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淡水魚泛指任何主要棲息於湖泊、濕地、河流、溪流等淡水環境的魚類,是淡水生態系統最常見的水生動物。
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41.2% 。例如全球魚類約28000種(已記載為26000多種),淡水魚就有約10700種。雖然已知總數比海水魚少,但淡水水域(包括河流及湖泊)只佔地球總水域2.5%,故淡水魚的生物多樣性明顯比海水魚豐富得多。平均每種海水魚可棲息的水體要比淡水魚高出7500倍。這是由於內陸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魚易於特化,所以在可棲息水體比海水魚少的情況下,仍有眾多種類。此外跟人類易於採集河、湖水魚種也有關係。
台灣的淡水魚只能生活在淡水裏,所以只能留在台灣發展,但鹹水魚卻可以自己跑進來台灣。如果要了解台灣的水資源,也跟魚類有關,評估標準除了看河川水質外,也看魚的棲息地水土保持是否做得好。 淡水魚的族譜可以藉由外型,骨骼,同工異構梅,到最嚴謹的DNA方法來分析,藉由這些方法可以研究出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和族譜地理學(phylogeography)。 淡水魚的分類可以依鹽度和遷移特性來分,並不是依河跟海來區分,不是海一定是鹹水魚,河與海都會出現淡水魚和鹹水魚。淡水魚依鹽度可分,初級淡水魚,次級淡水魚,周緣性淡水魚(大致在海,有時會流入淡水),例如鰻魚,如果依遷移特性可以分純淡水魚,河海洄游魚,這種淡水魚可以由入海,食物也比較多。台灣原生種淡水魚有47種,特有種有37種。 特有種是追魚類身世線索的關鍵,在冰河期,這種魚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像是千年,有時更久才會和祖先有明顯區隔的特徵變成特有種,至於非特有種像是原生種,可能時間不夠久演化還沒,有些還會跟原來的母群有基因交換。 [1]
按水體鹽分的基本劃分:
多數淡水魚有特別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致,可隱蔽自己,或迷惑敵人及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淺水中,魚的體色通常背為青、綠色,腹為淺白色,這些顔色被稱為消滅色,水底望上去,以為是天空,望下去,則覺是海水;而深水中,體色非常陰沈,常為深紅、黑等色。
要生存,就要獵食、禦敵。並不是所有魚類都有此類器官。
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魚居住,溫泉區或南北極,都可找到淡水魚的蹤跡。
魚的護卵方式和產卵數呈反比。越高明的護卵方式,產卵數越少,反之亦然。
魚的卵分為浮性卵和沈性卵。
魚護卵的方式有四種。
保護自己。
魚類洄遊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種:生殖洄游、索餌洄游、越冬洄游。
幾種洄游可同時進行,主要取決於魚類種類。
淡水魚通常居住於內陸水域,然而最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環境污染、濫墾、濫建、築壩、任意引進非本地品種、過度捕獲等問題,已令到淡水魚的自然棲息地及水質遭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令到水生動物物種及數量大幅度銳減,其中約1800種淡水魚處於瀕危狀態,某些物種甚致經已絕種。若一個物種絕種,還會破壞食物鏈,嚴重影響生態平衡。
近親繁殖會影響人類後代,這一定律同樣適用於魚類,魚若近親繁殖,會造成魚類小型化。此情況常見於養魚場。
因此,人們需積極關心保護餘下飽受威脅的淡水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