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美国歌剧歌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蕾絲·班布麗(英語:Grace Bumbry,1937年1月4日—2023年5月7日),美國歌劇歌手,被認為是同時代人中次女高音的領軍人物之一,但亦有涉足女高音音域。1961年,班布麗受歌劇導演維蘭德·瓦格納的邀請,出演了拜羅伊特音樂節節目《唐懷瑟》,成為第一位出現在這一音樂節上的黑人歌手,並因此得到了國際認可[1]。
班布麗具有寬廣的音域[2],除此之外亦能唱出獨特的哀婉感覺,黃金時期的班布麗唱法非常靈活,而且能夠運用美聲技術。另外,班布麗的登台表演之多亦廣為人知。在班布麗的職業生涯中,她還曾表演過朗誦和藝術歌曲等,亦曾經當過教師。自1980年代末起,班布麗主要在歐洲發展,又在瑞士住了很長時間,最終在維也納度過了最後的時光[1]。
班布麗在1937年1月4日生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2][3][4],是家裏的第三個孩子,其父親和母親的職業分別是鐵路貨運裝卸員和教師[4]。班布麗生在一個宗教氣息和音樂氛圍都非常濃厚的中等收入家庭[5],她自7歲開始練習古典鋼琴,但後來在音樂會上看到瑪麗安·安德森的表演後決定往歌手方向發展[6][7]。12歲時,班布麗加入了當地的一個衛理公會合唱團,並在學校組織演出的亨德爾版《彌賽亞》中進行了一段獨唱表演。據班布麗回憶,她「一有機會」就會通過電台或唱片來聆聽安德森的歌曲[8],而在聽過由弗拉基米爾·戈爾施曼指揮的聖路易斯交響樂團的歌曲之後,班布麗想做一名歌手的願望變得更為強烈[8]。
班布麗的高中母校是密西西比河西部的第一所黑人高中查爾斯·薩姆納高中[9]。據班布麗回憶,她的「音樂造詣」係由高中時期的肯尼斯·比盧普斯和在聖芭芭拉教過她的Armand Tokatyan兩名聲樂老師所挖掘。17歲時,在比盧普斯和合唱團導演薩拉·霍普斯(Sara Hopes)的激勵下,班布麗報名參加了聖路易斯KMOX電台贊助舉辦的青年才藝表演比賽,並最終奪得一等獎,獎勵包括1,000美元的戰爭債券、一次去紐約旅遊的機會以及聖路易斯音樂學院(St. Louis Institute of Music)的獎學金[1]。不過聖路易斯音樂學院排斥非裔美國人現象嚴重,校方提出單獨給班布麗提供一個私人課程,遭到了班布麗父母的拒絕[8]。
不過後來比賽的發起人把班布麗安排到了亞瑟·戈弗雷主持的節目《亞瑟·戈弗雷才藝新人秀》當中,她在節目中演唱了大型歌劇《唐·卡洛》中的詠嘆調《O don fatale》,並觸動了戈弗雷[8]。這次成功使得班布麗得到了進入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就讀的機會[5],後來她又轉到了伊利諾伊州的西北大學[3][10],並見到了在那裏教授研究生課程、令她印象頗為深刻的德國戲劇女高音歌手洛特·萊曼。萊曼邀請班布麗跟隨她前往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拉學習,最初的計劃是只跟完1955年的夏天,但後來班布麗總共在那裏待了三年半時間[8][6]。1956年到1958年間,班布麗連續三年去到了蒙特西托參加西方音樂學院舉辦的暑期活動[11]。在班布麗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萊曼也給了她很多指導[8][12]。而除了萊曼之外,班布麗跟過的著名導師還包括馬林卡·古列維奇[13]和Armand Tokatyan[14][15],以及曾前往巴黎跟隨皮埃爾·貝納克學唱藝術歌曲[3]。
1958年,班布麗與女高音瑪爾蒂娜·阿羅約共同贏得了大都會歌劇院全國委員會選拔賽的冠軍[6][8],同年,班布麗又前往巴黎進行了首次朗誦表演。1960年,班布麗在巴黎歌劇院節目《阿依達》中演唱了一首歌曲,是為其首次在歌劇中演唱歌曲[3][6],同年她加入了巴塞爾劇院[4][16],並在那裏工作了四年[3],參演過的歌劇包括喬治·比才的《卡門》、卡米耶·聖桑的《參孫與大利拉》、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朱塞佩·威爾第的《麥克白》等[8]。
1961年,班布麗被理查德·瓦格納的孫子維蘭德·瓦格納邀請到拜羅伊特音樂節上扮演歌劇《唐懷瑟》中的維納斯,藉此正式打開了國際市場[17],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拜羅伊特音樂節的黑人歌手,並被人們稱為「黑色維納斯」[18][6][8][19],一同參演此節目的歌手還包括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扮演伊利沙伯)、沃爾夫岡·溫德加森(扮演主角唐懷瑟)[20]以及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扮演沃爾夫拉姆),歌劇指揮則是沃爾夫岡·薩瓦利希[8]。班布麗在剛剛確定即將出演這部戲時曾一度引起保守歌劇迷不滿,歌劇製作方一共收到了兩百多封抗議信[8],但瓦格納還是選擇了堅持讓班布麗上場,而班布麗的表演最終也成功得到了認可,贏得了觀眾持續30分鐘的掌聲,節目組的謝幕次數達到42次[8][21]。
班布麗在拜羅伊特音樂節的表演使得她轟動一時。1962年,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在一名歐洲朋友的介紹下把班布麗邀請到了白宮[8][22]。在大約20年後的1981年,班布麗第二次被邀請到了白宮,以參加朗奴·列根總統的第一次就職典禮[23]。
1962年11月,班布麗與一眾英國表演者以及由肯尼斯·阿爾文指揮的一個管弦樂隊合作,在《胭脂虎新傳》中扮演了主角卡門·瓊斯[24]。
1963年,班布麗首次進入皇家歌劇院,與鮑里斯·克里斯托夫、蒂托·戈比等人一起出演了盧奇諾·維斯孔蒂於1958年創作的一部作品。1964年,班布麗首次進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參演了歌劇《鄉村騎士》[6],同年她又和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一起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扮演了麥克白夫婦[8][25]。1965年,班布麗首次進入紐約市的大都會歌劇院進行演出[3][8]。
1966年,班布麗與瓊·維克斯分別演出了兩場《卡門》,其中一場是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由赫伯特·馮·卡拉揚指揮[8],另一場則是在三藩市歌劇院[26][27]。除此之外,班布麗還曾經去過米蘭的斯卡拉大劇院[6]。1967年,班布麗重回三藩市歌劇院,與萊拉·珍瑟、雷納托·基歐尼、莫蓮·弗雷斯特和切斯特·盧金等共同出演了歌劇《喬康達》[28]。
班布麗的其他次女高音作品還包括《希律迪亞絲》、《化妝舞會》、《泰萊馬科》等。1990年,班布麗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的開院儀式節目《特洛伊人》中分飾卡珊德拉和蒂朵[3][8]。
在已經錄製過多首高音詠嘆調的基礎上,班布麗於1970年代開始系統性涉足高音領域,其中第一個官方高音歌劇作品為1970年在皇家歌劇院演出的《莎樂美》[3][6][8]。1971年,班布麗在大都會歌劇院出演了《托斯卡》,其後在1974年,班布麗又到斯卡拉大劇院再次出演了該劇[3]。繼《托斯卡》以後,班布麗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作品還包括《遊唱詩人》、《命運之力》和《波吉和貝絲》等[6][8]。
1974年,班布麗與瑪格達·奧利維羅搭檔出演了《耶奴發》。1975年,班布麗前往巴黎出演了《阿麗亞娜與藍鬍子》。1977年,班布麗在意大利的馬丁納弗蘭卡首次扮演了歌劇《諾爾瑪》的標題角色[29],次年,班布麗又在皇家歌劇院分別出演了該劇中的阿達爾吉薩(蒙特塞拉特·卡芭葉飾演諾爾瑪)和諾爾瑪(約瑟芬·維齊飾演阿達爾吉薩)[4]。1978年,班布麗在倫敦出演了賈科莫·梅耶貝爾的《非洲女郎》[3]。
班布麗的其他高音角色還包括《拿布果》中的阿碧凱莉、蒙娜麗莎[3]、《熙德》中的奇美尼(Chimène)、唐懷瑟中的伊利沙伯和《埃爾納尼》中的埃爾維拉[30][31]。
1990年代,班布麗創立了格蕾絲·班布麗黑人音樂遺產合奏團(Grace Bumbry Black Musical Heritage Ensemble),以保護和傳承黑人文化中的靈歌和福音歌曲,班布麗為該團隊選擇的歌手出身廣泛,包括大學生、建築領域人群、售貨員和博物館職員等[3][32],而她本人則在放手讓團隊自行發展前不時跟隨團隊巡演[32]。在此之後,班布麗又從事了教學、國際賽事或音樂會舞台劇裁判等工作。2001年和2002年,為了紀念恩師洛特·萊曼,班布麗在巴黎的沙特萊劇院、倫敦的威格莫爾音樂廳、紐約的愛麗絲·圖利音樂廳等地作了一系列朗誦表演[33][34][35]。這段時期內,班布麗有時會與鋼琴師塞巴斯蒂安·帕斯切沃搭檔演出[36][37]。
2010年,遠離歌劇舞台多年的班布麗在沙特萊劇院出演了斯科特·喬普林的《特里莫尼莎》[38][39]。2012年,班布麗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出演了倫納德·伯恩斯坦的《天真漢》[8]。2013年1月30日,班布麗出演了她的最後一部作品《黑桃皇后》[40](由小澤征爾指揮)[8]。
1963年,班布麗嫁給了波蘭裔男高音埃德溫·傑克爾(Erwin Jaeckel)。傑克爾曾辭掉工作而轉而幫忙班布麗管理歌唱事業[3][8],不過兩人最終於1972年離婚[41],其後班布麗與傑克·倫塞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後者於2016年去世[8]。
2022年10月20日,班布麗在一趟從維也納飛往紐約的航班上突發中風,此後開始多次進出醫院[1]。2023年5月7日,班布麗因缺血性中風在維也納的一家醫院內病逝[8][40][41]。
班布麗在職業生涯之初唱的是次女高音,但後來又扮演了許多高音角色。1970年代中期及1980年代,班布麗自認是一名高音歌手,但到了1990年代,她又將方向轉回了次中音[30],另外她本人還曾說過她的老師說她是個女高音,而她的教練則認為她屬於次女高音,她一直無法決定哪種說法更為確切[14]。
班布麗是從次女中音轉向女高音較為成功的歌手之一[42],其他較為順利地完成此種轉換的還包括雪莉·薇瑞特和格威妮絲·瓊斯等。不過聽眾和樂評人對於班布麗是否可以歸為真正的女高音存在分歧[3]。
班布麗最早的錄製作品主要為與莫里斯·阿布拉瓦內爾指揮的猶他管弦交響樂團聯手錄製的神劇音樂[8],這些劇作包括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和《猶大·馬加比》等[36][43]。1961年,班布麗在阿德里安·博爾特的指揮下於倫敦與瓊·蘇瑟蘭和肯尼思·麥凱勒等人一起錄製了亨德爾的《彌賽亞》中的音樂[3][36][8]。
在早期的詠嘆調作品裏,班布麗既錄製過次中音作品,也錄製過高音作品[36],其中有很多都是她在唱次中音時錄製,包括至少兩首《卡門》中的音樂[44][45]以及扮演阿依達、維納斯、艾波莉公主、阿碧凱莉、奧菲歐、麥克白夫人等角色[3][3]和在1964年4月在皇家歌劇院出演威爾第的《安魂曲》時的作品[46]。
班布麗在扮演女高音期間沒有發佈過商業性的完整歌劇音樂作品集,現場錄音作品包括《熙德》[3][47]、《耶奴發》[3]和諾爾瑪等[36][48]。除此之外,她亦有為《胭脂虎新傳》[49]、輕歌劇《吉普賽男爵》等錄製過音樂[43]。
班布麗獲得過一個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的獎項、五個來自西方音樂學院的傑出女校友獎、意大利的朱塞佩·威爾第獎(Premio Giuseppe Verdi)和法國政府授予的藝術與文學勳章[30],1972年,班布麗獲得了一項格萊美最佳歌劇錄音獎[30][50]。1992年,班布麗被收錄進聖路易斯星光大道[51]。2005年,瑪麗安·安德森獎基金會向班布麗頒了一項終身藝術成就獎(The Arts for Lif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52]。2009年12月,班布麗憑藉在表演藝術領域的貢獻,與他人共同領取了甘迺迪中心榮譽獎[5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