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鑾歷史,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居鑾於1911年開始開闢,居鑾中華中學創辦於1918年。1969年12月10日居鑾遭大水災嚴重破壞,市內多數地區被淹,災情損失相當慘重[1][2]。「居鑾」在馬來語的原意是蝙蝠(keluang),因此也被稱為「蝙蝠城」。居鑾市位於柔佛州中心地帶,座落在南峇山腳下,市中心有一條明吉摩河,故有「南山鑾水」之稱。
早期
最初的居鑾,本是另一地之地名,並非今日居鑾之所在,而是有約3英里的差距。1909年7月1日,柔佛鐵路(Johore State Railway,簡稱JSR)通車,全長105英里,自此標記明確的地理位置有了簡易的方式,即該地與鐵路起點新山之里程。今日之居鑾市距離新山市54英里,記為JSR 54英里。而最初的居鑾村,實際上在JSR 57英里處。早期興建城鎮取名的一項習慣,是以河名為城鎮名。1911年,柔佛政府在JSR 54英里處規劃了新的中部城市建設,在該城市建設火車站時,明吉摩河位於鐵路東側約1,230英尺,故城市理應取名為「明吉摩」。但由於建設JSR 54英里處為城市時,柔佛鐵路已通車一年,而在JSR 50英里處的火車站已被取名為「明吉摩」,所以無法用在新城市。為免地名相混,柔佛政府便把JSR 54英里處,用了JSR 57英里的地名,稱為「Kluang」,即為今日之居鑾,並沿用至今。[3][4]
開埠
居鑾最早的出現,是在1907年由柔佛重臣傳令官莫哈末沙列所繪製的柔佛地圖上,當時居鑾出現的地點卻是位於美蘭黛河(Sungai Melantai)和馬來亞鐵路交匯處。而在馬來西亞國家檔案局中,事關居鑾最早的檔案為1910年4月9日,共有兩份,皆為Abdullah bin Moke Ariff申請土地的檔案。兩份檔案清楚說明了當時的居鑾位於JSR 57英里處,在柔佛鐵道的左右兩側。[4]:67陳張文和曾於2014年進行田野調查,發現在美蘭黛河北岸和鐵路交匯處,舊稱確實為居鑾村(Kampung Kluang)。但隨着1950年代英國殖民政府為了對抗馬共,將該村所有人遷離,原有的居鑾村也就消失了。[5]
1909年柔佛鐵路通車之後,當時尚未有居鑾火車站,而臨近只有JSR 58英里的梁站,和JSR 50英里的明吉摩站,柔佛政府也沒有提及任何在當地的中心車站和城鎮的建設。1910年4月17日,R. F. Hawtrey對明吉摩火車站以北2英里的10,000依格地段提出土地申請,4月30日成功獲批,並在5月21日繳交費用後開始生效。但在6月2日,柔佛政府有了建設東西橫貫的公路的計劃。6月16日Hawtrey被告知公路將會經過令金或明吉摩地區,但政府尚未和不想做任何保留地的決定。可是到了9月12日,Hawtrey又被告知他申請的部分地段將會被政府保留作為公共用途的溝通地區。10月27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刊登新聞正式提到,政府將在柔佛中部開闢一條東西橫貫的公路,並會在明吉摩地區建設一座大型城市。1911年4月3日,柔佛公共工程局刊登工程招標通告,其中有在明吉摩的警察局和兵營、明吉摩的政府部門單位,以及峇株巴轄-明吉摩-豐盛港公路。[4]:68-74
馬來亞聯邦鐵路局得知柔佛政府打算在JSR 54英里處興建一座城市,在1910年9月17日和柔佛政府協商對談。柔佛政府同意在該城市建設火車站,兩日後馬來亞聯邦鐵路局也正式發函建議興建火車站,但未對該新城市的名字有何建議,故仍稱為明吉摩。之後地名和站名的矛盾出現,為了避免JSR 50英里和54英里都用同一個名稱「明吉摩」,柔佛政府才把JSR 54英里處改稱「居鑾」。這項名稱改動至遲在1912年就已完成,在當年3月2日柔佛公共工程局所刊登的工程招標廣告中,其中便有了居鑾-豐盛港河口(Kluang-Kuala Mersing)的公路工程。[4]:71
在1912年12月底,居鑾火車站相信已成型。當時麻坡的種植家Wallace和新加坡的L. Macphail由柔佛東岸向西探險,臨近明吉摩河時正碰上大水災無法渡河。在其他人的幫助下他們輾轉來到了居鑾火車站(Kluang station)的附近地點,而後搭火車返回新加坡。[6]兩位探險家不但記錄了居鑾火車站,也記錄了居鑾開埠以來的第一次大水災。[4]:71
發展
居鑾初次憲告成立的日期和土地面積範圍不明,陳張文和推算居鑾正式成立在1913年之前,其行政層級為村(village)。約1912年開始,居鑾的政府部門完成並開始運作。居鑾最早的街場開始形成,是位於峇株巴轄路南面和鐵路的夾角位置,隔着峇株巴轄路北面有最早的警察局。1913年8月23日,羅臣保、羅湖泱、李湊及李順等人申請興建15個單位的店屋。不過在該店屋的東面臨近鐵路的地方,有一排更早的店屋,為1912年建造,尚未得知何人所建。[4]:76
1915年6月20日,居鑾獲得柔佛蘇丹批准以「Bandar Kluang」名字憲告成立,全區邊長一英里,總面積為640依格,歸新山縣管轄。隨着居鑾火車站落成,以及峇株巴轄-居鑾-豐盛港路的日益進展,道路兩側的土地越來越多被申請開發種植,人口急速增加,居鑾也因此快速發展。峇株巴轄路於1917年4月通車,居鑾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柔佛政府曾在1917年考慮把居鑾升格為鎮。[4]:77
柔佛政府在英籍參政司D. G. Campbell、公共工程師Glendenning和土地局官員J. W. Simmons的最早規劃,是打算把居鑾建設為一個交通樞紐中心。1915年,這三位政府官員由新山步行來到居鑾,覺得居鑾是一個理想的中心位置。1916年至1918年間,柔佛蘇丹和議會曾考慮把柔佛首都由新山遷移至居鑾。但在1918年時,柔佛蘇丹和議會考慮了新山和新加坡在歷史和經濟上的聯繫,以及王宮與新山的距離,取消了該遷都計劃。[7][4]:76
1922年年初,豐盛港路(Mersing Road,又稱毛申律)全部完工通車,當時的居鑾市容已經相當熱鬧。在7月26日,柔佛政府憲告居鑾由村(village)升格為鎮(township),邊界重新劃定,仍歸新山縣所管轄。此時的居鑾已成為了東西橫貫公路和柔佛南北鐵路的樞紐。[4]:78
約莫在1916年前後,華人居民已在市集兩旁興建了磚石結構的兩層並列店屋,形成了熱鬧的巴剎街,華人也稱它為后街。1920年代後出現的明吉摩路和沿鐵路幹線興建的依士邁街、火車頭街及豐盛港路上段商店已逐漸「出道」。此後,1930年代出現的南峇街經典建築、30年代中期出現的豐盛港路右邊商店、40代初期出現的豐盛港路左邊商店、50年代初期出現的豐盛港路中段商店、以及50年代中期出現的拿督張秀科街、東姑依士邁街以及隔鄰的甲丹阿末街等商店建築群,已大體完成了居鑾早期市容的佈局,延續至今。[8]
1969年居鑾水災
隨着明吉摩河上游和河道兩岸的不斷開發,造成河床日淺,河岸低洼地區經常遇雨成災。1969年12月10日,居鑾遭遇特大水災。[9]當時兩日豪雨造成柔佛州多地水患,其中居鑾災情尤其慘重。[10]居鑾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是峇加三巴路、葉陶沙路、蘇丹娜路和甘榜馬來由一帶。葉陶沙路木橋被洪水沖斷,豐盛港路四英里處被水沖毀,峇株路四英里處路面陷落,導致居鑾與外界的交通一度中斷。水勢漲至最高點時,明吉摩河邊住屋水高八英尺至十英尺。洪水沖毀豐盛港路大橋旁的大水管,居鑾市區因此制水,部分電流供應也被關閉。[11][12]由於水災突發時有不少災區居民來不及逃生被困在木屋內,後來連同木屋被洪水沖走。[13]此水災是居鑾經歷開埠後最大的一場洪水浩劫,造成慘重人命喪亡和難以估計的財物損失。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