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日報》是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的地區日報,於1952年10月1日創刊,現為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九份報章之一。該報為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章,屬於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的機關報。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於1952年和1964年兩次為《北京日報》題寫報頭。
自2009年以來,《北京日報》先後榮獲中國新聞獎6個,北京好新問組織策劃獎4個,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36個,二等獎24個,三等獎22個,在中國省市級黨報中遙遙領先。
2014年底,《北京日報》創辦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1]。截至2016年,北京日報已有19個微信公眾號。[2]
2018年,報紙入選2017年全國百強報紙推薦名單[3]。
最早使用《北京日報》一名的報紙是一份1905年8月16日創刊的文言文報刊,以政治新聞為主,報館設於崇文門內船板胡同[4],存世30餘年,與現《北京日報》並無關聯[5]。
1946年初,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在北平出版《解放》報,該報1946年2月22日創刊,編輯部位於宣武門外方壺齋9號,1946年5月29日被國民黨查封[5]。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後,時任新華社總編輯的范長江帶隊接管了位於王府井大街的華北日報社(現今的《人民日報》社原址),時任《人民日報》採訪部副主任李莊帶另一支記者隊伍接管西單以東石碑胡同的中央社北平分社[5]。1月31日晚,北平市委要求范長江等人「不必倉促上馬」《人民日報》(北平版),以免忙中出錯,因此原定2月1日創刊的《人民日報》(北平版)延至2月2日正式出版[5]。
1949年3月15日,因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遷至北平出版,駐原華北日報社(現今的《人民日報》社原址);原《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為《北平解放報》,由王府井大街遷至東四錢糧胡同11號原國民黨《北平日報》社址,也延續了《人民日報》(北平版)的刊號,創刊號即為第42期,由鄧拓擔任社長,總編輯袁勃[5]。新成立的青年團北平市籌委會不具備獨立辦報的條件,便決定在《北平解放報》上以專版形式創辦《北平青年》。3月21日,《北平青年》作為青年團北平市籌委會的機關刊物正式創刊,每逢星期一出版一期,每期一版。這便是《北京青年報》的源起。
1949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西南局,由鄧小平任第一書記。鄧小平向中央組織部提出要求:為西南各省(四川、貴州、雲南)配備新聞幹部,隨同進軍大西南的部隊前往,以便在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解放後及時出版西南局和各省委的機關報,並及時成立新華通訊社分社。只靠部隊現有的新聞幹部,是不可能完成這些任務的。7月底,中共中央決定派出新聞幹部隊伍支援西南,北平市委決定停辦《北平解放報》,整建制隨軍南下,成為了雲南省委機關報《雲南日報》的創刊主力。盧念高、王紀剛、袁克夫、陳泓、王敬、丁紫等留下的同事調到了台基廠頭條的新華社北平分社,分社社長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廖沫沙。1950年初,新華社北京分社改由總社直接領導,盧念高等人就調到了市委政策研究室和市人民政府新聞處。
此後北平市委(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實際上沒有自己的機關報,暫時由《人民日報》以北京新聞專欄和關於北京的評論承擔市委機關報的職能,而當時北京出版發行的唯一一家地方性報紙為《新民報》北平版[5],報社經理是著名的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趁機擴大版面,變成了8個版,發行量一下子漲到了3萬多份。
由於機關報的缺失,北京市委首任書記彭真1950年初開始思考創辦市委機關報的問題,因當時北京已有日報性質的《新民報》,新創辦的市委機關報被定名為《北京晚報》。1950年2月21日,彭真就如何辦好《北京晚報》寫信給鄧拓、廖沫沙、張文松並劉仁:「少奇同志同意北京辦一個晚報,並指示應出通俗報紙,字要印大些,以便文化程度低的勞動人民看。這一批示很對。我想出版報紙應該完全是為了解決工作和群眾的問題。」並說這張報紙「應該避免任何黨八股、報八股」,要是一張「在首都不是多餘的報紙」「要頭腦清楚、能寫通俗文字、有相當水平或可以培植的。」[5]。此後,彭真決定調時任北京市政府新聞處處長週遊任《北京晚報》籌備處負責人[5]。1951年3月,《北京晚報》籌備處在蘇州胡同125號院成立,負責人除了週遊,還有市委政策研究室秘書長羅林,以及從《新民報》調來的老地下黨員張其華。籌備處50餘人的編採隊伍中,大部分成員是從北京各大學、高中抽調的進步學生。為了在實戰中練兵,同時配合「三反」運動,1951年底,市委決定,由晚報籌備處出版《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內部通訊》(簡稱《三反小報》)。《三反小報》一共出了70期,是不公開發行的報紙。
1952年初,《新民報》因經營困難,難以為繼,其經理鄧季惺向彭真提出要求,把《新民報》社收歸國有,並建議彭真「不如直接辦日報」。1952年3月27日,北京市政府收購《新民報》私股,並將其與籌備中的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晚報》合併,《北京晚報》籌備處也改為《北京日報》籌備處。1952年4月《新民報》的設備和工作人員130餘人均併入籌備處。後來的《北京晚報》則於1958年3月15日創辦[5]。
1952年4月14日,《北京日報》籌備處負責人週遊就報紙創刊問題致信當時在外地工作的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彭真,稱此前預定5月1日創刊「為時過促」,編輯部的同志聽說5月1日創刊的消息,曾說「我們是長期準備,倉促應戰」,希望在彭真回京之後正式創刊,並希望彭真轉請黨主席毛澤東為《北京日報》題寫報頭。彭真對此回信「報頭可以請主席題,報紙出版不要等我。至於『應戰』,辦報紙總是要天天應的。要爭取在倉促應戰中又是有準備有把握的。……出版的日期,請你們斟酌」[6]。1952年5月,《北京日報》籌備處從蘇州胡同125號遷入西長安街72號的《新民報》社址[5]。後來,創刊日曾定為6月1日。在5月24日《北京日報》社寫給毛澤東主席請求題寫報頭的信中就提到,「《北京日報》準備於6月1日創刊,」「懇請主席能在百忙當中,抽暇給報紙題寫這四個字。如有可能,希望在5月27日以前就便題好,賜寄北京西長安街72號《北京日報》社。」毛澤東當天即為《北京日報》題寫報頭。6月1日,報紙創刊條件仍不夠成熟。
1952年8月,《天津日報》總編輯范瑾被調到《北京日報》籌備處,主持《北京日報》的籌備工作。范瑾為第一任《北京日報》社社長,副社長兼總編輯週遊。
1952年9月27日到29日的《新民報》一連三天刊登《北京日報》創刊啟事和北京《新民報》終刊啟事,《新民報》北京版於1952年9月29日終止發刊[5]。
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報》正式創刊,當時報紙為對開4版、直排[6],定價為第一套人民幣600元,相當於後來的第二套人民幣6分,創刊號發行了3萬餘份[5]。1952年11月,北京日報社從西長安街72號遷入東長安街2號,但條件仍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6]。1954年11月2日,北京日報編委會決定成立北京日報社建房委員會,同年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指示市委辦公廳,將北京市委在東單麻線胡同的職工宿舍撥給北京日報社,以建設辦公樓和印刷廠,當時新建的辦公樓和廠房由張開濟主持設計,辦公樓共有四層,建築總面積7676.4平方米,工廠樓建築佔地面積680平方米[6]。
1956年1月1日,《北京日報》由豎排改為橫排,採用老五號字體,此版面形態一直使用至1992年擴版[7]。
1964年7月29日,毛澤東致信《北京日報》社長范瑾,稱「北京日報報頭不好,應重換過」,並附上兩張新寫的報頭,其後范瑾在回信中請求毛澤東為《北京晚報》題寫報頭,毛澤東又於9月25日題寫了《北京晚報》的報頭,並為《北京日報》重新題寫了報頭,這兩張報頭1964年10月1日啟用[6]。
20世紀80年代起,《北京日報》社報紙版面增加,廣告業務開始,機構和人員增多,導致原有的報社建築不敷應用,北京市規劃局局長平永泉提出將報社老樓「原地擴建,四層變八層」的計劃[7]。1990年1月1日,北京日報社啟用激光照排系統。1991年6月1日,北京市政府第14次常務會議決定將北京日報辦公樓的建設分為兩步:第一步為在報社現有辦公樓上加建樓層,將原四層升為八層;第二步為爭取早日實現在報社現址北面、建國門內大街南側建設新聞大廈。此後,北京日報社員工分散至廠房樓和東單托兒所辦公,舊樓加層工程1991年9月1日開工。
1992年7月1日,《北京日報》首次擴版,將4版擴為8版,同年7月5日出版其第一份彩色報紙。1993年5月23日,擴建後的北京日報社辦公樓啟用[7]。1994年10月初,《北京日報》社成立新聞大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其後新聞大廈被列入北京市首次赴香港招商項目。1999年5月6日,《北京日報》由8個版擴為12個版[7]。
2000年3月28日,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成立[8][9]。同年10月,為建設新聞大廈,北京日報社將西樓、東樓及地下車庫拆除,17個部門300多職工分別搬到報社印務中心、和平里北京經濟報大樓、大方家胡同及東方廣場等地辦公。新聞大廈於2001年4月7日奠基,2002年7月26日實現結構封頂,2004年5月28日建成啟用[7]。此後《北京日報》也有過數次改版。
2006年,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決定新建新聞採編中心。2007年9月,北京市發改委同意新聞採編中心在報社原址進行翻擴建,該建築由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和德國賽德建築師事務所聯合設計。2007年11月12日,新聞採編中心建設啟動,報社8層南樓被拆除。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新聞採編中心於2009年12月19日奠基,2011年6月19日封頂,2012年10月建成啟用[7]。
2011年1月1日,《北京日報》再次擴版,工作日擴到20至24版。
2012年5月14日下午,《北京日報》在微博官方賬號轉發文章「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喝咖啡、坐經濟艙是包裝成『平民』的作秀行為」時,提出「請駱家輝公佈財產」的要求,此微博瞬時引起中國網民圍觀和熱議,將駱家輝同中國時下最敏感的辯論相聯繫,即公佈黨政官員私人財產的問題[10]。其實,在美國Opensecrets.org網站,一直可以清晰地查閱駱家輝2008年至2010年的財產狀況,還可查到奧巴馬總統、所有內閣成員及國會議員的財產。美國駐華大使館證明:駱家輝在美國聯邦政府行政部門的官員當中是第六富人;他的工資在當美國商務部長的時候,年薪為191300美元;現在作為美國駐華大使,年薪為179700美元[11]。不少網民將此貼轉給《北京日報》官博,要求該報社長梅寧華公佈個人財產;但《北京日報》並未做出回應,其官博頭一天要求駱家輝公佈財產的帖子已經刪除[12][13]。
2023年7月底,受颱風杜蘇芮外圍環流影響,京津冀地區極端強降雨不斷。8月1日,《北京日報》報導,40多名協助救災的武警在結束救災後,終於能回到位於火車站內的臨時救災基地睡覺,並放上數張武警們腳踩雨鞋正在睡覺的照片。武警帶隊負責人王峰向《北京日報》表示,他的戰友們終於可以休息了,但即便是睡着了,武警們也處於待命狀態,隨時準備出發救災。《北京日報》指出,這群武警在7月31日晚間甫抵達火車站後隨即展開救災,在經歷了數小時的救援,協助將受困民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後才能休息。王峰表示,救災完成後的武警並沒有停留在當地,而是連夜趕回火車站待命。然而網友指出,照片中的武警穿着乾淨,靴子「嶄新到能反光」,並不像剛協助完救災[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