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草、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1]、苹[1][註 1],是菊科蒿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佈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
![]() |
英文名可稱為Asiatic wormwood或mugwort。
艾原產東亞,原生居群可見於中國東部、朝鮮半島及日本。歐亞大陸多地均有引入[2]。台灣原生的艾草是另一物種——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絨毛,植株具濃烈香氣。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緣有粗齒,表面有白色腺點,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有白絲絨毛。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秋天開花,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應用
在中國南方的傳統食俗中,艾糍便是一種用艾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小吃,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揉合,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入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食用[3]。
艾草的冬春季的嫩葉相對苦澀味較輕,可作為蔬菜打雞蛋湯[4](廣東東江流域)。老艾葉則適合曬乾、切斷後烹製肉類,例如廣東梅州客家人會將曬乾留存的老艾草,塞進雞肚子裏或撒在塊狀雞肉上,加姜片蒸熟食用[5]。還可以與桂圓肉、枸杞、黨參等湯料一同用小沙袋裝起,煲制雞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12月17日) |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可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痛風、月內風、靜心、收驚。民間還認為艾草燉絲瓜可用作緩解頭痛或痛風的偏方。
漢文化地區有將乾燥艾草點燃作薰香的習俗,被認為可避邪、袪濕、袪寒、驅蟲。
艾草可用於提煉精油[7],但也有產品使用的並非本種,而是龍蒿或黃花蒿[8] 。精油可用於床具,洗浴,或按摩,被認為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怯濕寒之氣等功效
中國南方有春季端午節時節將艾草懸掛於大門以避邪的習俗,端午節時進行的洗百病中亦有使用艾草。
相似植物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