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龍科學名Brach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牠們是群植食性四足恐龍,前肢長於後肢,並擁有45度角傾斜的長頸部。儘管腕龍科恐龍的外表有獨特特徵,但牠們的分類仍有爭論,腕龍科到底是獨立的一科,或是基礎巨龍形類恐龍的集合群。因此,關於哪些屬該分類於腕龍科也有所爭論。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屬 ...
腕龍科
化石時期:晚侏儸紀到晚白堊紀,157–93 Ma
可能還有坎帕階的記錄
Thumb
腕龍的骨架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演化支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演化支 巨龍形類 Titanosauriformes
科: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Riggs, 1904
Close

腕龍科恐龍的重量範圍從20公噸到90公噸,牠們長而挺立的頸部可讓牠們接觸到樹梢上的樹葉,而這範圍是其他蜥腳類恐龍所接觸不到的。頸椎約在14個左右,內部中空,可減輕牠們的重量[1]。牠們的牙齒長、呈匙狀,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相比(例如梁龍),更能處理較堅硬的植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如果牠們能夠以後肢站立,那牠們能夠接觸到更高層的樹枝。然而,牠們的短尾巴與後肢使牠們的重心位在相當前面的部位,將使牠們很難以後肢站立。

腕龍科恐龍存活到到坎潘階晚期才滅亡(8300萬年前到7100萬年前),因為在墨西哥發現了一個屬於該地質年代的腕龍科尾椎[2]。腕龍科的化石在20世紀初期首次發現於北美洲,之後在歐洲非洲南美洲亞洲等地也發現了腕龍科化石。在2001年,中東發現了亞洲第一個腕龍科化石,但僅發現了少數牙齒[3][4]

全世界最大型的已架設骨骸位在德國柏林亨波特博物館,屬於腕龍科的長頸巨龍屬。

分類學

以下演化樹參考自 S. F. Poropat 等人(2016)的研究[5]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歐羅巴龍 Europasaurus

雪松龍 Cedarosaurus

法國的溝椎龍屬未定種(即 蝰神龍 Vouivria

毒癮龍 Venenosaurus

葡萄牙巨龍 Lusotitan

腕龍 Brachiosaurus

阿比杜斯龍 Abydosaurus

長頸巨龍 Giraffatitan

而此版本的演化樹依據 P. D. Mannion 等人(2017)的研究[6]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歐羅巴龍 Europasaurus

蝰神龍 Vouivria

腕龍 Brachiosaurus

阿比杜斯龍 Abydosaurus

雪松龍 Cedarosaurus

長頸巨龍 Giraffatitan

葡萄牙巨龍 Lusotitan

索諾拉龍 Sonorasaurus

毒癮龍 Venenosauru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