制,不到兩個月即告失敗。
1295年,權臣謀殺海合都,立拜都為汗,拜都親基督教的行為受同為信奉基督教的喬治亞支持。阿魯渾子合贊起兵討滅叛者,奪取汗位。元成宗賜給他刻有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的方印,正式承認了伊兒汗國的獨立地位。
合贊汗早期信藏傳佛教,後來改信伊斯蘭教,其實伊兒汗國本來也以佛教為國教,直到合贊汗立伊斯蘭教為國教。同年,因屬國喬治亞王國國王大衛八世在內亂中支持拜都,合贊出兵攻佔喬治亞全境,於1299年罷免了大衛八世,欽點喬治五世 (喬治亞)為喬治亞國王。
1298年,合贊遣使入朝。元成宗即將歷年應得歲賦賜合贊。合贊即位後,大力進行社會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賦稅、驛站、貨幣等制度,限制蒙古貴族、將校和官吏對人民的橫徵暴斂,使農業、工商業得到發展,財政收入增加。他還鼓勵發展科學文化,在首都興建天文台,設立學校,命宰相拉希德丁編纂《史集》。合贊因此被譽為賢君。在位期間與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為爭奪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宗主權多次發生戰爭,合贊的軍隊曾一度攻佔阿勒頗及大馬士革,兵鋒直指加沙及耶路撒冷,後被擊退收復,此時察合台汗國乘機攻佔東部的吐火羅。1303年伊兒汗國及亞美尼亞再次入侵敍利亞,在霍姆斯慘敗,這亦是蒙古人最後一次入侵埃及馬木留克。
1303年元成宗與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達成和議,蒙古皇室的內爭暫停,東西驛路暢通,元朝的使節往來更加頻繁。
1304年合贊卒,弟合兒班答繼立,號完者都汗,遷都蘇丹尼耶。合兒班答遵循其兄政策,仍用拉希德丁為宰相,繼續發展經濟、文化。
1316年,合兒班答卒,子不賽因嗣位,還都大不里士(桃里寺)。權臣出班有擁立之功,不賽因為他向元朝請封。1324年11月27日(泰定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泰定帝授出班「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賜銀印、金符。出班專擅國政,諸子皆居要職,與不賽因發生矛盾,不賽因殺其第三子,出班舉兵叛,兵敗被殺。經過這次內亂,國勢削弱,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國內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同時進發。[7][8]
1335年,不賽因死後,一度強大的伊兒汗國迅速瓦解,權臣、統將各自擁立傀儡可汗,就此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東波斯和阿富汗)、莫扎法爾王朝(西波斯)、札剌亦兒王朝(伊拉克)和丘拜尼王朝(小亞細亞)四塊,互相攻殺。[7][9]
1355年,欽察汗國札尼別汗攻入桃里寺,殺操縱朝政的出班後人,伊兒汗努失兒完不知所終。在紛亂中,一些地方貴族也乘機獨立,形成割據局面。據有報達的蒙古貴族哈散(札剌亦兒氏)於1340年自立為汗。1358年,其子兀窪思汗兼併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於桃里寺,史稱札剌亦兒朝,14世紀末被帖木兒帝國所滅。[7]
肖像 | 尊號 | 名諱 | 在世時間 | 在位時間 |
---|---|---|---|---|
伊兒汗[10] | 旭烈兀 | 1218年—1265年2月8日 | 1256年-1265年2月8日 | |
- | 阿八哈 | 1234年2月27日-1282年4月1日 | 1265年6月19日-1282年4月1日 | |
- | 貼古迭兒 | ?-1284年8月10日 | 1282年6月21日-1284年8月10日 | |
- | 阿魯渾 | 1258年-1291年3月10日 | 1284年8月11日-1291年3月10日 | |
- | 海合都 | ?-1295年3月24日 | 1291年7月23日-1295年3月24日 | |
- | - | 拜都 | ?-1295年10月4日 | 1295年-1295年10月4日 |
- | 合贊 | 1271年11月4日-1304年5月17日 | 1295年11月3日-1304年5月17日 | |
完者都汗 | 合兒班答 | 1280年-1316年12月16日 | 1304年7月21日-1316年12月16日 | |
- | 把哈圖兒汗[11] | 不賽因 | 1304年6月2日-1335年11月30日 | 1317年4月-1335年11月30日 |
- | - | 阿兒巴 | ?-1336年 | 1335年-1336年 |
- | - | 木撒 | ?-1338年 | 1336年-1338年 |
- | - | 麻合馬 | ?-1339年 | 1338年-1339年 |
- | - | 撒迪別 | ?-? | 1338年-1339年 |
- | - | 速來蠻 | ?-? | 1340年-1343年 |
- | - | 努失兒完 | ?-? | 1343年-1355年 |
1 旭烈兀 (b.1217-d.1265) 1256-1265 | 阿里不哥 | ||||||||||||||||||||||||||||||||||||||||||||||||||||||||||||||
2 阿八哈 (b.1234-d.1282) 1262-1282 | 雅失木忒 | 塔剌海 | 3 貼古迭兒 (b.1233-d.1284) 1282-1284 | 蒙哥帖木兒 | 明里·帖木兒 | ||||||||||||||||||||||||||||||||||||||||||||||||||||||||||
4 阿魯渾 (b.1258-d.1292) 1284-1291 | 5 海合都 (d.1295) 1291-1295 | 桑哥 | 6 拜都 (d.1295) 1295 | 安巴兒赤 | 米因罕 | ||||||||||||||||||||||||||||||||||||||||||||||||||||||||||
7 合贊 (b.1272-d.1304) 1295-1304 | 8 完者都 (b.1280-d.1316) 1304-1316 | 阿剌弗郎 | 麻合馬 | 阿里 | 忽亦赤 | 索塞 | |||||||||||||||||||||||||||||||||||||||||||||||||||||||||
9 不賽因 (b.1305-d.1335) 1316-1335 | 13 撒迪別 (c.1300-1345) 1338-1339 | 只罕帖木兒 1339-1340 | 14 速來蠻 1339-1343 | 11 木撒 (d.1336) 1336-1337 | 玉勒忽禿魯 | 10 阿兒巴 (d.1336) 1335-1336 | |||||||||||||||||||||||||||||||||||||||||||||||||||||||||
15 努失兒完 1343-1356 | 12 麻合馬 (d.1338) 1336-1338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