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派(英語:Far-right politics),又稱極右翼,是指其政治立場位於政治光譜最右端的人士或組織。「極右」也常被許多政治評論家用來描述一些難以歸入傳統右派的政治團體、運動和政黨。[1]促進和持有極端保守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威權主義的立場或言論的運動或政黨也被描述為極右翼。 [2]

日本極右翼團體在錦糸町車站南口廣場進行演說

一些學者使用「極端右派」(Extreme Right)或「偏激右派」(Ultra Right)來討論位於傳統選舉政治範圍以外的右派政治團體,通常有革命右派份子、好戰的種族至上主義者和宗教極端主義者、新法西斯主義者新納粹主義者三K黨員等。在這種用法中,該名詞與不好戰的極右派或右派民粹主義者等其他形式的極右派有所區別。[1][3]

傾向改革的右派運動或保守派政黨中的右翼派系,他們常被稱為「不同政見的右派」(Dissident Right)、「行動主義右派」(Activist Right)或「右翼民粹主義」(Right-wing Populism)。他們的立場介於傳統保守派和極端右派之間。這些人士位於主流選舉政治之外,但他們一般是發起改革運動,而非革命。一些被認為的「極右派」的政黨則是因為與原主流中間偏右保守主義政黨意見不合,認為他們的政策和理念已偏離原來的右派路線,如英國獨立黨

新法西斯主義者新納粹主義者時常被視為「極右派」或「偏激右派」。這些團體通常具有反革命性質。新法西斯和新納粹也意指他們來自二戰之後的時代。

由於這些分類尚未普遍被接受,以及還有其他的用法存在,因此讓「極右派」的用法較為複雜。

用法

19世紀末期,法國政治光譜可分為極左派社會主義激進派)、左派社會主義者與進步主義者)、中間偏左自由派共和黨人)、中間派(溫和派、保守派共和黨人) 、中間偏右君主立憲支持者、奧爾良派保守派共和黨人、波拿巴主義者)、右派保守主義者)和極右派(保守主義激進派、極端民族主義者、保皇派和正統派)。

不同學者在「極右派」的使用上有着衝突的用法。[3] 歷史上,極右翼被用來描述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今天的極右翼政治包括新法西斯主義新納粹主義第三位置另類右翼、種族至上主義,以及其他意識形態或組織,這些意識形態或組織具有極端民族主義沙文主義仇外主義、神權主義、種族主義恐同主義、恐跨性別者,或者其他反動觀點。 [4]

荷蘭已故極右派政治家皮姆·富圖恩,因他的反移民反穆斯林政策而被英國廣播公司稱為極右派。[5]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曾使用「極右派」來描述一些宣揚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威權獨裁政府,像是智利奧古斯托·皮諾切特[6][7]

左派刊物《新左派評論》曾稱雷根的政策是「激進右派」(Radical Right)。[8]「激進右派」也被用來表示「視個人為核心的自由意志主義運動」。[9]

美國國土安全部將右派極端主義定義為目標放在激進、種族或宗教少數份子的仇恨團體,而且仇恨團體可能致力於某項單一議題,如反墮胎反猶太主義反共主義反同性戀和反移民等等。[10]

一些左翼人士及政治人物會以極右派來稱呼一些強硬和保守的右翼政治人物,這些政治人物會涉及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恐同的言論。現時許多人所認為的「極右派」政黨實際上是右派民粹主義政黨,雖然這些右翼政黨抱持着民族主義,加上在社會政策上屬於右翼保守派如反對墮胎,但亦支持保障社會福利及政府干預市場經濟、集體主義民族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歐洲的右派民粹政黨便一直主張強調保護本國工人權益,反對引入外國移民進入勞動市場,近年歐洲移民危機,歐洲的右派民粹政黨便主張反對來自伊斯蘭教國家為主的移民及難民進入歐洲,作為主要政綱。

各地組織

亞洲

歐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原各地組織

亞洲

歐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