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
汉语的各地变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語變體,或稱漢語方言、漢語分支、漢語族語言、中國方言,是漢語的語言變體。中國大陸學界統稱此等變體為漢語方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2月16日) |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2月10日) |
漢語![]() 大中華地區漢語分佈圖 |
---|
語言學含義
|
語言學主題頁 |
漢語的發音常隨地域而有差別,例如在官話區內(除江淮官話以及部分西南官話外),往往相距數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強溝通;而在華南地區則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說法。[1]在書寫上,古代的文言文雖偶有流變,不過大致統一;現代各種漢語變體的白話文寫法卻差異巨大。不過現代中文課程所敎育之書寫語大致都以官話白話文為準,除少部分地區用詞差異之外,十分統一。
雖然中國大陸學界稱漢語變體為「方言」,但「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大於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大於一些歐洲語言間的差異(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互懂程度之劃分,認為漢語變體應該稱為語言,隸屬於漢語族。
漢語分支的劃分主要是以「與古代漢語的繼承關係」來劃分的。若以聽感為準,比如閩語內部及吳語內部的各個分支之間都無法完全通話,但由於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視為閩語或吳語。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劃分,則福建省內居民並非都使用閩語,亦有客、吳兩語的使用者;同時,閩語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廣東東部和西南部、海南、浙江南部,並隨着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由於與漢語體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視為漢語的一種變體。[2]由於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與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於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分支的說法無法獲普遍認同。
語言和方言
在語言學上,儘管語言(language)與方言(dialect)之間沒有明顯界限[3],但語言與方言往往引起分類爭議。中國大陸絕大部份學者將吳語、閩語、客語、粵語等漢語變體稱作漢語的方言,不過也有部分歐美學者稱該等變體為語言。近代以降,西方語言學傳入中國,在其原則上,互相之間不能通話者應該被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由於不同漢語分支的使用者(至少在口語上)通常無法互相理解,於是引起關於吳語、閩語、客語、粵語等到底是方言還是語言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這是漢語的特殊情況,創造了地方語言(「Regionalect」[4]或「Topolect」[4][5][6])等詞,來對譯不同漢語言(或曰「漢語方言」)。[7]
之所以稱之為「原則上」,是因為此「理論」在其源發地亦未被徹底執行。如:瑞典語、挪威語、丹麥語三語之間可以互相理解,但彼此的地緣政治因素,所以並非「方言與方言」的關係。
德語、藏語或阿拉伯語的方言之間亦不能互相通話,但仍被統一視為德語、藏語和阿拉伯語。在東亞,日語的津輕方言和秋田方言等,同樣與標準語差異巨大,一般人很難聽懂,但仍被視為「方言」。[8]
此外若以「能否聽懂」為漢語劃定的標準,則「官話」、「吳語」和「閩語」等這樣的「語言」本身並不存在,因為包括「官話」、「吳語」和「閩語」在內的許多漢語分支其內部的次分支本身較難互相通話,國際標準化組織為漢語分支賦予了16個語言編號。可能超越了方言連續體。[需要解釋]
若視漢語各分支組合成漢語族,漢語語族則包含粵語、客語、閩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與晉語等多種語言,因爲它們之間同源詞的發音差異不小於同屬日耳曼語族的英語和德語之間同源詞的發音差異。
然而,不管把「漢語」定位作語族還是一種語言,它的各分支語言之間地位平等,它們都是漢語裏的一分子。「漢語」並非專指它們當中的其中一種,而是它們的統稱。
形成
中國傳統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變體。
變體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牴觸、相互影響等。中國的漢族地區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語言影響較小而使古漢語特點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主要在南方地區,吳語、閩語、客語及粵語四大地方語言較多數漢語保存許多漢語中古、上古層。而其中尤以閩語公認是保留較多上古漢語音韻特點的重要語言[9]。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變體,各變體之間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中國的語言學家一般將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官話和其他六大南方分支。官話由於其與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詞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可視之為同一種語言。除粵語、客語、閩南語、北部吳語之外,其他南部漢語都缺乏規範,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後裔。客語、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分類
中國的語言學家對於劃分漢語變體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傳統上,語言學家一般劃分漢語為七大方言,另有五大方言、六大方言、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等說法。無論採取哪種劃分方式,這些「大方言」內部的使用者有時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方言區,人們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差別。
1930年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提出漢語分區中則視上江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江淮官話)、粵語、吳語等並立為漢語的大方言區 [10]。
在地理語言學中,漢語還可以分為北方漢語和南方漢語,地理區域大約以淮河為界,以北為北方漢語,以南為南方漢語。北方漢語主要包含北方官話、晉語兩大分支。因為中國北方長期是政治中心,所以官話白話文和新國音(普通話、華語、中華民國國語)是以北方漢語中的官話為主;相較於南方漢語,北方漢語留下的文獻資料也較多。以歷史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北方漢語是漢語的主流,不斷侵入南方漢語區,將南方漢語同化。南方漢語則主要包括了吳語、江淮官話、湘語、粵語、客家話、贛語、閩語等,受到苗瑤語系與壯侗語系等的影響很大。南方漢語中的文讀,主要來自北方漢語,而白讀部份則仍然保持南方漢語的特色。但是南方漢語保留了較多上古和中古漢語的特色。[11]
根據中國語言學家的觀點,漢語各變體還可以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
主要變體
分支圖[12]:
漢語變體 |
| |||||||||||||||||||||||||||||||||||||||||||||||||||||||||||||||||||||||||||||||||||||||||||||||||||||||||||||||||||||||||||||||||||||||||||||||||||||||||||||||||||||||||||||||||||||||||||||||||||||||||||||||||||||||||||||||||||||||||||||||||||||||||||||||||||||||||||||||||||||||||||||||||||||||||||||||||||||||||||||||||||||||||||||||||||||||||||||||||||||||||||||||||
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同時閩語分為「狹義閩語」和「廣義閩語」,狹義閩語指的是以省城府音為代表的「福州話」[13][14][15][16][17][18],而廣義閩語則指的是現代福建省大部分地區不同口音的「福建話」。在福建、廣東東部及西南部、海南、浙江東南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當中是最多華人使用的漢語變體。
閩語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沿海閩語。閩語的主要語音特徵包括:古濁聲母多數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知」組讀同「端」組;部分的「匣」母讀同「群」母;輕重唇不分(沒有f-、v-等聲母);連讀變調較為發達,部分地區有其他連讀變音現象;文白異讀非常豐富,文讀與白讀有體系性的差別。閩語受到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漢語音韻的反覆多次重疊,其歷史可上遡至上古漢語。至今閩語的人口大約為漢語人口總數的4.5%,全球使用閩語人口高達一億多人。
粵語,或稱廣東話、白話,以廣州話(廣州西關口音)最具影響力,並作為標準粵語的基礎語音。粵語主要分佈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北美的主要華人(包括越南的山由族和艾族之疍家人)社區。相比新國音(國語或普通話)有4個聲調,廣州話共有9聲調,當中6個為平、上、去聲,餘下3聲為入聲。入聲發音以[-p̚]、[-t̚]、[-k̚]三個短促輔音結尾。
粵語完整保留中古漢語之韻尾,包含[-p̚]、[-t̚]、[-k̚]、[-m]、[-n]、[-ŋ]六種輔音韻尾,與《廣韻》等唐宋時期的中古漢語韻書相對照,其韻尾系統最符合。廣州話和香港話只有非常微小差異,主要是香港人的懶音與香港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所致,但廣州人與香港人一般不易分出兩種口音,要靠因應兩地分治而出現詞彙差異來分辨。與廣州話差異較大的一個主要分支是五邑地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使用的方言,只會廣州話的人一般只能聽懂六七成的五邑話。與廣州話差異最大的是廣西東南沿海的「勾漏方言」,有十個聲調,有[ɓ]、[ɗ]兩個濁音聲母,與其他粵語區的方言通話困難程度相對較大。只會廣州話的人在沒有接觸過勾漏粵語的情況下,需要集中注意力很努力地聽辯才能聽懂玉林話的大體談話內容。
粵語在香港政府和海內外學術界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語音標準化工作和標準語音審音配字工作。Unicode官方的Unihan數據庫[19]中,共有漢字兩萬多個標註了粵語拼音。
目前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約為1.2億人,使用地區非常廣泛,跟官話與閩語同為北美、澳洲和大部分東南亞海外華人社區中的通用語。粵語不僅限於漢族使用,中國部分的京族、一部分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媒體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吳語,或稱吳越語、江浙話、上海話,主要在江蘇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絕大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在香港、台灣以及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也有分佈,使用人數約佔漢語總人口的8.4%。
吳語之下可分為太湖片、台州片、溫州片、金衢片、上麗片、宣州片六片。各片之間除太湖片與台州片有一定互通度之外,基本上難以通話。
太湖片分佈在蘇南、上海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一線以北,是吳語使用人口最為眾多的一支,占吳語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太湖片、宣州片與官話接壤,受官話的影響較深;其餘四片保留了較多吳語自身的特色。
吳語的主要語音特點為:
- 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分,其中全濁聲母一般讀作濁音,如大多數地點古端透定三紐讀/t/、/tʰ/、/d/。響音有帶前喉塞與不帶的對立。
- 大多數地點三個古鼻音韻尾合併為一個ŋ(或◌̃、n),三個古塞音韻尾也合併為一個ʔ。不少地方古複元音韻單元音化,古鼻尾韻變為鼻化元音,甚至不帶鼻音。
- 響音可自成音節。
- 聲調按清濁分為陰陽兩組,一般有七到八個單字調,具體地點的調值數目多寡不均,從四調(滸山)、五調(上海)、六調(永康)、七調(杭州)、八調(溫州)、九調(嘉興)到十二調(吳江)都有。蘇州與嘉興交界地帶,陰調有隨送氣與否進一步分化的現象,故而單字調可能多於八個。
- 詞內及跨詞的連調發達。
- 太湖片文白異讀比較豐富。日紐文讀同船紐,微紐文讀同奉紐。
- 部分吳語能分尖團。分尖團的地區,在調音部位上,有些是團音為齦顎音而尖音更前(如太湖片蘇州、無錫等地、金衢片中北部),有些是尖音為齦齶音而團音更後(如台州片、上山片常山、江山、玉山、廣豐等地)。
客語,亦稱客家話、客家語、客話,以梅縣話為代表。作為現時的一種南方變體,客家話是在唐宋變革時期北方移民南下的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較多中古漢語的特點。各地客家話中的入聲韻,還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漢語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韻尾。客家話也是海外華人(包括越南艾族)社區使用較多的漢語分支。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佔漢語總人口的3%,參見客家民系。
主要分佈於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湖南東南部、四川等地及香港新界北部、臺灣西北部、南部六堆地區、東部花東縱谷一帶,客家話不僅限於漢族使用,畲族語言中的畲話也被認為屬於客語的變體。
湘語,或稱湖南話、老湖廣話,主要在湖南省內大部分地區使用,廣西和貴州境內也有少量分佈。湘語通常被分為老湘語和新湘語兩類:老湘語保留了較多古代楚語的特色,與官話等周邊變體差別巨大;新湘語則受到周邊的贛語和西南官話影響較大,但與贛語和西南官話皆不能互相通話(除去湖南省西部某些城鎮的混合方言)。由於普通話的強勢影響,新湘語(如長沙方言)內部又出現了新、老之分,如新派長沙話和老派長沙話之別。湘語以長沙(新)及雙峰(老)為代表點,使用者約佔漢語總人口的5%。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湘語的語音的普遍特點為:古濁聲母今讀不送氣清音,沒有平翹舌或前後鼻音的區別,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長沙話、湘潭話、岳陽話、益陽話等均屬於新湘語。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話,邵陽話等,其中湘鄉話只分佈在湘鄉、其周邊縣市如雙峰為雙峰話、婁底為婁底話、漣源為漣源話,四縣市雖相隔之近,但發音卻不相近。
贛語,或稱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一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6%。贛語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南昌話、東部地區的鷹潭話、中部地區的撫州話、西部地區的宜春話、西南部地區的吉安話。多數贛語方言的古濁聲母讀為送氣清音。
現代所謂的官話,或稱官話方言等,主要指的是北方官話以及其衍生:指今日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和西南、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以官話為母語的人約佔漢語總人口的70%。上古漢語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逐漸演變成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在明清時期之後,現代的官話方言逐漸形成,同時與南方各方言的差異越來越大。隨着歷史的發展,官話方言亦分化為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東北-北京官話是今日新國音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台灣稱為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稱為華語)。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兩個。大多數官話方言沒有入聲。同時,與其他漢語分支相比,官話的聲調較少。(這是因為大部分的官話方言只有平聲區分陰陽。)因此,官話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
官話大致分為:
- 東北-北京官話等北方官話分佈在北方東部,以北京話為代表。
- 膠遼官話分佈在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烏蘇里江左岸部分地區、江蘇省贛榆縣等地,以營口話、青島話、煙臺話為代表。
- 中原官話分佈在關中和中原,以西安話和洛陽話為代表。國外的東干語實際也是中原官話的一種。
- 蘭銀官話分佈在西北,以蘭州話為代表。
- 西南官話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
- 江淮官話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揚州話為代表。
官話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官話──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徐州、安徽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臨汾等地區。由於華北官話是按照地域劃分而並不是依照語言特點劃分的,此種劃分已經過時。華北官話又重新劃分為了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等,現在採用此種劃分標準。
行於山西、陝西大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等省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的一支,範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北疆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重慶、陝西南部等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區)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分佈在安徽、江蘇長江以北地區(除安徽省蚌埠市,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贛榆區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江淮官話同晉語一樣官話地位有待探討。而建議江淮官話的獨立依據主要有江淮官話有完整的入聲調,這是在其他官話中沒有的;還有江淮官話同其他官話區交流並不順暢,其他官話區並不容易聽懂江淮官話,因為江淮官話有不同於其他官話區的用字與語法,例如:「藏」用「囥」等,普通話中常說的「給我一本兒書」,在江淮官話區說成「那本書把我」。
其他變體
下面的幾種變體是否構成獨立的語言,現在尚有爭議:
- 瓦鄉話: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部的部分山區。是瓦鄉人的母語,使用人口約40萬。瓦鄉話是一種融合了苗語和土家語特點的獨立的漢語分支,無法與任何其他漢語變體互通。
- 湘南土話:主要通行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和郴州兩市較遠離城區的廣大鄉鎮地域,其使用者對內使用湘南土話,對外交流改用西南官話或者普通話。湘南土話既不屬於湘語、贛語,也不屬於客家話,更不屬於官話。湘南土話內部的各種土語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其中桂陽本地話比較特殊,與湘語語調相似,但用詞語法與客家話相似,主要流行於桂陽縣北半部、新田縣東部、臨武縣西北部等地的一些鄉鎮,大約30萬人使用。還有一種靠近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湘南土語,如新田土話的語音用詞複雜,桂陽本地話和新田土話之間出入很大,不能互通。
- 粵北土話(韶州土話):主要通行在廣東省北部的韶關等地,主要分佈在粵北的鄉村。粵北土話古老而獨特,與湘南土話關係比較近,兩者可歸為同一類變體。
- 東江本地話(水源音):分佈在廣東省惠州及其周邊的東江沿岸的一些地方,混合了客家話與粵語,但與兩者皆不同。
- 軍話:主要分佈在南方各省,是一種官話與南方各種漢語變體混合的產物,易於流通。
- 占米話: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兼具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語的特點,但尚未被劃分至其中一種。
- 大鵬話: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兼具軍話、客家話和粵語的特點,但尚未被劃分至其中一種。其分支有平洲話。
- 邁話:主要分佈在海南三亞一帶,是一種不確定隸屬關係的漢語變體,有學者認為其可能屬於粵語。
- 水源音:主要分佈於惠州和河源,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土語群,在語言分類歸屬上有爭議,有的學者將其籠統併入客家話粵中片,有的學者主張將其劃入粵語惠河片,有的學者認為是獨立語言。
- 富馬話:主要分佈於東方市四更鎮付馬村一帶,是一種以贛語、客家話成分為主體並摻有不少村話(仡隆語)、粵語、閩語的變體。
音系音韻
總體而言,南方方言的聲母數量更少,韻母數量更多。[20]:212–213粵語和上海話等部分方言存在成音節鼻音。[21]:101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調查的42種方言中,聲母的數量(含零聲母)從15個到崇明島方言的35個不等。[22]:186–188
福州話的聲母系統相當簡略。[23]:127除/ŋ/脫落外,福州話的每個聲母都在別的方言中存在,不過有的方言不分/n/和/l/。大多數方言都有些別的聲母,自中古漢語階段以來經歷了不少合流與分化:
贛語為代表的保守的元音系統有高元音/i/、/u/和/y/,它們同時也可充當介音;還有中元音/e/和/o/,以及低元音/a/。[23]:150–151官話等其他方言中,/o/與/a/合流,留下一個中元音音位和大量同位異音。[20]:141, 198許多方言,特別是官話中,存在舌尖元音,實際上是噝音後的高元音演化成的成音節擦音。[20]:194在許多吳語方言中,韻母發生單化,在開音節中產生了大量的元音音位。[20]:200–201介音的消失、高元音低化常見於粵語。[20]:216–217
中古漢語韻尾在南方方言中保留得比較好,特別是粵語。[20]:217晉語、吳語和江淮官話中,塞音韻尾合流為聲門塞音,其他官話方言基本都消失了。[20]:193, 201–202官話中,/m/與/n/合流,中部方言有部分只有一個鼻音韻尾,有時實現為韻腹的鼻化。[20]:193, 201
詞彙
變體例子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