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
中国最早词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最早词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爾雅》乃中國最早的一部訓詁書,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單語言詞典[1]。至今《爾雅》仍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時會參考的一部著作。
《爾雅》原本只是純粹的一部詞典,與儒家並無關係,但後世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中,使其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漢書·藝文志》稱漢代重視經學,爾雅便是正宗的經學解釋書。作為儒家之經典。唐朝時,是學館生徒必讀書之一[2],後便歸類為訓詁書,列位於十三經之中。清四庫全書中為經部。
歷來關於《爾雅》書名的來歷有不同的解釋。
傳統認為《爾雅》書名中「爾」通「邇」,是「近」的意思;「雅」為「正」之義,為官方語言,即「雅言」。「讀音爾雅」就是正確的、接近於故訓的語言。[3]例如劉熙《釋名·釋典藝》中說:「《爾雅》: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另外,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說:「爾,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
辛德勇認為「爾雅」不宜理解為述賓短語「近正」,其中「爾」通「薾」,是「美盛」的意思。援引《史記·儒林列傳》「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與《史記·三王世家》「稱引古今通義,國家大禮,文章爾雅」,認定「爾雅」實為漢代習語,意即「美麗典雅」[4]。以此為名,表明全書記載的是各類華辭雅言及其訓釋。
非但「爾」字可能通假,「雅」字也可能通假。黃侃《爾雅略說·論爾雅名義》:「雅、夏錯見,明雅即夏之假借也。」「雅言」即是「夏言」,指稱的是當時中原的官話。楊端志提到,上古時期,書名中有時會使用假借字,《爾雅》不是孤例,此外還有《尚書》的「尚」通「上」。[5]
它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相傳《爾雅》為周公、孔子或其弟子所撰。《漢書》只記錄《爾雅》三卷二十篇,未有姓名;張輯《上廣雅表》中指出了幾種猜測:「周公著爾雅一篇⋯⋯今俗所傳三篇爾雅,或言仲尼(即孔子)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或言𨙶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說⋯⋯疑莫能名也。」[6]:17
也就是說,《爾雅》大可能是一種故訓彙編。但唯周公所作之說是完全無根據的,以其中文字考慮,最有可能是周秦之際[7]:141,漢武帝之前(即公元前二世紀之前),因為漢武時代已見《爾雅注》[6]。學者們認為,《爾雅》應是摘自對先秦文本,特別是《詩經》的註疏。李約瑟等(1986:191)將《爾雅》的成書年代置於公元前4世紀晚期到公元前2世紀早期之間,核心部分可能有部分可以追溯回公元前6世紀,後續補充可能持續到公元前1世紀。
首先試圖對《爾雅》不同部分分別定年的嘗試始於初唐經學家陸德明(556-627),他認為周公只參與編寫了《爾雅·釋詁》,剩餘部分的年代要更晚些(Needham 1986):190。日本史學家、漢學家內藤湖南分析《爾雅》文本,推斷其可能源自戰國初期,稷下學宮自約325 BC開始掌握了大量資料,文本在秦漢年間被進一步擴充並穩定化。內藤湖南將《釋詁》與儒家學派的第一代(450-400 BC)相關聯,《釋親》至《釋天》是荀卿時代(300-230 BC)的產物,也有晚至90 BC的增補,地理內容《釋地》至《釋水》則是戰國晚期至漢初的(300-200 BC),博物學內容《釋草》至《釋獸》則延續到文帝末年(300-160 BC)最後一章《釋畜》是漢文帝或漢景帝(180-140 BC)時期的。
《爾雅》是漢代中國古代經典中最有權威的詞典學指南,宋代儒學家們將其歸入十三經。目前唯一傳世的早期註疏是郭璞(276–324)所作《爾雅注》(c. 310),其他已散佚註疏主要有劉歆《爾雅樊氏注》(1世紀初)、三國經學家孫炎作《爾雅音義》(3世紀晚期),其中用反切注音(Needham 1986):191。
上述《爾雅》註疏在唐朝大多還有保留,但到宋朝大都亡佚了,於是人們重振了對《爾雅》的興趣(Needham 1986):192。北宋初學者邢昺著有《爾雅疏》(c. 1000),其被普通文學作品和醫學本草經大量引用。一個世紀後,陸佃著《埤雅》(1096)和《爾雅新義》(1099)。南宋學者羅願著有(1174)《爾雅翼》。清朝學者邵晉涵(1743–1796)著有《爾雅正義》,博物學家郝懿行着有《爾雅義疏》(1808-1822)。
在漢語辭書學史上,幾乎所有詞典都以部首排序,此方法最早見於《說文解字》。以《爾雅》為首的「雅書」則是以語義類別來排序。明朝學者郎奎金分類並編篡了《五雅》:《爾雅》(c. 150 BC)、《小爾雅》(c. 200)、《佚雅》、《廣雅》(c. 230)和《埤雅》(1125)。後期更重要的雅書是明代思想家方以智所編《通雅》(1579)、朱謀㙔《駢雅》(1587)、吳玉搢《別雅》(c. 1745)和史夢蘭《疊雅》(1864)(tr. Xue 1982):155。《永樂大典》(1408)等《類書》實際上也用的是語義排序法。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著錄有《爾雅》3卷20篇。唐朝以後《爾雅》被列入「經部」,成為了儒家經典之一。現存《爾雅》為19篇,與班固所說的20篇不同。有人認為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鳳則認為原來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現存十九篇為:
由於對古人的詞語分類原則並不是很清楚,因此對前3篇詁、言、訓之間的界限,現在並沒有明確的認識,這3篇的解釋也很模糊。13-19篇是對於生物的一些解釋。但是其分類與現在很多地方差異很大,這主要是由於不同時代的觀點有別之故。例如「鼯鼠」由於會飛行,便將它歸到釋鳥中。
因爾雅解釋甚簡,其所涉及之許多語言知識不易為人理解,故之後出現許多註釋、考證爾雅之著作,如:
《爾雅》雖然於古代,是一本文人必讀經典,且是通往仕途之路上的必修課。但是如果從當代文字學之角度來評論,爾雅還是有缺點的,對於此點,歷代小學家皆有批評,在此引用王力之論點,為學者之參考[6]:
故而後人作書時,常常注意到這些點,進而有了改進,見朱駿聲之《說雅》、陳奐之《毛詩傳義類》等書。 《爾雅》被視為中國名物的不祧之祖。[8]而其對「名物訓釋方式和分類方式影響了後世訓詁學著作的編纂,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以爾雅及其嫡傳諸書為中心,旁及《方言》《釋名》及其各種專業書、類書等的名物研究系統。」[8]
在律令制下的日本(公元7世紀至10世紀),大學寮制度中將其作為與《昭明文選》和正史並列的文章道(紀伝道)之教科書。平安朝中期源順還受其影響編撰了和名類聚抄一書,至今仍是研究和訓和古漢語的重要材料。而到了江戶時代,又有仿者貝原好古作《和爾雅》(1694年)和新井白石作《東雅》(1719年,「東瀛爾雅」之意)。
後世還出了許多依假《爾雅》而寫的著作,其謂「群雅」。大有:
以下是相關參考論著資料書目[註 1](更多後世參考文獻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爾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