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1768-183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讓·巴蒂斯特·約瑟夫·傅利葉男爵(法語: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法語發音:[ʒɑ̃ batist ʒozɛf fuʁje];1768年3月21日—1830年5月16日),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提出傅利葉級數,並將其應用於熱傳導理論與振動理論,傅利葉轉換也以他命名。他被歸功為溫室效應的發現者。[1]
1768年3月21日,約瑟夫·傅利葉出生於法國約納省歐塞爾。因幼年時父母雙亡,所以很小便被送入天主教本篤會接受教育,之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軍隊中教授數學。1795年他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教書,之後又任聘為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
1798年,傅利葉跟隨拿破崙東征,被任命為下埃及的總督。由於英國艦隊對法國人進行了封鎖,所以他受命在當地生產軍火,為遠征部隊提供槍枝彈藥。這個時期,他向開羅埃及學院遞交了幾篇有關數學的論文。1801年,拿破崙遠征軍隊失敗後,他便被任命為伊澤爾省長官。1809年被封為男爵。1816年他回到巴黎,在六年後他擔任科學院的秘書,並發表了《熱的分析理論》一文,此文推理的基礎是建立在牛頓的冷卻定律之上。
1830年5月16日,約瑟夫·傅利葉病逝於巴黎,享年62歲。1831年,其遺稿被整理出版成書。
1822年傅利葉提出了他在熱流上的作品:《熱的解析理論》(Théorie analytique de la chaleur)。他的推理的基礎是牛頓冷卻定律,即兩相鄰分子的熱流和它們之間非常小的溫度差成正比。56年後,於1878年,這本書被Freeman翻譯與校正成英文版本。讓·加斯東·達布又將這本書加以編輯校對,於1888年重新以法文出版。
這本著作有三個重要貢獻,一個是純粹的數學,另兩個實質上是物理。在數學中,傅利葉聲明,一個變量的任意函數,不論是否連續或不連續,都可展開為正弦函數的級數,而這正弦函數的參數為變量的倍數。雖然這個結果是不正確的,傅利葉正確地察覺,有些不連續函數是無窮級數的總和。這察覺是一個重大數學突破。約瑟夫·拉格朗日曾給予了這個(錯誤的)定理一些特別的例子,並暗示這是一般的方法,但他沒有繼續跟蹤這題目。約翰·狄利克雷最先給出,在有限制條件下,對於這結果滿意的示範。
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物理貢獻為:方程式兩邊必須具有相同量綱的概念,意即當方程式兩邊的量綱匹配時,方程式才會正確。因此傅利葉在量綱分析有重要貢獻。另外一個則是傅利葉提出有關於熱能傳導擴散的偏微分方程式。在現代每位學習數學物理的學生都會學到此方程式。
傅利葉關於確定方程式的著作並未完成,克勞德-路易·納維將這著作加以編輯,並且在1831年出版。在這著作裏面有許多原創的研究。弗朗索瓦·布丹於1807年和1811年發表的布丹定理並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示範,這定理後來是以傅利葉為命名。傅利葉的證明與通常在教科書裏給出的一模一樣。1829年,雅克·史特姆給出這問題的最終解答。
1820年,傅利葉計算出,一個物體,如果有地球那樣的大小,以及到太陽的距離和地球一樣,如果只考慮太陽輻射的加熱效應,那這物體應該比地球實際的溫度更冷。他試圖尋找其它熱源。[2][3]雖然傅利葉最終建議,星際輻射或許佔了其它熱源的一大部分,但他也考慮到另一種可能性:地球大氣層可能是一種隔熱體。這種看法被廣泛公認為是有關現在廣為人知的「溫室效應」第一次被提出。[4]
傅利葉在他的文章提到了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的實驗。在一個瓶子內部,黏貼滿了黑色軟木,在軟木間,德索敘爾平擺置入幾片透明的玻璃,在玻璃與玻璃之間有用來隔熱的空氣。正午的陽光可以從透明玻璃的頂部射入。這個裝置內部的溫度變得更高。傅利葉認為在大氣中的氣體可形成穩定的隔熱氣,如同玻璃之間的空氣。這結論可能導致後來使用溫室效應明指決定大氣溫度的過程。傅利葉指出,在實際決定溫度的機制裏,會存在大氣對流因素,但在德索敘爾的實驗裝置裏不會出現對流。[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