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的修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照《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之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經過「十信」[1][2]、「十住」[3][4][5]、「十行」[6][7]、「十迴向」[8][9]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10]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11]。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12]。
部派佛教中,有「十地」說。如『修行本起經』說:「積德無限,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太子瑞應本起經』(可能屬化地部)說:「修道德,學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過去現在因果經』說:「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這些不明部派的佛傳,都說到了十地[13]。
大乘初期的菩薩行位,是十住(Daśa-vyavasthāna),與大品般若經〈發趣品〉中未標示名號的十地說相通[14]。十住是:
大乘佛教中最廣為通行的菩薩修行位階為華嚴十地,大乘論師龍樹和世親都對《十地經》作過註解。十地是:
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主歡喜正法,並先知十地樣貌,如知到彼方道路。
「菩薩圓滿十迴向後,成就一分道種智,復勇發十無盡願。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若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15][16]
復又永伏性障如阿羅漢[25], 但不俱斷,能證慧解脫而不取證,由大願故留惑潤生,盡未來際終不取無餘涅槃,利樂眾生永無止息。[26] 此地主修法施波羅蜜多及百法明門,證猶如鏡像觀[27],滿初地心。
又作無垢地、淨地。初地功德圓滿後,再成就一分道種智而入二地。這一階段主發願,捨棄自我之心,不舍一切眾生。並應多聞佛法。《十住經》:
“ | 「諸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心。何等為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三堪受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悋心。九快心。十大心。」[28] | ” |
二地亦主修戒波羅蜜及一切種智。
“ | 《十住經》描述此地樣貌:「是菩薩。若干多百多千。乃至多百千萬億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諸佛子。譬如成鍊真金。在礬石中。諸一切垢盡。轉復明淨。菩薩亦如是。住是離垢菩薩地中。多百多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菩薩爾時。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戒波羅蜜偏勝。餘波羅蜜。非不修集。但隨地增長。諸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29] | ” |
“ | 《十地經論》卷4:「於無量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於初地中戒未淨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增上餘者不如。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勝清淨故。以離慳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釋名離垢。初地中金但以火鍊除外貪等麁垢故。說鍊金清淨。今於此地復置礬石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清淨義。」[30] | ” |
滿心位成就猶如光影現觀,戒行自然清淨,因戒行清淨圓滿故,所以稱名離垢地。
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二地滿心後再證一分道種智,故入三地。
“ | 《佛說十地經》卷3:「第二地中增上意樂善清淨已。欲入菩薩第三地者。當以十種心之意樂作意而入。何等為十。所謂以清淨心意樂作意。以安住心意樂作意。以厭離心意樂作意。以離欲心意樂作意。以不退心意樂作意。以堅固心意樂作意。以熾然心意樂作意。以勇健心意樂作意。以勝妙心意樂作意。以廣大心意樂作意。菩薩以是十心意樂作意證入第三地中。」《瑜伽師地論》「由發聞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顯示。是故此地名發光地。由內心淨能發光明。是故說名增上心住。由此義故名發光地。即由此義當知復名增上心住。」因此故,此地名發光地。 | ” |
“ | 此地主修忍般羅蜜多及四禪八定[31],四無量心[32][33],五神通(謂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34])[35]。 | ” |
成就俱解脫果而不取涅槃,留惑潤生。滿心位成就猶如谷響現觀及無量妙定意身生。
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由三地再證道種智一分故入四地。
“ | 《佛說十地經》卷3:「欲入菩薩第四智地。當以十種法明而入。何等為十。所謂以有情界思察明入。以諸世界思察明入。以真法界思察明入。以虛空界思察明入。以識界思察明入。以欲界思察明入。以色界思察明入。以無色界思察明入。以妙意樂勝解界思察明入。以廣大意樂勝解界思察明入。菩薩以此十法明入昇第四地。」 | ” |
“ | 《佛說十地經》卷4:「欲入菩薩第五地中,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意樂入。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佛法平等清淨意樂,未來佛法平等清淨意樂,現在佛法平等清淨意樂,戒平等清淨意樂,定平等清淨意樂,除見疑惑平等清淨意樂,道非道智平等清淨意樂,斷智平等清淨意樂,一切菩提分法後後觀察平等清淨意樂,成熟一切有情平等清淨意樂,菩薩以是十種平等清淨意樂入第五地。」 | ” |
“ | 《佛說十地經》卷4:「欲入菩薩第六地者,當以十種法平等性而入。何等為十?所謂:以一切法無相平等,以一切法無自相平等,以一切法無起平等,以一切法無生平等,以一切法寂淨平等,以一切法本來清淨平等,以一切法無戲論平等,以一切法不取、不捨平等,以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陽焰水、如化平等,以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以此十種法平等性入第六地。」 | ” |
“ | 《佛說十地經》卷5:「欲入菩薩第七地者,當以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不共進道勝行而入。何等為十?所謂: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而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入諸法無我、無壽者、無數取趣,而不捨修四無量心;發起廣大福德及法修行增上到彼岸行,而於諸法無少執著;已得遠離一切三界,而能引發三界莊嚴;已得畢竟寂靜寂滅,遠離一切諸煩惱焰,而能引發一切有情,貪、瞋、痴焰寂滅之行;現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能引發業用無量差別意樂;依善修習諸剎土道與虛空等,而能引發佛剎清淨莊嚴之行;了知諸佛法身為性猶如虛空,而能引發妙色相好莊嚴其身;又知諸佛音聲本性寂靜不可言說,而能引發一切音韻差別莊嚴;了知諸佛一剎那頃頓悟三世,而能隨入顯示種種相劫數等,觀諸有情心意樂故;菩薩如是以此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不共進道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 | ” |
“ | 《佛說十地經》卷6:「於七地中善修抉擇,以慧方便善淨諸道,善集資糧,善結大願,善蒙安住,如來加持,得自善根力所持性,隨順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作意而行;善淨增上意樂思察,由福智力之所湧起;以大慈悲於諸有情,不捨加行隨於無量智道而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斷盡、無流轉、無止息性為性;初、中、後位皆悉平等,以真如中無分別故入一切智。即此菩薩,遠離一切心、意及識分別妄想無所執著,與虛空等顯然入性,名為已得無生法忍。」 | ” |
“ | 《佛說十地經》卷7:「若是菩薩以從如是無量功德智籌量慧,復於上上寂滅解脫精勤思慕,復更思察上上究竟智慧,趣入如來祕密之門,如理選擇不可思議智大我性,淨治選擇諸陀羅尼三摩地門,善能引發方廣神通,善能遍覽世界差別,瑩飾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無映奪性,於隨諸佛轉妙法輪入雄特性,不捨所得大悲加持,證入菩薩第九智地。」 | ” |
“ | 《佛說十地經》卷8:「若是菩薩以於如是無量所知能觀察慧,乃至菩薩第九地終,善選抉擇,善備白法,善集無邊資糧之集,已善攝受廣大福智,已證無量大慈大悲,了知世界剖析差別,已入有情界稠林行,以想作意順入佛境,緣力無畏不共佛法,名為已至於一切種,一切智智受灌頂地。」 | ” |
《大品般若經》列出了「共三乘的十地」,用以表示聲聞乘和菩薩道在修行階段的對應關係,其名稱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按《大智度論》的解說,無生法忍—八人地(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須陀洹向),阿鞞跋致地—見地(相當於聲聞須陀洹果)。而菩薩地即為「乾慧地,乃至離欲地」,又或者「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又或者「一發心來,乃至金剛三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