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草

學名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草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1][1][註 1],是菊科蒿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佈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

快速預覽 艾草, 科學分類 ...
艾草
艾草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屬: 蒿屬 Artemisia
種:
艾草 A. argyi
二名法
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變種
  • A. a. var. argyi
  • 朝鮮艾 A. a. var. gracilis
關閉

英文名可稱為Asiatic wormwood或mugwort。

艾原產東亞,原生居群可見於中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歐亞大陸多地均有引入[2]台灣原生的艾草是另一物種——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絨毛,植株具濃烈香氣。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緣有粗齒,表面有白色腺點,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有白絲絨毛。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秋天開花,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應用

食用

在中國南方的傳統食俗中,艾糍便是一種用艾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小吃,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揉合,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入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食用[3]

艾草的冬春季的嫩葉相對苦澀味較輕,可作為蔬菜打雞蛋[4]廣東東江流域)。老艾葉則適合曬乾、切斷後烹製肉類,例如廣東梅州客家人會將曬乾留存的老艾草,塞進肚子裏或撒在塊狀雞肉上,加片蒸熟食用[5]。還可以與桂圓肉枸杞黨參等湯料一同用小沙袋裝起,煲制雞湯。

藥用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可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痛風、月內風、靜心、收驚。民間還認為艾草燉絲瓜可用作緩解頭痛或痛風的偏方。

艾草加工後可做成艾灸,中醫中的針灸就是針法和艾灸的統稱。把點燃的艾條放在適當的穴道的皮膚上方,被認為可去除疾病。[6]

香氛

漢文化地區有將乾燥艾草點燃作薰香的習俗,被認為可避邪、袪濕、袪寒、驅蟲。

艾草可用於提煉精油[7],但也有產品使用的並非本種,而是龍蒿黃花蒿[8] 。精油可用於床具,洗浴,或按摩,被認為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怯濕寒之氣等功效

文化

中國南方有春季端午節時節將艾草懸掛於大門以避邪的習俗,端午節時進行的洗百病中亦有使用艾草。


相似植物

  • 回回蒜
    相似處:葉片形狀及大小。相異處:氣味,艾草味道清涼,回回蒜氣味難聞,且有毒。誤食會出現噁心、想吐、胸悶等現象,嚴重情況下會呼吸困難導致死亡。
  • 野艾蒿
    野艾蒿的葉片為鮮綠色細長型比較薄,生長前期表面有短絨毛,葉邊鋸齒紋路深,艾草的葉片為灰綠色較肥大比較厚,絨毛在葉片背面且不會脫落,葉邊鋸齒紋路淺、野艾蒿開花時花朵為橢圓形狀,顏色為橙黃色,艾草開花時顏色為淡黃色,花冠的形狀為高腳杯的形狀、野艾蒿是普通青草味且有淡淡的臭味,艾草有有特有的清香味。野艾蒿點燃時可驅趕蚊蟲。
  • 銀膠菊
    外來種,主要生長在休耕地或廢棄工地,具有毒性,接觸會產生皮膚發炎花粉症及過敏性支氣管炎。相似處:皆有短纖毛;相異處:艾草背面呈現灰白絨毛狀,銀膠菊為淺綠色、銀膠菊葉柄為方形(似芹菜)、艾草搓揉後有香味,銀膠菊無香味、銀膠菊開白色小花,艾草花為淡黃色。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