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1925年2月3日—2024年10月21日),美籍華人女作家[4]。生於武漢,湖北應山人,1949年到臺灣,同年加入《自由中國》半月刊工作,擔任編輯至停刊。1964年赴美國定居,任教於艾奧瓦大學。因創辦國際寫作計劃,有「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美譽[5]。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7月6日) |
經歷
1925年2月3日(農曆正月十一日)[1][6]出生於湖北武漢,父親聶洗為貴州省平越行政專員,1936年中共紅軍攻入平越時殉難[7],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聶華苓母親帶全家人到鄉下三斗坪避難,先後就讀恩施中學與四川長壽國立第十二中學。1944年本保送西南聯大,但聶最後選擇進入位於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隨後轉入外文系,1948年畢業,同年以筆名遠方發表第一篇創作《變形蟲》。
1949年輾轉經廣州於5月時到臺灣[8]:28,透過李中直介紹加入《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期間長達十一年之久。與雷震、殷海光、戴杜衡等人共事,直到1960年《自由中國》停刊。
《自由中國》停刊後,聶華苓應臺靜農邀請赴國立台灣大學任教,隨後又應徐復觀之邀請在東海大學兼課任教,與作家余光中共事。1963年於美國駐華領事館的酒會上,結識應洛克菲勒基金會之邀訪台的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安格爾邀請其赴美訪問。
1964年聶華苓赴美定居,任教於艾奧瓦大學,1971年與安格爾結婚。1974年曾返台會見出獄的雷震,1978年首度以探親名義返回中國大陸,於南京等地進行專題演講。1982年曾擔任美國紐斯塔國際文學獎評審委員,之後仍繼續寫作不輟。2009年獲頒花蹤文學獎,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2024年10月21日當地時間凌晨兩點半,聶華苓於美國艾奧瓦城家中過世,享耆壽99歲[9],翌日文化部部長李遠致悼詞表達哀思與敬意[10]。
國際寫作計劃
聶華苓和安格爾於1967年創辦艾奧瓦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國際作家寫作室)並擔任主任。在美國國務院的幫助下,「國際寫作計劃」發展成為具有國際聲譽及規模的文化機構,已經先後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區包括台灣、日本、法國、東德、西德、菲律賓、中國大陸、印度、伊朗、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土耳其、香港、阿根廷、巴拿馬、柬埔寨、韓國、新加坡、利比亞、烏干達等七十來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位詩人和作家,為世界和平、文化交流與人類進步做出了貢獻,被[誰?]稱為「世界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家庭
- 弟聶華懋,又名漢仲,根據國防部空軍司令部印行的空軍殉職官兵資料,為空軍軍官學校25期驅逐組畢業,1951年3月8日在嘉義空軍基地駕駛P-51型戰機執行低空投彈訓練時與C-46型運輸機相撞殉職,官階中尉三級,墓址於現新北市新店區碧潭空軍烈士公墓。[12]:459[11]:序
聶華苓的大女兒王曉薇是在美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博士,大女婿為德國外交官陸柏赫[13]、曾任德國在台協會創立後第一任處長,二女兒王曉藍則是職業舞者。
著作
- 《變形蟲》(散文 1948年 南京 雜誌)
- 《葛藤》(長篇小說 1953年 台北 自由中國雜誌社)
- 《翡翠貓》(短篇小說 1959年 台北 明華書局)
- 《夢谷集》(散文集 1965年 香港 正文出版社)
- 《一朵小白花》(短篇小說集 1968年 台北 文星書店)
- 《A Critical Biography of Shen Tsung-wen》(《沈從文評傳》 1972年 紐約 Twane Publishers出版)
- 《桑青與桃紅》(長篇小說 1976年 香港 友聯出版社)
- 《台灣軼事》(短篇小說集 1980年 北京 北京出版社)
- 《三十年後》(散文集 1980年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 《王大年的幾件喜事》(短篇小說集 1980年 香港 海洋文藝出版社)
- 《艾奧瓦札記》(散文集 1983年 香港三聯書店)
- 《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散文集 1983年 香港三聯書店)
- 《千山外,水長流》(長篇小說 1984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三十年後夢遊故園》(1988年 漢藝色研)
- 《人,在廿世紀》(1990年 八方文化)
- 《失去的金鈴子》
- 《鹿園情事》(1994年 台北 時報文化)
- 《三生三世》(自傳體小說集 2004年 台北 皇冠文化)
- 《三輩子》(自傳 2011年 台北 聯經出版)
譯作
獲獎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