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爾雅那[4](標準斯洛文尼亞語:Ljubljana [ljuˈbljàːna] (ⓘ),普雷克穆列斯洛文尼亞語:Lüblana [lybˈlaːna]),是斯洛文尼亞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盧布爾雅那城市市鎮的行政中心。面積163.8平方公里,人口約29.3萬(2019年統計)。
盧布爾雅那 Ljubljana | |
---|---|
坐標:46°03′05″N 14°30′22″E | |
國家 | 斯洛文尼亞 |
傳統地區 | 下卡尼奧拉、上卡尼奧拉 |
統計區 | 中斯洛文尼亞統計區 |
市鎮 | 盧布爾雅那城市市鎮 |
首次見於記載 | 1144年 |
政府 | |
• 市長 | 佐蘭·揚科維奇 (積極的斯洛文尼亞) |
面積 | |
• 城市 | 163.8 平方公里(63.2 平方英里) |
海拔 | 295 公尺(968 英尺) |
人口(2020)[2] | |
• 城市 | 295,504人 |
• 密度 | 1,712人/平方公里(4,430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537,893[1] |
時區 | 歐洲中部時間(UTC+1) |
• 夏時制 | 歐洲中部夏令時間(UTC+2) |
郵區編號 | 1000–1211, 1231, 1260, 1261[3] |
電話區號 | 01 |
汽車牌照 | LJ |
網站 | www.ljubljana.si |
盧布爾雅那是斯洛文尼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市是斯洛文尼亞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國會和總統的駐地。由於交通聯繫、產業集中、科研機構和產業傳統等方面的優勢,該市在斯洛文尼亞得以擁有首席經濟地位。
盧布爾雅那地處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風景宜人。城市的建築氛圍明顯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和意大利的強烈影響,位於河畔的市中心地帶,遍佈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老建築與橋樑,高地上始建於中世紀的城堡則俯瞰整個古城。盧布爾雅那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傳統的青年人中頗有影響。
詞源
語言學家對於盧布爾雅那這個名稱的來歷意見並不一致。通常認為它雖然與斯洛文尼亞語詞彙 ljubljena(「親愛的」)非常相似,但只是一個巧合;這個名稱可能是從拉丁文alluviana(「泛濫的河流」)演變而來。還有一些人推測這個名稱來源於古代斯拉夫人神話中一個神祇的名字Laburus。也有語言學家將拉丁和斯拉夫兩種起源說全都否定,重現出更早的來源Lablana,但是沒有得到詞源學的確認。[5]
該市的德語名稱萊巴赫(Laibach),源自於Laibach(或Laubach),意為「不冷不熱的溪流」。其意大利語名稱Lubiana是其拉丁語和德語形式的混血。這些名稱在歷史上曾經非常重要。1980年代,「萊巴赫」這個名稱由於萊巴赫樂隊而再次廣為人知[6]。
1918年以後,斯洛文尼亞不鼓勵使用該市的德語名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納粹德國試圖在德佔斯洛文尼亞地區執行激烈的日耳曼化政策時,特別引起了爭議。今天,大部分德國人使用Ljubljana這個名稱。另一方面,「萊巴赫」這個名稱在奧地利和德國南部,以及盧布爾雅那的德國大使館,仍然得到廣泛使用。
歷史
盧布爾雅那地區已知最早的居民點,是在青銅時代建於水上的木屋。公元15年,羅馬帝國在此建立艾摩那殖民地(Colonia Iulia Aemona)。452年,艾摩那被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洗劫並摧毀。6世紀時斯拉夫民族的一支斯洛文尼亞人抵達此地。
關於盧布爾雅那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1144年(德語Laibach)和1146年(拉丁語Luwigana)。這個居民點在1220年獲得城市特權,1335年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1918年。這一時期,盧布爾雅那是卡尼奧拉公國的首府。1461年,盧布爾雅那成為教區中心。在中世紀晚期,發展成為一個斯洛文尼亞的文化中心。
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被拿破崙戰爭所短暫打斷,從1809年到1813年,盧布爾雅那成為法國伊利里亞省的省會。從1816年到1849年,盧布爾雅那是伊利里亞王國的首府,奧地利帝國的行政單位之一。1821年,該市舉辦了萊巴赫會議。1849年,盧布爾雅那開通了到維也納的第一條鐵路;1857年,鐵路通的里雅斯特。在19世紀下半葉,在最初與克拉根福的競爭之後,盧布爾雅那形成無可爭議的斯洛文尼亞文化中心。
1895年4月14日20時17分,復活節期間,一場地震破壞了該市的很大一部分。這次地震的震級為6.1級,甚至遠達佛羅倫斯、維也納和施普利特都有震感。當時,盧布爾雅那大約有31,000人口,1,400幢建築物。大約10%的建築物遭到摧毀或大規模損壞,後來經過翻建或改變。儘管死傷人數不多,但是地震嚴重損壞了Vodnik廣場老修道院,其中包含教區女子學院和圖書館,因此這座建築物被迫完全拆毀,後來在此開設了盧布爾雅那的戶外中央市場。這次地震使得該市大為擴展,並且相當普遍地改變為新藝術運動建築,與保存下來的早期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一同存在。The Mladika 例如,今天斯洛文尼亞外交部的所在地,而其他許多建築追溯到緊接着地震之後的時期。重建計劃由市長Ivan Hribar執行,賦予盧布爾雅那現代的新形象。
隨着1918年奧匈帝國的崩潰,盧布爾雅那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內斯洛文尼亞的非正式首都,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王國Drava Banovina的正式省會。
1941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意大利及軸心國對南斯拉夫的戰役影響到該市,意大利自伊斯特利亞入侵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被意軍佔領,改設盧布爾雅那省,自1942年起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在省內對斯洛文尼亞人實行種族滅絕及屠殺。該市成為地下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1942年2月23日,意大利的佔領政府為了鎮壓斯洛文尼亞抵抗運動,用了30 公里長的鐵絲網將城市完全包圍起來。在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之後,納粹德國取代了意大利人佔領該市。[7] 該市被德國人和他們的斯洛文尼亞合作者統治,直到1945年5月斯洛文尼亞游擊隊解放該市。戰後,為紀念此事,已經按照戰爭進程修建了紀念與戰友情誼小徑(Pot spominov in tovarištva, acronym PST)。[7]
1955年,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授予盧布爾雅那市「英雄城市」的稱號,因為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來的英雄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盧布爾雅那成為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1991年十日戰爭後,南斯拉夫人民軍撤出,斯洛文尼亞取得獨立,仍以該市為首都。
地理與氣候
盧布爾雅那位於東經14.30°,北緯46.03°,位於斯洛文尼亞的中央,薩瓦河上游的盆地,盧布亞那河在此流入薩瓦河。盧布爾雅那的平均海拔高度為298米。
盧布爾雅那的氣候屬海洋性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 ),與副熱帶濕潤氣候接壤,城市具有夏季溫暖、冬季適度寒冷等大陸性特徵。7月和8月是最溫暖的月份,每日最高溫度通常在25至30°C(77至86°F)之間,而1月則是最冷的月份,氣溫大多在0°C(32°F)左右。盧布爾雅那每年經歷90天的霜凍,其中11天的溫度高於30°C (86 °F)。儘管冬季和春季比夏季和秋季稍微乾燥,但降水在整個季節中分佈相對均勻。
盧布爾雅那年降水量約為 1,400 毫米(55 英寸),使該城市成為歐洲最潮濕的首都之一。雷暴在5月至9月很常見,有時可能很猛烈。12月至2月常下雪;每個冬季平均有48天的積雪記錄。這座城市以霧聞名,每年平均有64天有霧,主要是在秋季和冬季,溫度反轉。
盧布爾雅那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5.8 (60.4) |
22.3 (72.1) |
24.3 (75.7) |
27.8 (82.0) |
32.4 (90.3) |
35.6 (96.1) |
37.1 (98.8) |
40.2 (104.4) |
30.3 (86.5) |
25.8 (78.4) |
20.9 (69.6) |
16.7 (62.1) |
40.2 (104.4) |
平均高溫 °C(°F) | 3.4 (38.1) |
6.4 (43.5) |
11.4 (52.5) |
16.1 (61.0) |
21.4 (70.5) |
24.6 (76.3) |
27.3 (81.1) |
26.7 (80.1) |
21.6 (70.9) |
15.9 (60.6) |
8.8 (47.8) |
3.8 (38.8) |
15.6 (60.1) |
日均氣溫 °C(°F) | 0.3 (32.5) |
1.9 (35.4) |
6.5 (43.7) |
10.8 (51.4) |
15.8 (60.4) |
19.1 (66.4) |
21.3 (70.3) |
20.6 (69.1) |
16.0 (60.8) |
11.2 (52.2) |
5.6 (42.1) |
1.2 (34.2) |
10.9 (51.6) |
平均低溫 °C(°F) | −2.5 (27.5) |
−2.0 (28.4) |
1.7 (35.1) |
5.8 (42.4) |
10.3 (50.5) |
13.7 (56.7) |
15.5 (59.9) |
15.2 (59.4) |
11.5 (52.7) |
7.7 (45.9) |
2.8 (37.0) |
−1.1 (30.0) |
6.6 (43.9) |
歷史最低溫 °C(°F) | −20.3 (−4.5) |
−23.3 (−9.9) |
−14.1 (6.6) |
−3.2 (26.2) |
0.2 (32.4) |
3.8 (38.8) |
7.4 (45.3) |
5.8 (42.4) |
3.1 (37.6) |
−5.2 (22.6) |
−14.5 (5.9) |
−14.5 (5.9) |
−23.3 (−9.9)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69 (2.7) |
70 (2.8) |
88 (3.5) |
99 (3.9) |
109 (4.3) |
144 (5.7) |
115 (4.5) |
137 (5.4) |
147 (5.8) |
147 (5.8) |
129 (5.1) |
107 (4.2) |
1,362 (53.6)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11 | 9 | 11 | 14 | 14 | 15 | 12 | 12 | 12 | 13 | 14 | 14 | 153 |
月均日照時數 | 71 | 114 | 149 | 178 | 235 | 246 | 293 | 264 | 183 | 120 | 66 | 56 | 1,974 |
數據來源1:Slovenian Environment Agency (ARSO)[8] (data for 1981–2010) | |||||||||||||
數據來源2:Slovenian Environment Agency (ARSO)[9] OGIMET[10] (some extreme values for 1948–2013) |
人口
在1869年,盧布爾雅那擁有大約22,600居民,[11] 至1931年人口成長至大約60,000人。[12]
根據2002年人口統計,39%的盧布爾雅那居民為天主教徒;30%為無信仰和未回答;19%為無神論者;6%為東正教;5%為穆斯林;剩餘0.7%為基督新教和其他宗教[13]
大約91%的居民使用斯洛文尼亞語為母語。其後為波斯尼亞語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14]
1600 | 1700 | 1754 | 1800 | 1846 | 1869 | 1880 | 1890 | 1900 | 1910 | 1921 | 1931 | 1948 | 1953 |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2002 |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0 |
---|---|---|---|---|---|---|---|---|---|---|---|---|---|---|---|---|---|---|---|---|---|---|---|
6,000 | 7,500 | 9,400 | 10,000 | 18,000 | 22,593 | 26,284 | 30,505 | 36,547 | 41,727 | 53,294 | 59,768 | 98,599 | 113,340 | 135,366 | 173,853 | 224,817 | 258,873 | 267,008 | 280,088 | 282,994 | 288,307 | 292,988 | 295,504 |
分區
盧布爾雅那包括17個區:
|
|
教育
1693年,學者聯誼會(Academia operosorum Labacensis)成立於盧布爾雅那。雖然於1801年關閉,卻是成立於1938年的斯洛文尼亞文理科學院的先驅。該市唯一的大學,盧布爾雅那大學成立於1919年。該市還擁有歐洲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之一,愛樂協會(Academia Philharmonicorum)成立於1701年。此外,該市還是在全世界擁有10,000名會員的國際學術團體——政治學學生國際協會(IAPSS)的永久駐地。
交通
盧布爾雅那的公共汽車由市屬的Ljubljanski potniški promet 公司 (LPP)經營。由於在高峰時間面臨巨大的交通流量,該市已經就在道路上恢復輕軌系統(盧布爾雅那的有軌電車在1958年停駛)進行了許多討論。在盧布爾雅那還有許多出租汽車,2006年12月,新建了一個索道上下盧布爾雅那城堡。
盧布爾雅那的郊區覆蓋着廣闊的郊區公共汽車和郊區火車網絡。
盧布爾雅那約熱·普奇尼克機場服務於盧布爾雅那地區。
建築
盧布爾雅那有着濃烈的阿爾卑斯山氛圍,該市的建築更加強了這一氛圍。由於地理上鄰近的原因,這裏也有一些地中海風味。盧布爾雅那曾經數次被地震摧毀。在1511年的一次地震後,盧布爾雅那以文藝復興風格進行重建。該市受到1895年地震的嚴重損壞,重建時採用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該市的巴洛克建築主要是受到意大利巴洛克建築的影響。主教座堂由Andrea Pozzo設計於1701年,而聖 Ursula教堂顯示了帕拉迪奧特色,Francesco Robba設計了噴泉。城堡是該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始建於中世紀,經過了翻新。該市興建於20世紀初的大片區域,包括幾座橋樑,體現了本地建築師尤利·普雷契尼克作品的特點。其最著名的高層建築物之一是Nebotičnik。
文化
在盧布爾雅那的市中心,坐落着國家美術館和現代美術館,展示斯洛文尼亞最偉大的藝術品。
盧布爾雅那還有大規模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街,設在過去南斯拉夫的軍營內,大體上類似於柏林的藝術家鬼屋。在Metelkova 舉辦電影和演說,以及音樂會(以另類搖滾為主)。這裏有許多音樂節,主要是古典音樂和爵士樂,例如盧布爾雅那夏季藝術節(Ljubljanski poletni festival),以及世界音樂節Druga Godba。在1980年代,盧布爾雅那是新斯洛文尼亞藝術(Neue Slowenische Kunst)運動的中心,萊巴哈樂隊和理論家Slavoj Žižek 都屬於這一運動。
2002年在盧布爾雅那西南約20公里的一個考古遺址發現了一個公元前3200年的輪子,據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木製輪子[19]。
友好城市
- - 雅典(希臘),2000年
- - 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2003年
- - 布拉迪斯拉發(斯洛伐克),1967年
- - 布魯塞爾(比利時),2004年
- - 開姆尼茨(德國),1966年
- - 成都(中國),1981年
- - 克利夫蘭(美國)
- - 勒沃庫森(德國),1979年
- - 馬爾丁(土耳其),2003年
- - 莫斯科(俄羅斯),2000年
- - 諾丁漢(英國),1963年
- - 帕爾瑪(意大利),1964年
- - 佩薩羅(意大利),1964年
- - 普洛切(克羅地亞),1982年
- - 里耶卡(克羅地亞),1979年
- - 薩拉熱窩(波黑),2002年
- - 史高比耶(北馬其頓),2021年
- - 蘇塞(突尼西亞),1969年
- - 第比利斯(格魯吉亞),1977年
- - 維也納(奧地利),1999年
- - 威斯巴登(德國),1977年
- - 薩格勒布(克羅地亞),2001年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