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政府防疫政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零政策或零感染政策(中國大陸稱動態清零)是一種應對傳染病(尤其是2019冠狀病毒病)的防疫政策。當發現一例確診病例時,即在醫學收治的同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隔離一切有接觸可能性人員、控制病毒的影響範圍,以減少傳播和確診人數。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大陸及澳洲、新西蘭等地均採取此政策應對感染風險,以避免醫療量能崩潰造成大量重症及死亡。隨着疫情發展,疫苗接種普及、對病毒的認知加深、醫療量能優化、新興技術推出及病毒演化殺傷力下降,世界衛生組織表明清零政策不可持續[1]。在清零政策日發艱難、代價持續上升、必要性不斷下降及平衡民生經濟旅遊的考量之下,全球絕大部分地區在2021年起陸續改為搭配多種手段來進行長期防疫的與病毒共存。越南以及厄立特里亞亦陸續退出了清零政策。曾經長期嚴格執行清零政策的中國大陸,爆發反對該政策的白紙運動,在2022年11月底12月初各地陸續鬆綁防疫政策,至12月7日「新十條」頒佈,中國大陸事實上放棄「動態清零」,尋求與病毒共存[2]。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中,清零政策的英語表記包括Zero-COVID、COVID-Zero或FTTIS(英語:Find, Test, Trace, Isolate and Support,即尋找、檢測、追蹤、隔離和支援)[3][4],認知到疫情將永久化後,多數地區停止絕對清零政策。2021年8月,動態清零一詞表示中國大陸開始進入「動態清零」階段[5][註 1],然而仍時有採取高強度封鎖(俗稱封城)的清零,對社會的影響備受關注[8][9][10][11][12][13][14][15]。
隨着清零的成本及代價逐漸增加,精準防疫最先在上海市被提倡及執行,對入境人員實施嚴格的隔離及閉環管理,並且投入大量資源對病例快速追蹤、封區及排查,達到社區病例清零,官方在2021年9月宣稱「精準防疫」為上海的疫情防控築起銅牆鐵壁[16]。其後又有社會面清零的概念被提出,作為清零重啟的方式,「社會面清零」最早出現於2021年底的西安,指的是當城區內的小區出現病例後,便把小區的所有人員都移送隔離或遷移出城區外,這樣主城區就可視為達到社會面清零,經濟可提早恢復。後來到上海進一步鬆綁,變成要求確診者「不在隔離區以外傳播」,此條件達成便開放[17],上海在2022年3月疫情大爆發後,4月30日首次達到社會面清零,無外出感染者,新增病例均在隔離管控中發現,並允許有限人員、有限區域、有限活動的購物,即是清零例子之一[18],但實際執行上因為基層官員、街道辦及居委會要避免發生疫情後遭上級追究及問責,執行防疫時經常發生「層層加碼」的情況[19],小區即使實現「社會面清零」也未獲得解封[20],返回上海的居民在5月24日仍是遭遇層層障礙[21]。此外與之配套的封鎖管理的標準也有所變化,「封閉式管理」是指對隔離家戶的社區實施管制,對進出區域的人員、車輛進行控管,包含居民憑證進出、外來人員及車輛登記備案等,快遞、外賣等人員送至社區指定區域,由居民自行領取,其餘照常營運。「封控」指對多個小區、大樓進行管制,城市的其他地方,視當地規則,有不同程度的運作。服務、對外的交通等一般會有,但需持有效期限內的核酸檢測證明才可使用。「封城」、「封省」則是最嚴格的,武漢、西安曾經歷76以及32天的封鎖,但西安方式稍有放寬。例如,人員經審批證明得以離開該市,每戶每兩日允許一人出外採購物資等,上海封控後還出現稱作全域靜態管理的詞彙,起初基本與嚴厲封城相同,2022年4月1日開始,採精細化的「階梯式管控」,開始畫分封控、管控、防範三個區,封控區是對發現感染者的樓棟採至少14天封閉管理措施,小區內其他人則採「七天封閉管理+七天社區健康管理」;管控區採落實七天社區健康管控;防範區則只需要自行實施7天自我健康管理。[22] 現行的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政策主要採用社會面清零法,其中清零各區域標準比較細緻,以上海封城後發展的「全域靜態管理」為例,具體清零提早開放的標準詳述如下所示[23]:
2022年6月份之後,全面禁止出門的封城一詞漸漸不再使用,而是以靜默來描述經過篩檢陰性者可以出門、分區限行這種稍微鬆綁的狀態。不過政府指官員仍有責任要極力避免這種情況,必須儘可能的保持「動態」[24]。成都市使用「全體居民原則居家」一詞來代替封城[25]。 同時,頒佈防疫第九版標準以及「九不准」要求後,一般來說是不允許封城,故國家衛健委在11月指出雖然要堅持動態清零,也要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準,切實保障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堅決整治層層加碼[26]。原本未提具體放鬆防疫措施[27]。11月11日,宣佈入境與封控已經縮短為隔離5天,國際航班熔斷也告結束[28],同時早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後,正式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大幅減少了非接觸防疫要求,轉而強調提高施打率,準備抗病毒藥物與照護床位等。中國大陸外交部強調,科學防疫是根據疫情發展趨勢調整,改革手段與決定新策略實屬必要,是優化資源的調配與平衡社會需求,不代表接受放鬆,也絕不會躺平[29]。「二十條」發佈後,中國大陸多地放寬了防疫限制[30],不過隨着感染者的快速增加,部分地區防疫政策又有一定的收緊態勢[31][32][33]。
儘管當局強調「二十條」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一些地區也在「二十條」公佈之後遭遇疫情反覆,而一度採取較為保守的防疫策略以及後續產生的不公現象並出現若干負面輿論進而引發全國性的抗議示威,但「二十條」並未被收回,故仍被認為是中國大陸疫情爆發以來最重大的實質性放鬆政策,被廣泛看作是一個里程碑。據路透社援引花旗銀行的分析,「二十條」標誌着「清零」防疫政策結束的開始,預計隨着未來幾個月加速推動疫苗接種,為全面開放的準備工作將展開。許多專家表示,中國不太可能立刻開始全面開放,最早也要等到2023年3月人大政協兩會之後。[34]2022年11月30日起,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相繼宣佈管控自下月將大幅放鬆,官媒開始大篇幅宣傳奧密克戎毒株較弱的致病性以及低重症率、低死亡率,國家衛健委發文要求加強老年人疫苗接種工作。清零強硬派孫春蘭也開口承認,變種病毒毒力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醫療經驗的積累,表示中國疫情處於「新形勢新任務」,提早宣佈了清零政策開始鬆動。[35]根據隨後幾周各地發佈的消息,「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於[36]:
在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和習近平順利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前,習近平本人和相關黨政官員多次強調「動態清零不動搖」[37][38]。據路透社報道,實際上2022年中國高級官員和醫學專家一直在提出計劃,結束新冠清零政策,並打算在2022年底前擬定好逐步重新開放的政策,目標是2023年3月份時宣佈。而媒體均指原定最早到2023年3月份兩會結束才會逐步加寬清零政策[39],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王滬寧在2022年10月下旬召開由的高級醫學專家和高級官員參與的閉門會議,討論開放方式和可能造成的結果,據知情人透露,王滬寧在會上曾反覆詢問與會者,放棄清零政策後在最壞的情況下會導致多少人死亡,並要求參會的官員和專家制定出各種重新開放路線圖[40][41][42]。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的官員提出了全面重新開放的基準條件,關鍵是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據路透社報道,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與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兩人決定比預期更早地啟動重新開放計劃,在中國大陸執行寬鬆防疫措施後每天新增病例驟增,這讓習近平產生了動搖且希望放緩開放,但李強反駁了習近平的要求[42]。在白紙運動爆發之後,疫情防控改革提早實施,習近平徹底把防疫工作交給李克強和李強負責。此後,兩人進一步放寬政策並提出「防疫新十條」,取消各地大規模核酸檢測[40][41][42][40]。另媒體人士王向偉曾撰文透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曾向習近平反映儘快結束清零政策的緊迫性,從而間接推動了清零政策的終結。[43]有分析認為白紙運動的示威浪潮對剛展開第三任期的習近平民望造成了損害[44]。
至2022年10月,中國大陸與港澳是全球僅存奉行清零政策的地區,並出現了兩年半以來的出口額首次下降,而在上海封城結束後該市幾個月里一直上升的零售額也轉而下滑。這些數據的表現讓中國領導層感到震驚。據報道,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正在研究放鬆防疫邁向開放的措施,但進展緩慢,也沒有設定時間表。[45]如王滬寧10月底曾主持閉門會,聽取放開防疫的可能方案,「反覆詢問在最壞測算情況下會有多少死亡」,並要求進一步研究不同節奏的放開方案。[46]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富士康疫情後郭台銘於11月初向習近平寫信,推動了11月11日為緩解清零瓶頸矛盾的「二十條」出台,惟此舉遭到郭台銘辦公室否認。[47][48]「二十條」出台後,習近平出訪印尼G20,期間他曾批示「毫不動搖」落實清零總方針;在國內的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則鼓勵各地落實「二十條」,如石家莊市即根據二十條要求,一度暫停對市民的全員定期核酸。11月19日習近平回國後,高層即產生對防疫政策的爭論,李強「頂住了習近平想要放緩開放步伐的壓力」。[46]11月26日和27日,中國一些大城市爆發了抗議活動。一些抗議者批評習近平和中共,這些引起了習近平和他核心圈子成員的警惕[49]。據路透社在2023年3月的報導,在抗議活動之後,習近平把防疫事務徹底交給李強負責,而李強在接手防疫事務後隨即開始推動更加寬鬆的政策用以替代之前長期執行的嚴格政策[50]。11月30日,孫春蘭在國家衛健委開座談會,聽專家對優化完善二十條措施提出意見建議。[51]據稱,放開的具體措施由北京市最早明確提出,隨後在全國普及。[52]12月1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來訪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表示,他認為近日中國國內示威是源於抗疫三年民眾感到沮喪,示威主體是青年在校學生。習近平承認現流行的奧密克戎株遠不如德爾塔株致命,這為中國進一步放開防疫措施開出了一條路,並稱中國一些地區已經這樣做了。習近平還表示,中國總體疫苗接種率也較高,但老年人接種率低構成挑戰。習近平的回應被認為證實了中國將放開防疫政策。[53][54]
2022年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條」),取消了大部分防疫限制,包括不再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取消絕大多數公共場所核酸及健康碼要求、全力衝刺疫苗接種、不再進行區域性封控、取消跨區域流動限制、不得限制非高風險區人員流動及經營活動、允許輕症患者及無徵狀感染者居家隔離、醫院開始分級治療、嚴禁堵塞通道等,並且不再提及「動態清零」。[55][56]一些地方在「新十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如山東和天津等地就明確醫院接診時不再查驗患者核酸檢測結果[57][58],浙江和安徽也要求黨政機關帶頭不查驗核酸[59]。對於蒐集個人移動蹤跡並控制行動的爭議行程卡,也失去意義而於12月13日結束並刪除資料庫。[60]入境政策方面,雖然明面上要求「5+3」,即5天集中隔離加3天居家隔離,但在「新十條」發佈後,因對居家監測放鬆,事實上已經變成「5+0」;四川成都甚至連集中隔離時間都縮短,執行「2+3」入境政策。[61]
2022年12月25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宣佈,從當天起不再發佈每日疫情信息;相關消息將改由中國疾控中心發佈,供參考和研究使用。[62]12月26日深夜,國家衛健委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在國家法律層面上,刪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採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權限資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出入境管控解除後也將迎來正常化[63]。與此同時,對違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預防、控制措施和國境衛生檢疫規定的行為,不再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定罪處罰。仍在辦理案件有關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狀態也隨之解除[64]。
但在「乙類乙管」後,養老院、福利院等高危人群聚集的特殊機構仍實行嚴於社會面的防疫政策。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及居住者仍需定期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外來探視者也需提供核酸陰性證明方可進入,在疫情流行較為嚴重時可封閉管理、謝絕探視。[65]
但中國大陸開始推廣「非必要不做核酸」後,過快的放開引發恐慌,特別是無癥狀感染者也已被排除在外,而抗原確診只能在家隔離,使得依賴核酸的統計方面漏報頻頻,數據難以分析,鍾南山也承認可能日增最多會達到數十萬人[66],儘管人數報告尚未能出場,但已經開始有資深的老記者病故被報導[67],根據《北京人》雜誌在放開一週後對外籍人士的網絡調查,有9%的人已經在12月1日之前出現感染徵狀,而高達58%的人則自該日期之後篩檢出感染,只剩三分之一陰性。故推測北京市民中也應該早已經有一定比例的人口被感染[68]。
中國社群媒體上流傳的一份「12月21日國家衛健委會議紀要」顯示,衛健委下屬的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孫陽在會議上通報了估算結果:12月1日至20日,中國累計感染人數接近2.48億,感染率約17.56%。彭博社及《金融時報》稱已從與會人士處確認了該會議紀要屬實。[69][70][71]浙江省則公開了自己錄得日增100萬人的數據[72]。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當局表示,來自中國的旅客中約半數篩檢結果呈陽性。多國相繼祭出臨時性的篩檢與照護措施。[73]
第一波急診高峰中,各地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去醫院只是為了買藥。[74]退燒藥、呼吸道治療藥物出現短缺[75],抗病毒藥物緊缺[76]。放棄清零政策時,中國高齡老人的疫苗接種率,特別是加強針接種率仍較低。根據官方11月28日公佈的數據:中國60歲以上人口中約69%接種了疫苗加強針;80歲及以上老人中65.8%全程接種疫苗,40.38%接受疫苗加強針,80歲以上老人的加強針接種率在東亞國家中墊底;約2500萬60歲以上人口沒有接種過疫苗。12月7日,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最佳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再次重申「加快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77][78][79]三年疫情後,中國醫療床位,特別是深切治療部床位數量仍有所不足。據官方2019年6月公佈的數據,中國每千人的醫療床位數為6.51張。如今這一數字小幅增加至6.7張。[77]2021年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團隊預測,中國每10萬常住人口綜合ICU床位數為4.37張。2022年11月12日,根據衛健委數據,中國每10萬人ICU床位不到4張。12月9日,據衛健委醫政司,ICU床位已達13.81萬張,接近10張/10萬人,但供需仍然失衡。[80][74]中國國家衛健委宣佈已要求各地在12月底前完成對ICU的擴容和改造。[77]
與幾個月前和去年同期相比,中國多個城市出現了殯儀館排隊的情況[81],高校和研究所等機構接連發出退休或在職老人的訃告,也有很多名人在社群媒體哀悼家中逝世老人[74]。西雅圖的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稱,這一波擴散死亡峰值在32萬左右,如果按照當前醫療能量繼續推估,應該在近一百萬左右的死亡人數,不過稍微優於此前《自然醫學》雜誌上5月份針對疫情發表的模擬,當時另一項研究在放鬆防疫條件下最嚴重死亡數為160萬人[82]。不過中國政府採用特定標準來定義新冠死亡,而非全口徑死亡數,嚴格來說確認的死亡率數字自然很低[83],甚至一度只有個位數而被國際質疑,中國大陸也面臨內部因數據不透明的信任壓力,在導致WHO嚴肅關切公佈狀況,以及境外機場因為擔心疫情而導致與日韓陷入簽證外交爭執後,隨後中國大陸政府突允許將醫院統計的死亡數分享,中國官員指12月8日至1月12日在醫院院內的不治人數為6萬人,並稱未來將會每月對外發佈最新疫情供各國了解,而外界正面回應但稱仍希望能知道所有的感染與概略死亡總數[84]。因為缺乏數據,根據後續模型推估,取決於政策程度與人群行為,因放開後導致的染疫死亡人數總共約在97萬到187萬人的區間[85][86]。
除了抗疫所通常實行的強制戴口罩及入境者需強制檢疫外,清零政策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具體表現:
在中國大陸,大部分採用封閉式管理的地區的村莊、小區、單位僅保留一個出入口,每戶出入的次數受到限制,有些地方禁止夜間出入,極端情況下全天禁止出入[93]。進出人員要求佩戴口罩,還會接受體溫檢測。有些地區向民眾發放出入券,憑券和有效證件進出。也有些地區同時允許民眾在微信小程序或公眾號及一些app上自行申報,憑系統認證圖碼進出[94]。快遞、外賣人員通常被禁止入內。有確診病例的小區管控更加嚴格,甚至出現私自將確診住戶鐵門焊死的事件[95]。
清零政策支持者認為,採用該政策的地區的死亡率和經濟增長率優於其他地區[96],並認為迅速且嚴格的病毒消滅措施可以儘快恢復正常生活[96]。
反對者認為消滅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等呼吸道病毒如消滅流行性感冒或普通感冒一樣不現實[97],用「打麻雀」來描述此次運動式清零[98]。
一項研究評估認為,在高感染率地區(阿爾法毒株情境)實現清零需要三個月的嚴格封控[99]。
德國疾控中心RKI(Robert Koch-Institut)指出,也有封控後才發現的弊端,比如兒童長新冠(long COVID)與徵狀不明顯,對新冠耐受性強,但起初也把他們跟着大人一起停班停課,除干擾教育,研發對亟需同儕社交行為刺激的幼童,發現在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又以RSV病毒為例,年紀越小感染才能提早獲得保護力,對於新冠的嚴格防疫,對於各種傳染病的幼年人群抵抗力變差。因為封控,導致處於過度無病菌的環境中,整個群體都會缺乏獲得性綜合免疫力,造成重啟後爆發別種大流行壓垮醫療的現象,對於在安養院或是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封控導致室內交叉感染,同時造成癌症與慢性病未能及時發現或是無法取得適當醫療的風險,故整體統計上反而可能影響預期壽命[100]。
因為不少男女被限制在各自住宅中,媒體曝光對成家立業的年輕族群打擊也很大[101],疫情中即使是有家庭者經濟亦受影響,媒體指清零使得傳統觀念變化值得注意,不少夫婦也因家有數老必須重新考慮生活形態[102][103],報導稱COVID-19疫情以來結婚率下降了約12%,適孕女性受疫情影響難以照顧孩子,還有生育率斷崖下滑的風險[104],對人口危機頭疼的中國來說這不是好消息[105][106]。
2022年9月,正在封控的貴州因為疫情防控要求,貴陽縣的官方巴士司機員帶着面鏡與防護服,在漆黑的深夜危險駕駛翻車,導致27名送往外地隔離的密接者死亡,官媒稱這是單純的事故責任,引起強烈批評,要求當局對相關的系列車禍也需直接負責,根據2018年發佈的有關安全規定,凌晨2點至5點高速上客運巴士應該被封控,不得違規上路[107][108][109][110]。
2022年11月5日,國家疾控局傳防司二級巡視員胡翔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在總結各地疫情防控實踐和政策實施效果的基礎上,組織專家根據病毒潛伏期、傳播力、致病力的變化,不斷優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進一步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38]。由於該闡述反覆出現且未能有效落實,與群眾預期不符,引發輿論強烈不滿。胡錫進同日也發文稱,部份二三線城市經濟脆弱,沒辦法如上海一般投入資源,如果超長封控仍然連鎖爆發,不但有無力控制的風險,造成封城成效存疑,同時全民核酸手段已經用上仍不能全部查出來,那也代表中國的動態清零有弱點,政策恐怕已經被病毒逼到了十字路口,他認為冬天將會是改變與否的關鍵[111]。
自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起,中國大陸便開始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中國衛生專家梁萬年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一篇論文認為,自2021年8月開始,中國大陸開始探索施行「動態清零」政策。該政策指在遵循「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基礎上,「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快速切斷每一起傳播鏈,使每場疫情均以感染者清零、傳播鏈中斷為止[5]。2021年11月,多地開始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但因共存政策反而會導致大規模傳染,中國大陸繼續嚴格執行清零政策[92]。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2021年12月表示「動態清零」的政策不會動搖,並表示防疫抗疫工作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134]。在2020年和2021年,由於早期變異病毒的傳染性弱,容易發現、追蹤和消滅,因此清零政策的執行在當時的中國大陸是較為容易的[135]。
2022年,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病毒開始在中國大陸廣泛傳播。根據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的說法,當年2月,在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株於上海爆發以後,舉行了一次有約60名流行病專家參加的在線會議。根據會議共識,倘若上海按照最新公佈的官方指導方針包括放寬隔離要求,當地的日常生活可以正常進行,上海市黨政系統及衛生系統的大部分官員均支持這一做法。但這一做法遭到習近平的反對,拒絕聽取專家意見,繼續執行清零政策[136]。同年3月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發出指示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強調防控方針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137]。3月1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上繼續要求「動態清零」,盡快遏制新冠疫情擴散蔓延勢頭。[138]
在2022年2月至3月新華社對香港疫情的報道中,馬曉偉介紹「動態清零」時稱,「動態」就是不追求絕對零感染[註 2],政策精髓是快速、精準,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是控制疫情的「法寶」[139][140]。同年4月,馬曉偉在《學習時報》撰文,強調習近平在抗疫工作的每個關鍵時刻都給予重要指導,要鞏固防控成果,用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召開[141][142]。
2022年4月17日晚,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新浪微博發文,針對動態清零及相關誤解發表看法。他說,有些人對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沒有信心,甚至有人把「動態清零」與「零感染」混淆,認為現階段針對新的疫情形勢,「清零」不可能實現。吳尊友介紹稱,「清零」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就是把疫情消滅的過程」,此處指的消滅是僅指某地某時刻發生的某一起疫情,並不是指廣義的全國範圍的總疫情。而「動態」就是疫情發生與清零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動態清零的根本宗旨就是發現一起疫情,撲滅一起疫情,不讓疫情在當地「生根」,不等於零感染、封控、全員核酸檢測或影響經濟[143]。
2022年3月底至4月,多個媒體用「社會面清零」形容吉林省(長春市)及上海市的爆發式疫情[144][145]。4月下旬,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對媒體表示,「動態清零」方針等舉措相當於為全民應對疫情變化、病毒變異傳播等不確定因素購買一份保險,犧牲少數人的消費換取整體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且能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有力保障民生和脆弱人群。梁萬年還表示,選擇「躺平」後造成的惡性循環將是一場災難,嚴重衝擊社會[146][147][148]。
2022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主持會議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議上指出要深刻、完整、全面認識黨中央確定的疫情防控方針政策,堅決克服認識不足、準備不足、工作不足等問題,堅決克服輕視、無所謂、自以為是等思想,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中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149]習近平為此不點名批評了質疑中央政策,或是執行政策不力的官員,警告如果不這樣做,經濟災害後果將隨之而來[150]。
5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不認為中國大陸推行的清零政策可以「持久進行」,世衛組織認為「當我們對這種病毒有更好的了解及有很好的抗疫工具可使用時,過渡到另一個策略便非常重要」,並且已經與當地專家討論過有關問題[151]。世衛緊急事務主任邁克·瑞安隨後稱,防疫目標是在控制與其對社會的影響之間平衡,除了要考慮對經濟的影響,也要考慮該政策對人權的影響[152]。聯合國新聞中心在新浪微博官方賬號刊登標題為「世衛組織正與中國專家探討清零政策」的貼文在5月11日上午發表1小時後遭到刪除,新浪微博指聯合國的該篇貼文「違法」[15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時強調中國是全世界防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154],警告「不要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155]。
5月17日,譚德塞重申清零政策「無法持續」,也補充說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再次表態,新冠大流行無法用單純的抑制策略擺脫,認為北京沒有充分利用別的方針,例如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疫苗等[156]。
5月18日,由於包括上海封鎖在內的衛生限制措施對外國企業造成壓力,法新社引述外交方面消息說,習近平對此許諾「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意願不會改變」。據一次貿易峰會上通過視頻播放的講話中,習近平稱「中國的大門將永遠向世界敞開」,「中國將繼續保持有利的商業環境,並與國際需求相稱」,並呼籲在應對新冠疫情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157]外界分析認為,在5月16日公佈的經濟成績比預期嚴峻之後,習近平的權威似乎已被是否堅持清零以及其成效所綁定,並將動搖他本人的連任以及其派系的接班晉升之路[158]。同日,譚德塞重申習近平的清零策略「不可持續」,負責人邁克爾·瑞安也再次表態,稱中國大陸雖面臨防疫困難,但對新冠死亡人數保持在非常低表示讚許,同時希望資源也能投入在別種策略上[159]。採取清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疫情一度快速惡化,譚德塞稱世衛已要求與之分享數據,也曾提出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厄立特里亞提供疫苗、藥品、檢測和技術支持,但對方至今尚未回應。世衛稱防疫合作前提是需要他們去接受援助[160]。
由於奧密克戎對清零任務帶來巨大挑戰,中國大陸各地為此開展高密度的大規模常態化核酸檢測,也使得部分檢測機構在當年取得大量利潤。多地也要求進入公共場所的民眾必須出示一定時效內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對未按要求參加核酸檢測的人員以「拒不執行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佈的決定、命令」處以行政處罰[161]。5月下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正在積極開展「步行核酸採樣圈」的工作,上海已經佈局便民採樣點和流動採樣點9900個,杭州全市每日開放採樣點位保持在1萬個以上。不過引來外界質疑其成本是否過高[162],另外永久性方艙醫院也已經部署[163]。
6月28日,習近平到最初爆發疫情的武漢市考察時重申實施動態清零,強調如果搞「集體免疫」、「躺平」之類的防控政策,後果不堪設想,寧可暫時影響一點經濟發展,也不能讓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傷害。[164]
2022年5月,在西安與上海等地疫情防控的爭議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決實施清零政策[137],媒體宣稱該主張相較與病毒共存更能保障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同時還能保住經濟增長率,認為雖有質疑但此舉背後是科學的支持,經得起歷史檢驗[165][166][167]。譚德賽2022年5月10日表示清零策略不可持續,世衛組織已經與當地專家進行討論,呼籲在防疫與人權取得平衡[168]。同月,一份復旦大學等機構針對同一時間上海疫情若出現外擴的研究[169]顯示,中國大陸若放棄清零且不採取加強疫苗接種和治療支持等適當的保障措施,會導致約150萬人死亡,也強調若採取保障措施則可以大大減少死亡人數。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高本恩表示,過渡必須是漸進的,他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可以等待的,完整接種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出現已經提供了擺脫「清零」的機會[170]。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小組曾表示,堅持動態清零主因是「窮困地區尚多」,醫療資源貧富不均,將會面臨嚴重擠兌風險[171]。
《人民日報》在2022年5月23日刊文,表示計算經濟賬、成本賬、生命賬、國情賬等方面,得出動態清零總方針可持續的結論。[172]經濟日報以上海舉例,稱雖然需要經歷短時間的封控,唯稱採動態清零,有效平衡了抗疫、經濟發展、生活生產,不過要求盡快復工[173]。其後上海返工期間發生重大損失意外,被質疑是封城太久的次生災害[174]。此外,越來越難應付的新毒株出現,更嚴厲的政策經濟成本上也變高昂,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2年5月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坦言,針對奧密克戎的清零,使經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原始疫情衝擊時還大[175]。習近平當局堅認與病毒共存是「躺平」心態,在6月仍表態清零為長遠計劃,用於取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兩者必定兼顧,以「大仁政」稱呼[176]。分析師普遍認為清零傷害經濟,呼籲調整[177][178]。外界則認為,因為習近平強推清零政策造成沉沒成本已經太高[179],故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須堅持清零是保住他順利打破限制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80][181],實際上是執行政治任務,將防疫政策與措施政治化,將政治工作凌駕於科學之上。一些觀點認為,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毒性減弱,病程相當於流感的情況下,「動態清零」政策已經與科學防疫背道而馳[182][183]。有人認為二十大後會結束動態清零。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指出,習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至少到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完成領導班子交接後才有轉變的可能[184]。10月11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署名仲音的評論員文章,強調「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美國之音認為這標志着中共20大結束後中國的防疫政策可能適度放鬆的幻想徹底破滅。[185]而在同年9月中旬,習近平赴哈薩克和烏茲別克進行國事訪問,亦是疫情以來習首次出國訪問。BBC的報道稱,習近平的此次訪問「可能」被視為中國將放寬清零措施的信號[186]。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37]。同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繼續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187]。不過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公佈《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軟化清零政策。[188]之後人民日報一度不再提"動態清零"而只着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189]不過11月20日當局又喊話「清零不走樣」,當天石家莊下令多個區重啟封控和全員核酸檢測。[190]鄧聿文認為,新措施的出台,是因為維穩成本、經濟成本和社會聲譽成本隨着「清零」措施的持續而不斷增加,已經到達了某個臨界點,同時新措施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國大陸轉向逐步放開的信號。[191]
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提到2023年繼續優化防控措施,但未再提及「動態清零」[192]。
白紙運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22年11月26日悼念新疆烏魯木齊火災的南京傳媒學院白紙行動起,蔓延至全國的大規模反對清零政策的示威潮[193][194]。其得名自當地民眾迫於言論受限而舉起白紙的象徵行動,又稱白紙革命(英語:A4 Revolution / White Paper Revolution)[195][196][197],或稱中國封控抗議[198]、白紙抗議[199]、白紙行動[200][201]、反「清零」[202][203][204][205]、舉白紙示威[206]等。
此次示威潮起源或可溯至10月13日彭立發於北京四通橋上為抗議當局清零政策嚴苛而作的個人抗爭。11月中旬,優化防控措施20條發佈後,疫情反覆,20條措施形同虛設,以至於「層層加碼」的做法引起民怨[207]。隨後11月14日夜晚,廣州爆發反封控示威[208][209][210],河南亦同時爆發鄭州富士康抗議[211][212]。11月26日起,示威潮至少遍佈中國21省與海外多地[213],多個大型城市均出現群體性聚集事件,以南京、上海為始,隨後北京、廣州、福州、廈門、瀋陽、哈爾濱、長春、重慶、成都、蘭州、杭州、西安、武漢、鄭州、大理、長沙、濟南、太原、烏魯木齊、拉薩、佛山、珠海等地的市民和至少有207所高等院校學生先後響應運動[214]。
面對示威持續多日,當局加派警力並低調調整政策[215]。11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強調需要繼續完善防疫措施[216],並表示防疫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217]。據《華爾街日報》及《南華早報》報道,12月1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會晤歐盟領導人夏爾·米歇爾時回應該運動稱:「抗議群體主要由學生組成,他們對官方自疫情爆發3年來實施的嚴格清零政策感到沮喪」[218]。
全國範圍內的抗議少見地再次出現在中國大陸,也引發國際輿論廣泛關注[219][220][221][222][223],被視作1989年八九民運以來中國大陸爆發最大規模的反政府集會示威運動[224][225][226]。本次運動抗議者除反對動態清零政策,還呼籲解決中國社會其他不合理的現象,其訴求亦得到官方折衷的回應[227]。有分析認為白紙運動的示威浪潮對剛展開第三任期的習近平民望造成了損害[228]。
本次運動最終促使中國政府讓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2022年12月7日發佈「新十條」,動態清零政策實際上終止實施[229]。2023年1月8日起,中國對2019冠狀病毒病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對於政策方面,當局及大陸媒體表示「動態清零」政策整體正確,而基層政府、社區、防疫基層人員在落實中出現了「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問題,導致「動態清零」政策在後期乏力。民間對這一觀點亦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認為這是當局推諉責任的體現[230][231]。[比重不合理 ]2022年12月31日,習近平發表2023年新年賀詞,賀詞中提到,中國在抵禦新冠疫情方面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戰勝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習近平還承認三年來的疫情防控給人民生活帶來困難。[232]這也是習近平在12月初中國當局放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以來,首次公開談及中國未來的防疫工作新方向。[233]
但隨着中國當局放棄動態清零、放鬆管控後出現COVID-19感染潮,引起了網絡上一些清零支持者們的不滿。但不少清零派沒有把矛頭指向中國政府,而是將責任歸咎於此前反對封控的抗議者和響應當局放開政策的中國媒體,並有人攻擊南京傳媒學院白紙行動。清零派給支持與病毒共存的人(放開派、躺平派)起綽號叫「躺匪」[234];也有人抱怨政策突然轉向操之過急,認為應分階段循序漸進退出清零政策[235]。一些支持放開的人士開始遭到網民批評,如從之前支持政府動態清零政策轉為敦促全國支持放寬限制的胡錫進與曾表示疫情只會再持續幾個月的張文宏,這兩人都在網上遭到嚴厲指責煽動放開。[236]不過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並不認為是結束清零政策導致了感染者激增,稱早在中國決定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前就已經出現爆炸式增長[237][238];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亦持此看法。[235]
澳門一直跟隨中國大陸嚴格的清零政策,在2022年中爆發聚集性疫情,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表示,「動態清零」(葡萄牙語:Meta Dinâmica de Infecção Zero[239])一定是澳門特區政府抗疫的目標,從來都沒有改變。而何時才能達成清零的目標取決於全民核檢以及市民配合程度[240]。
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澳門若選擇「躺平」處理疫情而非堅持「動態清零」,之後與中國大陸的通關或要面臨隔離,對澳門的影響會更加大[241]。2022年7月9日,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於防疫記者會上宣佈行政長官賀一誠的批示,澳門由7月11日至7月18日進入「相對靜止管理」(葡萄牙語:Estado Relativamente Estático),全澳將會暫停所有從事工商業公司和場所的運作,包括娛樂場所,但維持社會必要運作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公司或場所不會受到影響[242]。
澳門長時間保持「清零」,獲中央政府批准2022年11月起恢復大陸遊客來澳旅遊。澳門仍維持與香港、台灣及海外實施入境澳門七天隔離及三天醫學監察,即「7+3」模式。[243]自2022年11月12日起,澳門緊跟中國內地標準的調整,由香港、台灣及海外入境澳門人士的醫學觀察期改為「5+3」(即5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及3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244]12月6日開始,內地5天內有高風險區旅居史的乘客無法前往澳門,高風險所屬街道(新低風險區)乘客入境後則需要做多次核酸。
2022年12月7日,中國大陸公佈新十條並開始放寬防疫措施,澳門並未跟進。由外地來往澳門除繼續要求核酸檢測外,更新增到澳前要有抗原檢測要求,繼續實施落地檢,且進一步增加抵澳後核酸檢測次數要求;而在當地亦維持進出場所要求出示澳門健康碼、掃場所碼等。澳門因而一度成為全球唯一一個還在堅持動態清零的地區[245]。不過自12月9日開始,澳門取消入境人士的落地核酸檢測、入境後的核酸檢測和快速抗原檢測措施[246],並允許輕症患者及無徵狀感染者居家隔離,不再進行區域性封控。[247]12月17日起,澳門再次調整入境政策,由香港、台灣及外國入境澳門人士,由5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及3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改為5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及3天離境限制,入境後直至入境翌日起計第9天凌晨零時前,不能經澳門前往內地。[248]12月23日起,澳門調整由香港、台灣和外國入境澳門人士的防疫措施,包括取消落地核酸檢測、澳門健康碼「紅碼」及入境翌日起計第三天接受核酸檢測的要求。新安排下入境澳門者的澳門健康碼將列為「黃碼」,有關人士須接受自我健康管理,並按要求進行快速抗原檢測,將結果上載至澳門健康碼。[249]2023年1月8日起,澳門調整入境和過境澳門的防疫措施,由內地和港台入境澳門的人士無須出示任何檢測證明。由內地以外地區入境澳門的人士,在入境翌日起計第7天內離境前往中國內地時,須出示48小時內採樣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珠澳口岸為採樣日後48小時,其他口岸以目的地口岸的要求為準)[250]。
香港在疫情初期跟隨中國大陸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以爭取與中國大陸免隔離通關。[251]兩地對確診的定義有明顯的分別,香港對確診的標準範圍遠比中國大陸廣闊,[252]香港核酸檢測陽性即使沒有病徵也算作確診,[253]並且任何死因的死者於死前的28日內病毒檢測陽性均列入確診死亡個案,[254]至於中國大陸即使核酸檢測陽性但沒有病徵便不計入確診數字,[255]計算確診的方式不同致使香港確診及死亡個案長期相對偏高,[253]並更難實現通關。當時凡市面有確診個案,確診者無論是輕症或重症都被送去醫院或隔離設施隔離及治療;凡有確診者身處過某社區或大廈,身處該社區或大廈的人士須進行強制檢測,以篩出確診者。此舉一度令香港能長時間做到零感染,[256]但隨着2022年初極高傳染力的變異株Omicron來襲,檢疫酒店群組爆發,確診人數急劇增加,[257]港府的廣闊確診標準及嚴格的確診及密切接觸者隔離措施,引致醫療系統超出負荷,導致死亡人數急速上升,[258]部分立法會議員更藉機催促港府領導層實施全民檢測及封城,造成社會恐慌。[259]
香港於疫情大流行期間已經有數百萬人被感染而完成免疫屏障[260][261][262],故在社會及經濟壓力下調整政策[263][264],在同年8月至9月再度反彈時,沒有再次收緊防疫措施,9月底對海外與台灣完全開放,但政府強調仍會控制疫情規模在安全範圍內[265]。
2022年9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承認香港難以做到清零,未來可能要與病毒共存,同時政府亦暫停舉行每日疫情記者會。[266] 2022年9月尾起,政府改為實行從海外及台灣入境香港無須酒店隔離,只保留三天的醫學監測,即「0+3」入境措拖,亦陸續放寬防疫措施,逐漸拉開與中國大陸清零政策的距離。[267]政府專家顧問亦認為香港已充分具備撤銷大部分防疫措施的條件,[268]到11月公共燒烤場及露營營地在關閉兩年半後重開。[269]2022年12月中國大陸放棄清零之後,香港更進一步放寬了限制,包括取消黃碼、實行事實上的「0+0」入境政策(核酸陰性的境外人士抵港後即直接賦藍碼,可自由出入公共場所)等。[270]隨着香港和中國內地放寬防疫措施,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爭取最早在2023年1月8日落實首階段通關。通關初期,往來人數會有配額限制,往來旅客都需要進行核酸檢測,提交核酸陰性證明才可過關[271]。2月6日起,經粵港陸路口岸出入境預約通關安排取消,從香港入境內地人員如7天內無外國或其他境外地區旅居史,無需憑行前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入境。[272][273]
疫情爆開初期,台灣推行嚴格的隔離與清零政策,2021年傳染力增強的新冠病毒變異株Alpha及Delta來襲導致台灣本土疫情爆發時,亦用三級防疫的軟封控方式,成功擋下兩波攻擊,一度被稱為「清零模範生」。[274]自從極高傳染力的變異株Omicron再度來襲,台灣確診病例激增,當局認為清零已無可能,改採「與病毒共存」政策,允許輕症和無癥狀感染人居家隔離,無需住院。政府也減少了入境旅客和被定為密接人群的隔離天數。[275]自2022年10月起,入境台灣無須再隔離,改為七天自主防疫,即「0+7」模式。[276]疫情指揮中心在11月28日宣佈,2022年12月1日撤銷戶外口罩令,戶外不用戴口罩,戶內則按情況不用戴口罩。[277]2023年2月7日起,台灣取消對中國大陸直航入境台灣航班及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等旅客,於機場/港口進行唾液PCR檢驗之措施。此外,自中國大陸啟程經港澳轉機入境臺灣的旅客,須持有啟程地搭機前48小時內PCR檢驗報告或24小時內抗原快篩檢驗報告之規定,亦於同日起取消。[278]
2022年5月12日,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八次政治局會議召開,當局報告首例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病例[279][280],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決定就Omicron變異株輸入境內事態實施國家檢疫項目作為最大的緊急檢疫制度[281],並在翌日宣佈啟動「全居民密集篩查」,表示將積極採取應急措施全部查找、徹底隔離並治療發熱患者和可疑徵狀人員[282],5月14日,金正恩表示一場「巨大災難」正在爆發,但即使如此他們稱堅持以清零政策面對,拒絕世衛援助,外界對其拒絕的原因眾說紛紜,推測是因為須公開數據[283]。朝鮮發佈奧密克戎毒性低的宣傳引發爭議[284],加上光是有徵狀者已達兩百萬之數,卻缺乏檢測工具、只使用傳統藥物抗新冠等做法,令外界質疑其清零口號[285][286]。朝鮮于5月中旬稱疫情已經趨緩,暗示可能放寬封鎖和隔離措施。他們已經確定婉拒了外界援助,並質疑歐美疫苗的效果,將會用國產藥物以及進口抗疫物資來擊敗疫情[287][288]。8月11日,金正恩宣佈朝鮮徹底消滅新冠病毒,取得防疫戰的勝利[289],當天起「最緊急防疫體系」降級為「正常防疫體系」。朝鮮勞動黨副部長金與正表示,疫情期間金正恩一度高燒病重。她將朝鮮疫情歸咎韓國的傳單散播病毒,聲言會報復反制。朝中社表示三個月的疫情有470多萬發燒患者治癒,致命率為0.0016%[290]。2022年9月8日,金正恩在朝鮮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七次會議上發表施政演説,稱衛生部門迫切需要提高防疫水平和能力,促進防疫能力建設,切實實行疫苗接種,提倡戴口罩[291]。
2023年1月25日,總部位於首爾的朝鮮新聞援引一份朝鮮政府通知報道說,由於一種未指明的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增加,朝鮮首都平壤當局已下令封鎖五天。俄羅斯駐北韓大使館也證實了朝鮮在此期間採取了封城措施對抗疫情,並在1月30日解封。[292][293]
2023年8月27日,朝鮮政府允許因疫情被迫滯留海外的朝鮮公民回國,但在入境後需要接受為期一周的隔離。[294]
澳洲、新西蘭、越南和新加坡等地在疫情發生初期採取清零政策,包括實施大範圍封控、全市停工停課、封城等措施[295],試圖完全阻止病毒傳播。隨着變種病毒株Delta及Omicron的出現、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及對病毒有更深入了解,大部分地區在2021年底揚棄清零政策[296],取消境內強制檢測及隔離措施[297],出入境旅客符合接種疫苗的條件便無需接受檢疫隔離[298],有的甚至完全廢除所有防疫限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