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經濟穩定緊急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是經美國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的立法,並於2008年10月3日由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殊簽署。該法涉及七千多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1]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接着美國政府進行了幾次救助行動,例如9月16日對美國國際集團的850億美元的救助以及聯邦政府接管房利美及房地美的行動。但雷曼兄弟的破產使形勢更加嚴峻起來。
10月6日,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700點,四年內首次跌破10000點大關。
美國財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提出了一項7000億美元的購買壞賬計劃[2]。布殊迅速宣佈支持此計劃,國會兩院開始進行激烈的爭論。
保爾森與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本·伯南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克里斯多佛·考克斯、國會領袖以及總統布殊促進了草案的形成。
這項提議允許聯邦政府購買價值7000億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的壞賬,收到了投資者的支持。
計劃可以被稱為一種風險投資,因為投資壞賬是一個極大的風險。
計劃的關鍵挑戰在於壞賬的購買價格,是一個複雜的關於房價、貸款信用程度等的工程,政府決定購買價格的方法為購買當時的價格。
7000億美元的救助金額如果平分到每個美國人的話,每個人就要支付$2,295,所以若不能保證每一分錢都沒有浪費的話,對納稅人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
而2008年美國財政赤字為29000億美元,如果此計劃通過年度赤字會升到36000億美元。
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保爾森列出了如下依據:[5]
9月23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伯南克列出了如下依據:[6]
有一大批記者支持此法案。一位記者說,「信心減少讓雷曼死亡,若政府不採取措施的話,將會出現一個難以對付的時刻。」
9月19日,美國股市受提議上漲3%。外國股市也有所上漲。
9月27日-28日,國會部分議員、兩黨總統競選人與財政部、總統行政部門為了改善法案內容進行了磋商,以下是他們進行磋商的關鍵內容:[19][20]
9月28日,美國財政部宣佈了此7000億美元的議案。
9月29日,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計劃進行辯論和投票[21]。在當天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上,布殊總統表示他相信國會會順利通過此議案,並且美國經濟會很快恢復。但有一些共和黨眾議員表示投反對票。[22][23][24]
10月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進行了改善後的法案的辯論及投票。
結果顯示,有74人支持,25人反對,泰德·甘迺迪參議員因病缺席。[29][30][31]
參議院順利通過法案。
10月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進行了第二次投票,以263-171通過了修正後法案。[32]
布殊總統迅速簽署了法案。[33]
法案允許美國財政部建立減輕壞賬工程以從金融機構購買壞賬。穩定金融系統辦公室會一起創建以運營此工程。執行計劃時,財政部部長必須和美聯儲董事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通貨監理官、美國儲蓄機構管理局總管以及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部長共同協商。[35][36]
法案批准的7000億美元中,2500億美元交給財政部處理,1000億交給總統處理,另外3500億美元則要經國會批准後交給財政部使用。[37][38]
法案規定,若一個公司接受了政府的補助或貸款,禁止給公司權力最大的五位高級管理人員任何更多的激勵。[41]同時,公司不得增加高級管理人員的高級職員離職補償費。
對於財政部購買的問題財產,部長必須:
財政部的每個行動都必須接受司法審查。
工程中有一定的監察。
董事會的責任是對財政部的行動作出審查及評論[43] ,由以下人員組成:
小組的任務是觀察市場情況、現有監察制度以及財政部對工程的管理。自財政部第一次行動起,他們每30天都要在國會匯報一次觀察情況。[44]
小組的人員包括:
從法律通過日期到2009年12月31日,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將為所有儲戶提供從原來的10萬美元的存款保險到現在的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險。[48][49]
美國財政部、美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將進行磋商會議。
在救助金融機構的同時,美國政府也執行了一些減稅政策。
法案執行中出現了以下爭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