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大亮(586年—645年1月4日),雍州京兆郡涇陽縣(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出自隴西李氏武陽房,唐朝開國功臣。被後世道教尊為神明,稱為李府千歲、李府王爺。
李大亮是北魏度支尚書李琰之的曾孫, 祖先本居於隴西郡狄道縣,世代為著名族姓,祖父李綱是西魏南岐州刺史。父親李充節是隋朝朔州總管、武陽公。李大亮有文武才幹,隋朝末年為隋將龐玉部下行軍兵曹。李密率領瓦崗軍攻打東都洛陽,龐玉與瓦崗軍作戰,兵敗被俘。瓦崗軍將領張弼釋放李大亮,與其結交。時任唐王的李淵兵進長安,李大亮投歸輔助高祖,授士門令。勸降胡人有功,唐高祖拜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司馬,旋擢遷安州(今湖北安陸)刺史[1]。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禪讓帝位予秦王李世民。世民即唐太宗,改元貞觀。在貞觀年間,李大亮出任過交州都督[2]、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靈州大總管、工部尚書,晉封武陽縣公。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大亮領兵征伐從吐谷渾進犯而來的番兵番將,貞觀十五年(641年)任靈州總管,與李靖協作擊敗薛延陀十萬來犯之敵,受封為行軍總管。
貞觀十七年(643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又兼工部尚書,身兼三職,宿衛兩宮。李大亮每當宿值宮中,必盡忠職守、通宵假寐,太宗稱讚「有大亮宿值宮中,可通夜安臥」。梁國公房玄齡也十分器重李大亮,「每稱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可以當大位」。
李大亮投唐以來,從金州總管晉升到行軍總管,對唐朝初年穩定政局貢獻極多。在朝中日益位高權重、聲望顯赫,但「居處卑陋,衣服儉率」,生活作風十分儉樸。尤其李大亮時刻牢記昔日張弼的救命之恩而備受稱頌。史載張弼投唐後,官至將作監丞,但生活低調、絕口不提當年,直到某一天,李大亮與張弼在路上重逢、更擁抱張弼而泣,只恨重逢太晚,並打算將大量家產送給張弼以報恩情,但張弼堅持推辭不受。日後大亮將張弼引薦御前,太宗擢升張弼為中郎將、後再升任代州都督。大亮不忘恩情,與張弼不自誇當年,兩人的經歷為當世所稱頌。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時,命李大亮協助房玄齡留駐長安。然而在太宗出征、途中御駕抵達洛陽休整時,便接收到李大亮病重不起的消息,太宗十分不捨,隨即親調湯藥,命專人快馬加鞭送到長安李府。而李大亮在臨終前上書太宗「請求停止征伐高句麗」,不久便去世,享壽五十九歲。
李大亮為大唐戎馬一生、功在社稷,終其一生清廉,家無餘資,大亮去世時,李府家中只有米五石、布三十匹,甚是清貧。李大亮發喪時,有其在過去所濟養的親戚遺孤十五人為大亮守孝、服之如父。太宗收到李大亮訃聞後慟哭不已、甚為李大亮罷朝三日。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諡懿、陪葬昭陵。舊唐書的撰書史臣讚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名下無虛士矣!」。
台灣台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大王李府千歲,據廟方沿革即為成神的李大亮。李公文武雙全,相傳與其結拜兄弟: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之中,李公為大哥,五人輔助唐高祖李淵、為大唐效力且立下赫赫戰功。
李公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仙逝後,玉皇大帝敕封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李王(大亮)的聖誕千秋。[來源請求]
後來在明末時期,一艘奉祀李王在內的五府千歲及其中軍府神像的王船,「遊地河」的漂流到了臺南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被當地漁民奉請回鄉、建立草寮奉祀,後因神蹟顯赫、廣布流傳,當地信徒感念神恩、倡議建廟,於是在永曆十六年(1662年)修建「南鯤鯓廟」落成,即為南鯤鯓代天府的開基、與李王等五府千歲信仰在台灣的起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