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医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又稱: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原名深圳市東湖醫院,該院為深圳市公立醫院,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下李朗布瀾路29號,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是深圳市傳染病定點治療醫院,以肝病科、傳染病科見長,主要承擔深圳和周邊地區傳染病與重大疫情的防控任務並開展綜合醫療服務。

Thumb
住院大樓
快速預覽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基本資訊 ...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Thumb
Thumb
主院區
基本資訊
其他名稱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下李朗布瀾路29號
組織結構
經營性質非營利
醫院類型教學醫院
醫療劃分三級甲等醫院
主管機構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所屬機構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院長盧洪洲
醫療服務
急症室
專科綜合醫院
聯繫方式
網站http://www.szsdsrmyy.com/
關閉

歷史

東湖院區時期

1985年,深圳市東湖醫院落成開業,原址位於羅湖區布心路2019號(現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臨近深圳水庫,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成立之初的深圳市東湖醫院,周圍一片荒涼。據第一任院長梁登回憶說,當時醫務人員僅30多人,只有一棟1000平方米的門診樓,醫務人員需要跑去深圳市人民醫院的食堂用餐,周圍所有的通訊方式就只有醫院唯一的一部電話。由於地處偏僻,最初接受的病人是其它醫院不願意接收的肺結核病人和臨終病人。[1]

1996年,在東湖醫院內成立深圳市肝病研究所。

2000年,原院區進行第一次整修擴建。2002年,新住院大樓動工,2004年5月正式啟用。

2003年2月8日,非典肺炎疫情爆發,深圳市衛生局決定將東湖醫院作為非典肺炎指定治療醫院,所有在深圳市發現的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被陸續送到這裏接受治療,至5月有75%病人出院,而全體醫護人員無一感染。[2]同年,醫院的感染病科被評為「廣東省傳染病特色專科」

2004年1月 深圳市政府批准東湖醫院更名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並擇址龍崗區布瀾路29號設立現有院區,現有院區初期總投資8.0億元,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8萬平方米。

2005年 醫院肝病專業、愛滋病專業、結核病專業同時成為國家臨床藥物試驗基地。

2006年12月20日,作為當年深圳市四大公共衛生重大工程項目之一的第三人民醫院新院區開工建設。[1]

2009年 市三院被指定為H1N1甲型流感定點收治醫院,排查1700餘疑似病例,救治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確診患者500餘人,其中危重/重症患100餘人(包括12名孕婦)全部救治成功,醫院保持零交叉感記錄染、零醫務人員感染的記錄。

李朗院區啟用之後

2010年10月26日,於布瀾路的現有院區投入使用,原布心路院區停用並重新改造,後移交給深圳市職業病防治院使用。

2014年,定為深圳市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定點醫院。疫情期間,醫院共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25例。痊癒出院23例,病死率僅8%,遠低於全國病死率(38.6%),治療成功率達到90%以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2014年3月2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項目獲市發改正式批覆,同意建設規模6.3萬㎡,投資3.68億元人民幣。

2016年1月,成功救治一例感染H5N6禽流感危重患者,為中國第一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救治成功病例。

2016年2月,醫院率先從一例來自西非入境的發熱患者血樣本中分離培養出深圳首例寨卡病毒,迅速獲得全基因序列,之後更合成並篩選出抗體。

2017年6月1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綜合住院樓主體結構正式封頂。

2017年11月13日,醫院順利通過三級甲等專科醫院現場評審,成為深圳第15家三級甲等醫院。

2017年,本院獲得深圳市唯一的國家肝、腎器官移植資質 成為深圳僅有的兩家可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的醫療單位。

2018年10月8日,在深圳市人民政府的牽頭和支持下,本院與南方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成為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2018年12月28日,醫院改擴建工程(一期)完成驗收。

2019年1月2日,醫院入選為廣東第二批高水平醫院建設單位。

2019年5月4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項目(住院樓F棟)正式啟用,新增床位850張。

2019年6月1日,搭載中國第一台、全球第七台頂級血管造影機的複合手術室落地本院。

2019年7月8日,本院成功為1位76歲的高齡患者完成肝移植手術。術中患者因7次心跳驟停,注射了30多劑腎上腺素,電擊除顫7次,最終肝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2019年8月9日,本院結核病科、感染性疾病科成為廣東省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

2019年10月20日,本院上線「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台,公眾可以通過「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官方微信服務號快速完成信息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2019年9月6日,本院通過換肝手術救活一位食用木耳中毒的患者,為全球有記錄首例該類中毒後存活病例。[3]

2019年11月13日,本院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腦損傷質控評價中心驗收,正式成為腦死亡判定質控合格醫院,這是深圳市首家成人腦死亡判定質控合格醫院。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時期

2020年1月11日,醫院收治廣東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同月23日以上收治的兩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也為廣東省最早一批治癒出院的患者。

2020年1月28日,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王偉中來醫院調研疫情工作,並提出遵循「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應急原則,決定在醫院附近快速搭建應急醫院。1月31日,與主院區相隔一座山,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模式,以特製板房群為主要建築的應急院區開工建設。20天後,應急院區完工,院區佔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增加1000張床位(含800張負壓病床、ICU16床)。兩個院區雖然屬同一醫院,但實際上獨立運行,應急院區實行全封閉管理。駐守的醫護人員除了本院的醫護工作者外,病患高峰期時也從深圳市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深圳大型公立醫療機構調撥人手支援運營。[4][5]

2020年2月1日,醫院在中國大陸首次報道從新冠肺炎患者腸道內檢出COVID-19病毒核酸,提出COVID-19病毒糞-口途徑傳播可能。

2020年3月27日,本院張政教授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研究團隊通力合作,成功分離高效抗新冠病毒抗體。[6]

2021年10月,上海著名的病毒學專家,曾擔任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助理的盧洪洲教授南下深圳,擔任本院院長。[7]

2021年11月,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佈的「2020年度中國醫院百強排行榜」中,綜合類別本院排名98位,是深圳市首家上榜醫院,而在結核病專科方面則排在第四名。[8]

2021年12月8日,由本院、清華大學、騰盛博藥合作研發的新冠單克隆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此前稱BRII-196/BRII-198聯合療法)獲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用於治療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風險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歲,體重≥40 kg)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歲,體重≥40 kg)適應症人群為附條件批准。是為首個中國國產的新冠特效藥[9]

2022年3月5日,因主院區門診有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本院暫停普通門診、急診、發熱門診、體檢等門急診服務和普通住院服務,進行全面消殺(但愛心門診和結核門診維持服務)[10]。4月11日晚恢復正常門急診住院服務。[11]

院區

主院區

現有院區位於龍崗區南灣街道下李朗布瀾路29號,於2006年12月20日開工,2010年10月26日遷入投入運營。院區現有12棟大樓,佔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分為門診樓,醫技科研樓,兩棟綜合住院樓,感染住院樓,肝病住院樓,呼吸病樓,內科樓,行政樓,國研中心,以及單獨的多功能報告廳,另有兩棟大樓在修建中。

應急院區

應急院區位於南灣街道三聯東路,與主院區隔着一個李朗聖山公園,院區佔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以半永久板房建築為主,有1000張床位(含800張負壓病床、ICU16床)。兩個院區雖然屬同一醫院,但實際上獨立運行,應急院區實行全封閉管理。駐守的醫護人員除了本院的醫護工作者外,病患高峰期時也從深圳市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深圳大型公立醫療機構調撥人手支援運營。

交通

公交巴士

更多資訊 行經巴士路線一覽, 編號 ...
關閉

地鐵

17號線:下李朗站(規劃中)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