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古希腊哲学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多葛主義(英語:Stoicism)是季蒂昂的芝諾於西元前3世紀早期在雅典創立的希臘化哲學流派。該流派關注個人幸福與德性倫理,藉助自身的世界觀與邏輯體系,它主張德行的實踐是達成幸福——享受一種道德的生活——的必要且充分條件。斯多葛主義認為,通往幸福的路途需實踐樞德,並遵循自然。
斯多葛主義最著名的教誨是「美德是唯一的善」,而那些外部事物,諸如健康、財富、愉悅等,本身不存在善與惡的區分(道德中性),而是「為美德行動提供材料」。斯多葛主義與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一起,為德性倫理學建立了基礎。[1] 斯多葛主義認為,部分惡的情緒來源於個人的錯誤判斷,它主張人們應當保有一種「遵循自然」作出「決斷」的意願。因此,斯多葛主義評判個人哲學的標準不是依據他的言論,而是取決於他的行動。[2] 為達成一種好的生活,人應當首先理解自然狀態,因為一切事物都根植於自然。
許多斯多葛主義哲學家,例如塞內卡和愛比克泰德,他們強調「德性足以達成幸福」,擁有高尚德性的聖人能抵禦不幸的情緒,這種說法類似於「斯多葛式冷靜(stoic calm)」。[3]
芝諾在雅典時常「在門廊」(希臘語發音為斯多噶)講學,傳人有克雷安德與克呂西普;在羅馬帝國,代表思想家有塞內卡、愛比克泰德,以及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自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斯多葛主義開始衰落。自那時起,該哲學流派有過多次復興,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斯多葛主義以及現今的當代斯多葛主義。[4]
斯多葛主義最初被稱為芝諾主義,以其創立者芝諾命名。但這個名稱很快就被拋棄了,因為斯多葛主義者們並不認為該流派創立者是全然智者,並且也為避免它發展成個人崇拜。[5]
斯多葛主義的名稱來自斯多噶柱廊(古希臘語:ἡ ποικίλη στοά),列柱位於雅典北部阿哥拉一處神話與歷史遺蹟,芝諾常在此講學。[6][7] 因此,斯多葛哲學有時也被簡稱為「斯多噶」,或是「門廊哲學」。[8]
在現代英語中,stoic 一詞常用於形容某人無視痛苦、愉悅、悲傷、快樂等情緒。[9] 這種「壓抑情感或保持耐心」的用法最初於1579年作為名詞使用,於1596年開始作為形容詞。[10] 與另一哲學術語「伊比鳩魯主義」不同,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指出,「英文形容詞 stoical 與它的原始哲學意義沒有顯著差別」。[11]
前3世紀早期,腓尼基人芝諾創立斯多葛派,學派名稱來自芝諾經常講演的地點斯多噶柱廊。[12] 與同時期的其它學派(例如伊比鳩魯學派)不同,芝諾選擇在公共場合宣講他的哲學理論,他將這一場所選在雅典北部的一處柱廊,在此處可以俯瞰阿哥拉的市集。
芝諾的學說發展自蘇格拉底弟子安提西尼創立的犬儒學派。芝諾的追隨者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克律西波斯,他將芝諾的學說修改並整理成為了斯多葛主義。後世羅馬帝國的斯多葛主義者主張個人自製,引領一種與宇宙和諧一致的生活。
學者一般把斯多葛主義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前兩個階段的完整著作都已遺失,目前尚存的僅有斯多葛主義晚期作品。[13]
在希臘化時代及羅馬帝國,斯多葛主義成為了最流行的哲學流派。[14] 羅馬帝國時期,1世紀時的大臣塞內卡、出身奴隸的愛比克泰德,以及2世紀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都是斯多噶派的代表學者,最後者著有《沉思錄》[15]。亞歷山大城的希臘文法學家迪斯科洛斯也深受斯多噶派影響。[16]:446 據吉爾伯特·默里所說,當時「幾乎所有亞歷山大大帝後的繼業者……都自稱是斯多葛主義者。」[17]
哲學不能為人的外物作出任何保證,否則它就承認了獨立於主觀物質外的某種東西。木匠的材料是木頭,雕刻家的材料是黃銅,而人的生活藝術的材料則是各自的人生。
——愛比克泰德,《愛比克泰德論說集》
斯多葛主義為宇宙提供了單一圖景,它由邏輯觀念、一元論物理以及自然主義倫理學構成。斯多葛主義者強調,人類知識的發展應當以道德為先,不過後世哲學最看重的是該學派的邏輯理論。
斯多葛主義主張自控以及面對困頓情緒時的堅毅。它認為人們應當致力成為一個無偏向的思考者,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宇宙的因由(邏各斯)。斯多葛主義的首要關注是個人倫理道德的提升:「與宇宙相和諧與服從自然(神)的意志是一回事」。[18] 該哲學也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主張人們應當「拋棄憤怒、怨恨和妒忌,」[19] 並認為即使奴隸「也和別人是同樣的人,因為所有人類都是自然的產物。」[20]
斯多葛哲學擁護決定論觀點。克里安西斯曾說不理解斯多葛哲學的惡人「就像是被拴在車後面的一條狗,不得不隨着車子一起走。」[18] 相反,信奉斯多葛主義的人會嘗試修正自己的意志,使之與世界進程相一致,並仍保留有如愛比克泰德所說的「有病然而幸福,處於危險然而幸福,臨於死亡然而幸福,顛沛流離然而幸福,含詬忍辱然而幸福」[19],因此他也便具備了「全然的幸福」,宇宙本身就與個人意志結合為了單一的決定論整體。這種觀點被描述為「古典泛神論」,並在後來由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接受與發展。
斯多葛派秉持泛神主義物質一元論,反對任何形式的二元論,特別是柏拉圖的二元論、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二元對立、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甚至理性與非理性的二元對立。斯多葛派認為,宇宙是單一的神聖實體,由神、人和自然共同組成。宇宙是統一體,自然、人和神是一體的。斯多葛派的倫理學和靈魂論建立在物理學上[21][22]:1、43,「神」是宇宙靈魂和智慧,此惟一的精神,分散於物質個體之中,而神性的精粹和最高的智慧,則存在於「以太」中。[16]:141-142 神的理性滲透整個宇宙,管理和掌握整個宇宙;人是由靈魂與身體共同組成,人的理性來自神的理性。因着理性,人意識到人的目的當是追求德行。人初生時,如同動物依照本能生活,及至成年,理性方發展出來。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理性,同屬於人類大家族,人要對他人有責任,愛人應如愛己。[22]:44、1
斯多葛派認為世界有限而時間無限,世界不斷起滅,其中發生的事件,每一次都會重演重現。個體小「我」只有踏進和通過永恆的時間,才能成為內在於世界整體的一部份。斯多葛派有一格言:「依照自然而生活」,「自然」即宇宙運行的律則,受理性支配。人是自然的一部份,靈魂在自然中最偉大最高貴,理性也是人的主要特徵,成為人和禽獸的主要差別,「依照自然而生活」就是依照理性而行,使自然與人通為一。個體小「我」必須擴大自己,融合於整個大自然。小「我」的靈魂只有飛到高空,進入大自然的核心,才能成就最高度的充實和圓滿。靈魂喜愛在星辰之間翱翔,在那裏靈魂會得到豐富的營養,繼續成長,解除所有的束縛,回歸本源。[23]:216-217。
芝諾的老師卡里亞雅蘇斯的狄奧多羅斯曾提出命題邏輯的概念,這種邏輯與亞里士多德的傳統邏輯有顯著差別。後來,克律西波斯發展出了斯多葛邏輯體系,其中包含的推理系統被稱為斯多葛直言三段論,它是亞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論的替代。20世紀,基於命題的邏輯學有了重要突破,人們重新產生了對斯多葛邏輯的興趣。蘇珊·博茲恩曾表示,克律西波斯的邏輯理論與弗雷格的邏輯理論十分相似。[24] 博茲恩還寫道:
克律西波斯關於邏輯學的著作多達300餘本,幾乎涵蓋了現今邏輯研究的各個方面,包括言語行為理論、文句分析、單複數表達、謂詞邏輯、指標性、存在量化、邏輯運算符、邏輯非、邏輯或、蘊涵、條件證法、有效性形式、演繹推理、命題邏輯、模態邏輯、時間邏輯、認識邏輯、指代邏輯、命令邏輯、歧義、和邏輯悖論。[24]
斯多葛主義認為存有(ὄντα)皆為物質,儘管並不是一切事物(τινά)都是存有。[26] 除物質的存有外,它指出還存在有四類無形(asomata)事物:時間、位置、無、可說的言語。[27] 物質被認為只是「存在着」,因此整個宇宙並不會出現狀態的變化。[28] 斯多葛主義者認同阿那克薩哥拉的說法(亞里士多德也是如此),假如一個物體是熱的,那麼只能是宇宙中的某種熱質進入了該物體。與亞里士多德不同的是,斯多葛主義者將這種說法延伸到了所有的事物變化過程,他們會說,假如某個物體是紅色的,那是因為宇宙中的某種紅色物質進入了該物體。
斯多葛主義主張有四種範疇:
斯多葛主義描繪了人們能夠控制的自身行動、思想和反應的範疇。愛比克泰德在其《手冊》開篇寫道:「我們能夠控制的是自己的觀念、傾向、欲望、好惡,總而言之,是我們的一切行為。而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物是身體、財產、名望、命令,總而言之,是我們行為之外的東西。」這段話暗示了人的掌控範圍是一個有限的空間。
斯多葛主義認為理智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真理可藉此與謬誤區分——儘管在實踐中,人們往往只能接近而無法完全達成真理。感官時刻接收外部世界的刺激,這些刺激從物體轉到心靈,轉移途中在心靈留下的印象即是想像(也稱「感覺象」)。[29]
心靈有能力判斷(συγκατάθεσις, synkatathesis)——接受或拒絕——這種印象,這賦予了人們區分真實現實與虛假幻覺的能力。有些印象可迅速被心靈接受,而另一些則會遇上或多或少的猶豫,視猶豫程度不同,這些印象被稱為意見(doxa)或信念。斯多葛主義認為,只有通過理智,人們才能獲得世界的清晰理解,並因此信服(Katalepsis)。斯多葛式聖人可獲得確定且真實的知識(Episteme),獲得方法由專業同行的判斷以及全體人類的驗證來實現。
斯多葛學派認為,宇宙是一種理性實體(邏各斯)[30],或稱為神或自然。 宇宙中的事物可分為兩類,分為消極與主動。[31] 其中,消極實體即是物質,它們「隨意散佈,等待被賦予任意用途,無支配者時則處於閒置狀態。」[32] 主動實體,也稱為命運或宇宙因由(邏各斯)[30],它是存在於以太中的智慧,或是一團原始的火,是消極實體的操縱者。
宇宙自身即是神,它的靈魂向外顯示為世界的規則,它在心靈和理智中運作。它蘊含自然事物的本質,囊括一切存在。它包含所有可能的未來,包含一切事件的必然,包含火和以太,包含自然狀態下的流變之物,諸如水、土地和空氣,還有日月星辰,和所有其它普遍相通之物。
——西塞羅,《論神性》i. 39
萬物都服從命運法則,因為宇宙依據自身本性,以及掌控的消極物質的本性行動。人類和動物的靈魂出自這團原始的火,因此同樣也是命運的僕人:
永遠把宇宙看做一個活的東西,具有一個實體和一個靈魂;注意一切事物如何與知覺相關聯,與一個活着的東西的知覺相關聯;一切事物如何以一種運動的方式活動着;一切事物如何是一切存在的事物的合作的原因;也要注意那繼續不斷地紡線和網的各部分的相互關聯。[25]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卷四 40
個體靈魂會在自然中分解,它們可以「改變和分解,通過融入宇宙的一種再生的智慧而獲得一種如火焰一樣的性質」。[33][25] 既然人與宇宙的基礎皆為正確的理智,那麼也就意味着人生的目標應當是遵循理智,也即依據自然行事。
斯多葛主義信奉宿命論和自然主義泛神論,它認為神從來不是超越的,而是內在於萬物,並且等同於自然。亞伯拉罕諸教將神人格化為創造世界的實體,而斯多葛派則是將神等同為宇宙總體。斯多葛派的宇宙觀與印度教思想類似,認為時間沒有開端,而是不斷往復輪迴。同樣,空間及宇宙也無始終,也處在不斷輪迴之中。當前宇宙處於當前的輪迴階段,而在此之前已發生無數次輪迴,每次輪迴都以毀滅(Ekpyrosis)和新生(Palingenesis)為終結,而後又接續着無數新的輪迴。[34] 斯多葛派認為所有的存在都在循環,宇宙永恆的毀滅與新生(參見永恆輪迴)。
據斯多葛派所言,邏各斯是萬物運行背後的理智[30],或稱世界之靈。邏各斯被認為是物質,並常被等同於神或自然。它還敘述了理智操縱消極實體所遵循的創生理智(logos spermatikos),或宇宙生成法則。人類也和宇宙其它事物一樣,分有神聖的邏各斯,邏各斯是原始之火,控制並維持宇宙存在。[35]
古代斯多葛主義常受誤解,因為它使用的術語的意義在現代語境下已經有很大變化。如今,「斯多葛」一詞常用於表示「無情緒」狀態,或無視痛苦,因為斯多葛倫理學告誡人們擺脫「激情」控制,遵循「理智」指導。但是斯多葛主義並非要求人們完全拋棄情緒,相反,它認為人們應當有意的轉變情緒,將其引向禁欲主義(askēsis),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才可更理智的作出決斷,並保持內在清醒。[38] 自律的方法是邏輯、反省和專注,自我克制被分為自控、節制和謙遜。
斯多葛倫理學引用了犬儒學派的說法,認為善是靈魂自身的狀態,體現於智慧和自控。它強調:「依據理智行事」。因此,個體必須擺脫激情的控制,將「Pathos」——激情是「煩惱」與「苦難」的源頭[39]——牢記在心。也就是說,人們應當「消極的」對外部事件作出反應,而這與現代語境下使用的斯多葛一詞有所差別。斯多葛主義中,與 pathos 相關的術語還包括 propathos(本能反應) 和 eupathos(斯多葛式聖徒的標誌)。eupatheia 的意思是從正確判斷中產生的感覺,正如激情狀態下從錯誤判斷中產生的感覺。斯多葛派認為,人們可透過 Apatheia(古希臘語:ἀπάθεια,直譯:無激情)而免於苦難,達成內心的平靜。[40] 心靈的內在平和應當被理解為:作為客觀之物,或擁有「明晰的判斷」,保持鎮靜,不受外物悲喜所動。
對斯多葛主義而言,理智意味着使用邏輯,理解自然進程,也即內在於萬物的邏各斯或普遍理智。依據理智與德性,即服從宇宙的神聖秩序,認識所有人類的共同理性與本質價值。
斯多葛派主張的四種樞德(阿睿提)源自柏拉圖(《理想國》第四卷):
接續蘇格拉底的理論,斯多葛派認為不幸和惡都來自人類對自然理智的無知。假如某人不善,那是因為他不理解自己的普遍理智。因此,對於不幸和惡的解決辦法就是實踐斯多葛哲學:探究自身決斷和行為與普遍的自然理智之間的差異。
斯多葛派認為,當智者處於無法實踐德性的境地時,自殺是可接受的。[41] 普魯塔克指出,接受暴政也即意味着違背小加圖提出的作為斯多葛主義者的自我一致性,並無可避免的損害作出道德決斷的自由。[42] 當某人陷入極端痛苦或身患絕症,自殺是可接受的[41],但在其它情況下,自殺被視為個人拒絕承擔社會責任。[43]
關於斯多葛主義有許多正面的評論,無論是來自古代還是現代。斯多葛主義是一種哲學,教導我們如何通過專注於我們所能控制的事物並接受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事物來生活得更美好、更快樂。[44] 斯多葛主義的一些益處有:
斯多葛主義不是一種僵化或教條的體系,而是一種可以根據不同情境和背景進行靈活調整和實踐的指導方針。它也與其它旨在提高我們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實踐相容,例如正念、認知行為療法和正面心理學。斯多葛主義不是少數幾個人的哲學,而是為每一個想要過上更美好生活的人準備的。
斯多葛主義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建議,但也有缺陷。 [45] 伯特蘭·羅素 以馬可·奧里略為斯多葛哲學的傑出代表,指出斯多葛倫理學中包含「酸葡萄心理」的成分。 「我們或許不能變得快樂,但我們可以變得善良;因此,讓我們假裝,只要我們保持善良,快樂就不再是問題。」 他發現了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中存在矛盾和不一致,將其視為「疲憊時代」的證據,認為「即使真正的商品也失去了味道」。 [4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