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Derry,愛爾蘭語:Doire / Doire Cholm Chille),又稱倫敦德里(Londonderry),是北愛爾蘭西北部城市、倫敦德里郡郡治,距離愛爾蘭共和國邊境很近。人口超過8萬,是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市[2][3],愛爾蘭島的第4大城。其中77.8%為天主教背景,20.8%為新教背景。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3月23日) |
該市的綽號稱為「處女城」(Maiden City),因為在1690年圍城(siege of Derry)期間其城牆從未被炮彈穿破。它也是歐洲少數城牆未被攻破過的城市之一。被城牆包圍的老城位於福伊爾河的西岸,今天的城市跨越河流兩岸,西岸稱為Cityside,東岸稱為Waterside,由2座橋樑連接。該市擁有一個機場和海港。1972年1月30日(星期日),市內的Bogside的爭取民權遊行中,有13名市民被英國傘兵射殺,是為流血星期日。
該市的名稱也有爭議,當地人、愛爾蘭共和國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支持使用「德里」之名[4][5],聯合派則支持使用「倫敦德里」之名[6]。
歷史
德里是愛爾蘭現存最古老的人口聚居地之一[7],其有記載的歷史開始於6世紀。當時聖高隆在這裏建立了一座修道院(Doire Calgach),土地是當地統治者賜予他的[8]。一些早期文獻把德里的建立時間明確為546年,但這很可能並不正確[7]。
都鐸征服愛爾蘭後,它成為了一個戰略要地。1608年奧多蒂之亂(O'Doherty's Rebellion)時遭凱爾·奧多蒂(Cahir O'Doherty)攻佔、焚毀,統治者喬治·保萊特(George Paulet)被殺。[9]
德里市正式建造於1613年,是愛爾蘭第一個有計劃地建造起來的城市,城墻在1619年完工,花費10,757鎊[10],有四個城門。聖高隆座堂興建於1633年,是德里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11]
經濟
德里的織造業曾是其支柱產業,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831年[12],之後迅速成為英國的衣服織造中心,馬克思在《資本論》裏面專門提到過這裏的織造業發達程度。1920年代其織造業發展達到頂峰,共有約18,000名工人。之後漸漸衰退,21世紀初開始發展電子產業[13]。
交通
該市有兩座橋樑,即橫跨福伊爾河的福伊爾橋和克雷加文橋。空運服務由德里市機場提供。鐵路服務則由北愛爾蘭鐵路提供,市內還有有軌電車。 倫敦德里港是一個很繁忙的港口。
教育
該地的麥基學院(Magee College)在1969年併入阿爾斯特大學,即今阿爾斯特大學麥基校區。當地的西北地區學院(North West Regional College)則是一所繼續教育學院。
福伊爾和倫敦德里學院(Foyle and Londonderry College)創立於1616年,是北愛爾蘭最古老的中學之一。此外,當地還有聖高隆學院(St Columb's College)等多所中學。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