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panic disorder,中國大陸譯驚恐障礙[1],台灣譯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症,特徵為沒有預兆地一再恐慌發作[2]。恐慌發作是突然的短期強烈恐懼,可能包含心悸、流汗、手顫抖、呼吸困難、麻痺感、或是有非常嚴重的事即將發生的感覺[2][3]。徵狀的強度在會在幾分鐘內達到最高峰[3]。可能會對恐慌復發有着揮之不去的憂慮,並試圖避開過去曾恐慌發作的地方[2]

恐慌症的成因至今未明[4],並且常發生於同一家族的成員之中[4]。其風險因子包含抽煙精神壓力英語Psychological stress以及曾遭受兒童虐待的歷史[3]。其診斷牽涉到排除其他可能造成焦慮的原因,包含心理疾患、其他病情如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藥物使用等[3][4]。這個徵狀的篩檢可以藉由病患健康問卷英語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來達成[5]

恐慌症通常藉由心理治療藥品治療[4]。最常使用的心理治療為認知行為療法(CBT),對過半的患者都皆有效果[4][6]。常使用的藥物為抗抑鬱藥,有時也會使用苯二氮平β受體阻斷劑[2][4]。停止治療後追蹤有高達30%的再發率[6]

約莫2.5%的人口一生中曾經受到恐慌症所影響[6]。雖然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皆有可能發病,但大多起始於青春期或青年前期[4],較少發生於孩童或是老人[3]。女性受到影響的風險較男性高[4]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