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母亲的兄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舅父、又可俗稱為舅舅或舅爹[1]。舅,是中文中親屬關係的稱謂,是指母親的兄弟(maternal uncle),在傳統社會生活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的妻子則被稱為舅母、阿妗或舅媽、舅娘。不過,「舅」可以指妻子的哥哥或弟弟,即妻舅(brother-in-law)。英文中,舅父與叔伯等統稱為Uncle。
某些地方,舅父指母親的哥哥,母親的弟弟則稱舅舅。
中國傳統習俗上,舅舅是母親家族的父權代表。他比姨媽(母親的姐妹)更為親近、尊貴。漢族傳統中舅舅為大,在對待所有姻親關系中,享有不同地位關系,該權力主要體現在他對母家和外甥家庭重要事務的處理上,民間社會有着「天上天公,地上舅公」,「天上老鷹大,地上舅公大」等諸多說法,其地位和權威可見一斑。在古代不少地方女性懷孕,首先也要報告「外家」(即娘家)的舅舅,在江蘇曾有「向舅舅家送毛米粥」的說法,意思是孩子出生後要向舅舅報告。[來源請求]舅舅也有決定其姐妹是否改嫁的話語權[2],地位可見一斑,由於舅舅是母親家族的權力代表,古代因此有不少人是做了舅舅名義而封侯致富,稱為「國舅」;著名者如漢代田蚡,唐代楊國忠都憑此得官。[3][4]而中國傳統上妾之娘家和夫家沒有姻親關係,因此不論嫡庶,嫡母之兄弟才屬正式的舅舅,若然是庶出也只能私底下稱生母兄弟為舅舅;同樣妾之兄弟,亦非夫之舅子。
山東婚喪等場合中,所有姻親座次上是舅舅需要坐上位,並盡量避免年輕的舅和年老的姑夫姨夫同桌,以符合山東尊老的習俗,如果年齡都差不多,那絕對舅舅是上位。[5]。
山西習俗中,舅舅在婚喪嫁娶及分家這些日常生活的禮儀中佔有重要地位[6]。
福建古俗對舅父(以母親方為主)非常尊重,甚至在漳泉州稱做母舅。婚喪禮上母舅是重要人物。民間俗語有「天有天公,地有母舅公」或「天有上帝公(玉皇上帝),地有母舅公」,義為天上最大的是天公(玉皇上帝),人間最大的是母舅。於婚後還有舅父探新房的習俗,男家需饋贈紅包,稱「結衫帶」。探房含義說法不一,一說是娘家對出嫁到夫家的女兒放心不下,給與探望是否安好?同時,還得完成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敦請新娘回娘家會親,邀請岳家做新女婿。[7]。
另外,按照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傳統,遇到有女兒將出嫁時,其舅父(以母親方為主)需於大位(排在祖先、雙親之後,有爺奶公婆時順延一位)。於婚嫁時須奉茶或酒水、紅棗和甜貽,而舅父須給予喜錢(即紅包)。而順序是:爺奶公婆、雙親、舅父(如有一位以上,亦同)、伯叔嬸、姑(同舅父),最後是平輩中較長的親屬(堂表兄姐)。基本上皆如此,除非諸長輩皆已過世才能更動。如為公證結婚者,則需於補請宴客時按上述程序走一次,尤以婚嫁方為長女時更需如此,次女以下雖也需要,但較簡便一些。如婚嫁方為男方時,需至女方家中行此大禮。在閩粵地區的客家人中,外甥滿月時要由大舅主持宴席,在席位上,舅舅也必須要坐在「最大」的位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