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轟炸(英語: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英國首都倫敦實施的戰略轟炸。德國對英國的轟炸發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間,轟炸範圍遍及英國的各大城市和工業中心,但以倫敦受創最為嚴重。一直到不列顛戰役結束,倫敦已被轟炸超過76個晝夜,超過4.3萬名市民死亡,並有約10萬幢房屋被摧毀。倫敦因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8月24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1月22日) |
倫敦轟炸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列顛戰役的一部分 | |||||||
德國He 111轟炸機飛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上空 | |||||||
| |||||||
參戰方 | |||||||
英國 |
德國 意大利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溫斯頓·丘吉爾 休·道丁 弗雷德里克·派爾 歐恩·圖德·波伊德 勒塞爾·高塞吉 |
阿道夫·希特拉 赫爾曼·戈林 胡戈·施佩勒 阿爾貝特·凱塞林 漢斯·耶匈尼克 里諾·福吉爾 | ||||||
兵力 | |||||||
防空司令部 皇家空軍防空氣球司令部 | 每夜超過500架轟炸機 | ||||||
傷亡與損失 | |||||||
43,000名市民死亡 100萬名市民受傷 1,023架戰鬥機 376架轟炸機 148架防空氣球 1,041名飛行員 |
873架戰鬥機 1,015架轟炸機 2,698名飛行員 |
由於閃電戰在歐洲大陸的成功,德國同樣試圖用「空中閃電戰」擊潰英國的防禦限度。由於海獅計劃的無限期推遲,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便制定了所謂鷹日計劃:對倫敦和各大工業城市實行不分晝夜,不分軍民的戰略轟炸。德國空軍的作戰方針使得英國皇家空軍有了充實隊伍的機會,使得英國的空中實力不降反升。皇家空軍逐漸恢復了制空權,並對德國本土實施了象徵性的轟炸。蘇德戰爭爆發後,轟炸終於不了了之。
到了1944年諾曼第登陸前夕,德國將最新研製的V-1飛彈和V-2飛彈布署在法國北部海岸,對盟國展開了最後一次空中進攻。直到同年6月6日,8,938名倫敦市民死於導彈的襲擊。加上零星轟炸時死亡的人數,死亡人數超過6萬。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