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元朝第4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蒙古語:ᠠᠶᠤᠷᠪᠠᠷᠪᠠᠳᠠ,鮑培轉寫:Ayuur balbad,西里爾字母:Аюурбарбад[5];藏語:ཨཡུརྤརྦཏཿ།,威利轉寫:a yu par pa ta[6],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梵語意為壽山[7]),中國元朝第4位皇帝及蒙古帝國第8位大汗,於公元1311年4月至1320年3月在位,共計近9年。
元仁宗 普顏篤汗 Буянт хаан | |||||||||||||||||||||
---|---|---|---|---|---|---|---|---|---|---|---|---|---|---|---|---|---|---|---|---|---|
元朝皇帝 蒙古大汗 | |||||||||||||||||||||
元朝第4位(任)皇帝 蒙古大汗 | |||||||||||||||||||||
統治 | 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8年329天) | ||||||||||||||||||||
登基 | 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豬年三月十八日 (1311年4月7日) 元大都皇宮大明殿(今北京市西城區) | ||||||||||||||||||||
前任 | 元武宗海山 | ||||||||||||||||||||
繼任 | 元英宗碩德八剌 | ||||||||||||||||||||
出生 |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乙酉雞年三月初四日 1285年4月9日 上都路縉山縣香水園[1][2][3](1316年縉山縣改名龍慶州,劃歸大都路管轄)[4] 今北京市延慶縣沈家營鎮上下花園一帶 | ||||||||||||||||||||
逝世 |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猴年正月二十一日 (三十六歲) 1320年3月1日 (34歲) 元大都皇宮光天宮(今北京市西城區) | ||||||||||||||||||||
安葬 | |||||||||||||||||||||
王后 | 阿納失失里 | ||||||||||||||||||||
子嗣 | 子: 元英宗(格堅汗) 兀都思不花 女: 闊闊倫 | ||||||||||||||||||||
| |||||||||||||||||||||
父親 | 答剌麻八剌 | ||||||||||||||||||||
母親 | 答己 | ||||||||||||||||||||
宗教信仰 | 藏傳佛教、騰格里、薩滿教 |
元仁宗早年助兄長海山即位,被海山立為皇太子(元朝的皇位繼承人一律稱皇太子[8]),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武宗逝世後,其即位,前後使用年號皇慶、延祐。
去世後,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蒙古語稱號普顏篤皇帝[9][10][11](蒙古語:ᠪᠤᠶᠠᠨᠲᠤ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Buyan-tu qaγan,西里爾字母:Буянт хаан[12][5][13];又譯巴顏圖可汗。
至大四年正月初八日(1311年1月27日),元武宗病逝。至大四年三月十八日(1311年4月7日),元仁宗在大都大明殿即位。
仁宗自幼熟讀儒籍,傾心釋典。他從十幾歲起就師從著名儒士李孟,儒家的倫理和政治觀念對他有很強的影響。[14]他在登基稱帝之前,先後在身邊任用的有王約、趙孟頫、張養浩等漢儒和很多藝術家以及翻譯家和散曲作家。[15]
仁宗不僅能夠讀、寫漢文,還能鑑賞中國書法與繪畫,此外他還非常熟悉儒家學說和中國歷史。[16]
仁宗下詔下令將《貞觀政要》、《帝範》、《資治通鑒》和儒家經典《尚書》、《大學衍義》等書翻譯成蒙古文並刊行天下,令蒙古人、色目人誦習。 仁宗支持下刊行天下的漢文著作包括:儒家經典《孝經》、《烈女傳》、《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以及元朝官修農書《農桑輯要》。[17]
1234年起,蒙古帝國滅金朝、控制中原地區之後需要大量人才治理國家。1237年秋八月,元太宗窩闊台根據中書令耶律楚材的建議下詔開科取士,諸路考試均於1238年(戊戌年)舉行,史稱「戊戌選試」;這次考試共錄取東平楊奐等4030人,皆為一時名士,朝廷得到了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後來因「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18]在此之後,定宗(貴由)、憲宗(蒙哥)、世祖、成宗、武宗等朝,朝廷多次討論恢復科舉,但因為多種原因一直沒能實現[19]。
皇慶改元(1312年)仁宗將其儒師王約特拜集賢大學士,並將王約、李孟「興科舉」的建議「著為令甲」(《元史》列傳第六十五王約)。皇慶二年(1313年)農曆十月,仁宗要求中書省議行科舉。中書省官員建議只設德行明經一科取士,仁宗同意。[20]
皇慶二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以朱熹集注的《四書》,即《四書章句集注》為所有科舉考試者的指定用書,並以朱熹和其他宋儒註釋的《五經》為漢人科舉考試者增試科目的指定用書。[21]指望中舉的讀書人必須熟讀,不得另外解釋。明清兩朝沿用該做法。[22]
這一變化最終確定了程朱理學在今後600年裏的國家正統學說地位,因為後來明清兩朝的科舉取士基本上沿襲元朝的科舉制度及實施辦法,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發展、充實和完善。
中書省對於鄉試、會試(「會試」之名亦始見於金朝)、殿試的舉行時間,每次考試的錄取人數、考試內容、考官來源、各行省的鄉試錄取名額分配、考試過程中的考場紀律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23]
鄉試,每三年一次,都是在八月二十日舉行,全國共在17個省級區域設17處鄉試科場,按照不同的地方的人口和民族進行名額分配,從赴試者中選300名合格者次年二月到大都參加會試。值得注意的是,高麗王朝所在的征東行省也有鄉試科場,並在300名鄉試中選者中有3人的名額。[24]
延祐元年(1314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全國舉行鄉試,一共錄取三百人。
延祐二年(1315年)農曆二月初一日,三百名鄉試合格者在大都舉行會試第一場,初三日第二場,初五日第三場,取中選者一百人。
延祐二年(1315年)農曆三月七日,一百名會試中選者在大都皇宮舉行殿試(廷試),最終錄取護都答兒、張起岩等五十六人為進士。
當元仁宗在1313年下詔恢復科舉時,距離元太宗窩闊台在1238年的「戊戌選試」已經有75年,史稱「延祐復科」[25];至此天下讀書的士人再次獲得以科舉方式晉身做官的途徑,方便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緩和了社會矛盾。
從1315年元仁宗開科取士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使元朝垮台形成北元為止,科舉每三年一次,元朝一共舉行了16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中間因為因為元順帝時期丞相伯顏擅權,執意廢科舉,1336年科舉和1339年科舉停辦),國子學積分及格生員參加廷試錄取正副榜284人,總計為1423人。
延祐元年(1314年),元仁宗下詔在江浙、江西、河南等三行省地進行田產登記,清查田畝,以增加國家稅收,但是當1314年農曆十月經理正式實行時,由於官吏對此上下其手導致的執行不力,很多富民通過賄賂官吏隱瞞田產,很多貧苦農民和有田富民則被官吏亂加畝數,廣大農民深受其害,最終導致1315年江西贛州蔡五九起義,雖然兩個月中就被平定,但是元仁宗迫於形勢,不得不停止經理,並減免所查出的漏隱田畝租稅。「延祐經理」以失敗告終。
元仁宗即位後,「以格例條畫有關於風紀者,類集成書,」[26]編修成一部專門的監察法規《風憲宏綱》,並命監察御史馬祖常作《風憲宏綱序》。[27]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元仁宗即位不久,允中書所奏,「擇耆舊之賢、明練之士,時則若中書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議中書劉正等,由開創以來政製法程可著為令者,類集折衷,以示所司,」[28]分為制詔、條格、斷例三部分:此外將介於《條格》、《斷例》之間的內容編成成別類。
延祐三年(1316年)五月,書成。書成之後,又命「樞密、御史、翰林、國史、集賢之臣相與正是,凡經八年而是事未克果。」[28]
至治三年二月十九日(1323年3月26日),元英宗最終審定,命名《大元通制》,頒行天下。全書共88卷,2539條。
《大元通制》是繼《至元新格》之後元朝的第二部法典,現在只有條格的一部分(22卷,653條)流傳下來,稱為《通制條格》。
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
元朝歷代皇帝中,仁宗是對元朝較有貢獻和有一番作為的其中一位(其他幾位較有作為的分別是元世祖、元成宗、元英宗和元文宗)。
仁宗後將武宗之長子和世㻋徙居雲南,立自己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打破叔侄相傳的誓約。這個做法導致後來元朝長達二十年的政治混亂及宮廷鬥爭。
延祐七年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元仁宗在大都光天宮駕崩,享年三十六歲(虛齡),其英年早逝可能和好酒傷身有關。
延祐七年八月初十日(1320年9月12日),元英宗為父親愛育黎拔力八達上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蒙古語稱號普顏篤皇帝[9][10][11]。
《仁宗皇帝諡冊文》[29],內容如下:
維延祐七年,歲次庚申、八月丁未朔、越十日丙辰,孝子嗣皇帝臣某謹再拜稽首言:
臣聞觀其諡而知其行,著王者之丕稱;禋於廟而誄於郊,實邦家之彝典。雖天地之大,莫能擬議;而臣子之情,宜極形容。爰體至公,式揚景鑠。欽惟大行皇帝聰明冠古,勇智自天。初大德之陟遐,生內釁於不測。乃從潛邸,獨運聖謨,正神器於幾危,定乾維而重構。豐功盛烈,奮立一時;偉望英聲,揚溢四海。尋被武皇之歷試,納於大麓以弗迷。由母弟之懿親,膺元良之重寄。取法裕廟,王鬯之道隆;奉養東朝,因心之孝全。及嗣歷服,益見猷為。月恆日升,廓昭代文明之治;海涵春煦,推聖人博愛之仁。至於敦勸農桑,不嗜田獵。每覆奏於庶獄,必惻怛於宸衷。肇設制科以待天下之士,特旌死節以勵天下之忠。臨御十年,始終一德。身衛斯文而不倦,人由其道而莫知。克謹持盈,諒多遺美。屬升崇于吉祔,用袛薦於鴻名。上以慰在天之靈,下以協造庭之請。是諏剛日,備舉縟儀,謹遣太尉某官某,奉玉冊玉寶,上尊諡曰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
伏冀睿靈,俯垂歆鑒,流光有水,錫羨無疆。
延祐七年十一月初九日(1320年12月9日),元英宗敕翰林國史院纂修《仁宗實錄》[30]。
至治三年二月初四日(1323年3月11日),翰林國史院向元英宗進呈《仁宗實錄》[31]。《仁宗實錄》,包括《仁宗皇帝實錄》60卷,《事目》17卷,《制詔錄》13卷,總計9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參照實錄修成《仁宗本紀》3卷,《仁宗實錄》今已失傳,其主幹內容保存在《仁宗本紀》中。
翰林國史院《進實錄表》[32],內容如下:
十年御極,聿修四系之編;億載揚休,殊乏三長之筆。袛成信史,上徹宸旒。洪惟仁宗聖文欽孝皇帝,仁靜根心,溫恭合德。詩書造士,闡學制以設科;法律為師,嚴官規而限祿。諏經作則,稽古鑒今,蓍龜定主鬯之公,棫樸藹奉璋之眾。宜登琬琰,永秘縑緗。欽惟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陛下,慕切羹牆,令行金石。率時昭考,摭言行以無遺;迪惟前人,繼聖明而有造。臣等尊聞傳信,竭思纂題。閱歷歲年,已深慚於屍素;經緯日月,期不朽於汗青。臣某等所編成《仁宗皇帝實錄》六十卷,《事目》一十七卷,《制詔錄》一十三卷,總計九十卷,用黃羅袱封全,謹具進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