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語親屬系統在人類學裏被歸類於描述型親屬系統(descriptive system)或蘇丹型親屬系統的一種。這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1871年的作品《血親和姻親制度》[1]裏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其中以蘇丹型親屬系統最為複雜,而漢語親屬關係則列其一。在該系統中每個人依據其宗族、輩分、性別與年齡,而有不同的親屬稱謂。
在漢語當中,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緣與人結成的社會關係,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或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然而即使這樣,隨着人口增加也發展出少數幾個專用稱謂。到了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及配偶。
首先,父系的兄弟姊妹,長一輩就成了伯叔姑,再長一輩,便加上公/爺、婆表示輩份。
妻子的兄弟姊妹叫內兄/弟/姊/妹或妻兄/弟/姊/妹,又叫舅子、姨子,長一輩是舅和姨。
再看堂表之分,同宗是堂,異宗是表。即父系的男丁是堂,其他是表。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而不是父系的姐妹。
伴侶方面,父系兄弟的伴侶叫兄嫂、弟妹/弟婦/弟媳/弟妻,長一輩叫伯姆/伯娘、叔嬸/嬸嬸。再長一輩,叫伯婆、叔婆/嬸婆。
父系姊妹的伴侶加上夫表示是其丈夫,即姐夫、妹夫。長一輩則用丈或父,即姑丈、姑父。
內兄弟的伴侶叫妻兄嫂/內兄嫂/姻兄嫂、妻弟妹/內弟妹/姻弟妹,簡稱兄嫂、弟妹,長一輩叫舅母/妗婆。
內姊妹的伴侶叫襟兄、襟弟,長一輩叫姨丈、姨父。
所以親屬稱謂是由關係和輩份組合而成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