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帶方郡是204~313年的百餘年間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中西部設置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地方據點。統轄由樂浪郡南部分割出的數縣(晉代為七縣-《晉書・地理誌》)與濊族、南方的韓族諸國、東南海上的倭國等區域。東漢、魏、西晉時代對此郡的經營增強了對韓、倭等東夷的後進區域的影響,魏朝成為直轄領後起了中原文化的窗口的重要作用。郡首長為太守,下屬官吏及軍隊所在地為郡治。帶方郡治處於樂浪郡治(今平壤)以南,但具體位置存在不同說法。
東漢末年,中平六年(189年)遼東太守公孫度擴張勢力,侵吞漢朝郡縣統治無法達到的朝鮮半島地域,將樂浪郡治(今平壤附近)置於自己管理之下。其子公孫康於建安九年(204年)將樂浪郡(部分原屬真番故地(公元前82年真番郡被併入玄菟郡,玄菟郡郡治從沃沮西遷至高句麗縣,沃沮(原屬玄菟郡)和臨屯郡併入到樂浪郡,後來玄菟郡郡治又遷至高句麗縣的西北,設立樂浪南部都尉/樂浪東部都尉(皆不知何時所置),真番故地又從玄菟郡劃歸樂浪郡南部都尉管轄))十八城的南半,屯有縣(可能為今黃海北道黃州)以南荒地劃分為帶方郡,征討當地原有的韓、濊族等勢力(「是後倭韓遂屬帶方」-《三國志・魏書》),建立了朝鮮半島南半的統治體制。郡治為管轄周圍數十縣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大型城塞都市。公孫康不久服屬於曹操,被任命為左將軍、襄平侯,帶方郡亦被追認為東漢的郡。
公孫康死後,因其子公孫淵尚幼,康之弟公孫恭繼其位,被魏文帝曹丕封為車騎將軍、襄平侯。公孫淵長成之後,於太和二年(228年)奪叔父恭之位,又得到魏的承認,被任命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然而公孫淵不滿足於魏所授大司馬、樂浪公的地位,於景初元年(237年)宣佈獨立,於遼東襄平城自稱燕王。帶方郡與樂浪郡此時皆屬燕。
次年(238年)魏太尉司馬懿率四萬軍隊圍襄平城,最終滅公孫淵及其子修。此前,帶方郡形式上經歷了「後漢-魏-燕」的所屬的變遷,而事實上一直處於公孫氏之治下。對於服屬於帶方郡的韓、倭諸國而言,受公孫氏的根據地遼東的影響最大,而與東漢與魏時期昌盛的中原文化的交流,反而由於帶方郡的統轄受到了一定阻礙。
與襄平城攻城戰同時,魏明帝分別任命劉昕與鮮于嗣為帶方太守、樂浪太守,派遣二人率軍秘密由山東半島渡黃海前往朝鮮半島,控制了帶方郡與樂浪郡。帶方郡由此成為魏的直轄地。太守劉昕賜與周邊的韓、濊族的首長邑君或邑長的印綬,與之建立了冊封關係。邪馬台國卑彌呼亦於景初三年(239年)6月向帶方郡派遣朝貢使難升米。當時太守劉夏派官吏陪同難升米一行前往洛陽。
正始元年(240年)太守弓遵遣屬下奉魏明帝詔書與印綬訪倭國。正始六年(245),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因為領東(今咸鏡南道、江原道一帶)的穢歸屬句麗,起兵討伐。不耐侯等投降。
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史毌丘儉討伐高句麗及濊貊,韓國的那奚等數十國紛紛率其部族投降,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統轄韓國(箕子朝鮮(前1122年/武王十三年(箕子受封,前來朝覲,陳以洪範)-前195年,後被衛氏朝鮮(前195年-前107年,國土除原先箕子朝鮮外,還有真番/臨屯/沃沮/夫余/高句麗/遼東郡(治所襄平)東部都尉(涉何所轄,治所武次(丹東)))取代(前107年成巳被殺,王險城攻破,朝鮮滅亡))的准王(朝鮮與燕國同時稱王,後與真番同時歸屬燕國(自造陽至襄平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長城一直修到真番,除蓋國外,穢貊與倭都歸屬燕國)在三韓之地建立韓國自稱韓王,後三韓人重建辰國(秦朝時建立)自稱辰王,故此時三韓亦稱韓國,東漢時歸樂浪管轄,東漢末/三國時歸帶方管轄),想把歸屬弓遵的帶方郡管轄的辰韓十二個國家中的其中八個國家劃給樂浪太守劉茂管轄,官員翻譯有錯,臣智故意激怒韓國人,於是攻擊帶方郡的崎離營地,當時帶方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出兵還擊,弓遵戰死,帶方/樂浪兩郡於是滅了韓國。
正始八年(247年)拜不耐侯為不耐王。同年太守王頎接到倭國使者關於邪馬台國與狗奴國交戰的報告。魏最終決定不參與戰爭,僅遣塞曹掾史張政攜魏少帝的詔書與黃幢前往。
當時頻繁的長官調動(八年間四任太守)據推測為為防止帶方郡軍閥化與新的公孫氏的出現。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韓國復國,有些韓國人還祭祀箕准。西晉時代,帶方郡轄下有帶方、列口、南新、長岑、提奚、含資、海冥七縣(《晉書・地理誌》)。
永康元年(300年)發生八王之亂。建興元年(313年)初,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麗美川王/好壤王高利(乙弗利/乙弗/憂弗)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資治通鑑》卷八八,建興元年條)。313年被傳統觀點認為是高句麗據有樂浪郡的開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高句麗「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已,並無佔領樂浪郡的記載;《三國史記·百濟本紀》也無百濟占帶方郡的記載。
而342年冬慕容皝毀丸都之後,故國原王派弟到前燕都城龍城稱臣納貢,樂浪在此時在前燕的協助下被收回。根據《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記載:「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七百,……帶方郡,公孫度置,統縣七,戶四千九百」)。張統帶走的一千餘戶只是樂浪、帶方的一小部分,313年後,至少六千多漢戶居民繼續留在樂浪、帶方。根據現在樂浪故地發現的4世紀和5世紀初的帶有東晉年號和官銜的漢人墓銘和磚銘證明313年後到5世紀初,樂浪、帶方的漢人城鎮和地方政權組織繼續奉東晉正朔,東晉還任命當地勢力佟壽為昌黎、玄菟、帶方太守。不過東晉年號的出現並不能說明百濟沒有佔領帶方郡,因為百濟向來是奉南朝為正朔的,用南方年號。
371年,當時的百濟世子近仇首王率3萬軍隊拿下樂浪並處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百濟短期獲得樂浪、帶方,公元384年,枕流王被晉孝武帝冊封為帶方郡王。後高句麗好太王多次大敗百濟,百濟勢力被逐出了樂浪、帶方,當地也再無在此後仍然使用東晉年號的文物。公元427年前後,百濟繼續爭奪樂浪, 帶方兩郡的控制權。直至公元475年,高句麗長壽王攻破百濟首都漢山城,殺百濟蓋鹵王,併吞漢江流域。百濟首都慰禮城被高句麗攻陷。樂浪、帶方被高句麗徹底控制。人民多逃亡倭國成為渡來人。
帶方郡治址位於黃海北道鳳山郡石城裏,城略呈長方形,東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內出土有東漢到西晉的紀年磚,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發現的墓磚上有「使君帶方太守張撫夷磚」的銘文。所屬昭明縣治址位於黃海南道信川郡土城裏,呈長方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磚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長造」的銘文。長岑縣治址位於信川郡鳳凰里,發掘出土「守長岑縣王君,君諱鄉,年七十三,字德彥,東萊黃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師王德造」的銘文。
縣名 | 守尉治所 | 縣治所在地 | 異名 | 備註 |
含資縣 | 朝鮮黃海北道瑞興郡 | |||
帶方縣 | 郡治 | 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石城裏古唐城[1] | ||
海冥縣 | 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 | 海桓(新莽) | ||
列口縣 | 朝鮮黃海南道殷栗郡大同江入海口南岸 | 以列水入海處得名。 | ||
長岑縣 | 朝鮮黃海南道長淵郡北 | |||
昭明縣 | 原樂浪南部都尉治所[2] | 朝鮮黃海南道信川郡北 | 南新(晉代) | |
提奚縣 | 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郡西南 | 提翼[3] |
帶方郡淪陷後,只留下帶方的地理概念。在好太王碑出土後,404年倭國侵略百濟,進入帶方界(舊帶方郡的邊境?),與當時的高句麗發生戰爭,倭國損失了無數的將領士兵[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