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
中国的一大水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珠江流域的位置:
珠江口 22°5′22.04″N 113°46′13.06″E
西江源 25°53′27″N 103°55′00″E
北江源 25°21′47″N 114°38′37″E
三岔河口 23°14′27.37″N 113°10′25.82″E

流域面積 (萬km²) |
河長 (km) | ||
西江幹流 (思賢滘以上) |
35.5 | 2074 | |
西 江 支 流 |
北盤江 | 2.58 | 327.0 |
柳江 | 5.72 | 773.3 | |
鬱江 | 8.68 | 1179.0 | |
桂江 | 1.93 | 426.0 | |
賀江 | 1.15 | 344.0 | |
北江 (三水以上) |
4.67 | 468 | |
東江幹流 (包括三角洲) |
3.32 | 523 | |
西北江三角洲 | 1.76 | 141 |



珠江,舊稱粵江,是中國南方的一條河流,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約96公里長的一段河道,因流經廣州市區的海珠石而得名,後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等複合水系的總稱,地跨中國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省區及越南部分地區,幹流長度2214公里,為中國境內第四長河流,按徑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
歷史
《水經》或《水經注》第三十七卷記載了泿水[2],而「泿水」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珠江水系。然而,在北魏晚期成書的《水經注》中,其作者酈道元對當時南方河流的描述有不少錯誤;所以,《水經注》所記述的「泿水」與現代所知的珠江水系頗有差異[3]。偽齊阜昌年間的《禹跡圖》石刻則把「泿水」標示為佷水[4]。
據考證,「珠江」這一名稱最早有文字可考,可追溯至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前後黃佐所作的《雨後珠江登望》中的首句「珠江煙水碧濛濛」[5]。狹義的珠江,僅指廣州白鵝潭到虎門一段70多公里長的河道。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將華南地區的河網統一管理,設立珠江水利局,把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統稱珠江。1985年,珠江水利委員會經多次考察論證,正式確定西江發源地雲南曲靖市霑益區馬雄山東麓出水洞處為「珠江正源」。
由於歷史上珠江江面寬闊,故廣州人喜歡稱呼珠江為「海」,過江稱作「過海」,江邊叫「海皮」,該俗稱沿襲至今[6]。
地理
珠江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霑益區的馬雄山(珠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北江源出湘贛兩省南部,長582公里;東江源出江西省南部,長503公里。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餘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珠江河口沖積成為珠江三角洲。
珠江流域處於東經102°14′—115°53′,北緯21°31′—26°49′之間。流域內山地和丘陵面積佔94.5%,平原面積小而分散,僅佔全流域的5.5%,最大的平原為珠江三角洲平原。全流域的地勢總體為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雲貴高原及青藏高原邊緣,西江上游的急流瀑布較多,其中以白水河上的黃果樹瀑布最為出名。雲貴高原以東主要是低山丘陵(即兩廣丘陵)。珠江下游的沖積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河海交匯,河網交錯,具有南國水鄉的獨特風貌[7]。
水文
由於珠江流域屬於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4至9月的降雨都比較豐富,因而珠江的汛期時間長。春夏之交往往是降雨最集中的時期,易導致洪水災害。流域內年徑流量約達3410億立方米(其中西江為2670億立方米,約佔總量80%,北江為470億立方米,東江為270億立方米),是中國流量第2大的河流,僅次於長江,是黃河總流量的4倍之多。
根據《2017中國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公報》,珠江口的水質極差,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8]。
幹流支流概況
西江是珠江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積達35.3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80%。西江上游各河段名稱不同。其主流南盤江與北盤江匯合後,稱為紅水河,向東奔流與柳江匯合過大藤峽後稱為黔江,黔江與鬱江匯合後稱為潯江,至梧州與桂江匯合後稱為西江[9]。下游主流經至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分出支流東平水道—順德水道—洪奇瀝水道,流至洪奇門入海。主流流經廣東省江門市潮連島一帶分出支流江門水道—崖門水道,流至新會區大廣海灣經濟區銀湖灣注入南海。
潭江位於西江水道南側,發源於廣東省陽江市牛圍嶺,流經恩平、開平、台山及新會,在新會雙水鎮匯入珠江三角洲河網,於崖門注入黃茅海。潭江的恩平段被稱為錦江。潭江全長248里,流域面積達5068平方公里。
北江為珠江的第二大水系,其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總落差約310米,跨越湘、桂、贛、粵四省區,其中95%以上的流域都在廣東省境內。
東江幹流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其源頭稱「尋烏水」,與定南水匯合後稱為東江,幹流全長523公里,流域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總落差約440米。
前航道是珠江在廣州市市區內的一段,西起白鵝潭,承接西航道來水,沿海珠區北岸向東,至黃埔區長洲島以北與後航道相會,全長22.82千米。前航道地處廣州老城區中心,歷代擴建城池或市政建設,對河床蠶食嚴重,河道逐漸變成兩頭大中間小啞鈴形。1994~2006年間,對前航道岸線進行了整治,整治後的河道兩岸岸線平順,綠樹成蔭,乘船夜遊珠江前航道成為旅遊項目之一。另外作為廣州城市內部河流,水質受到城市生產生活污水影響,全年超標,以Ⅴ類及劣Ⅴ類為主,近年來經大力治理,已有所好轉。前航道上跨江橋樑自西向東有人民橋、解放大橋、海珠橋、江灣大橋、海印大橋、廣州大橋、獵德大橋、華南大橋、琶洲大橋、東圃大橋等。[10]
後航道是珠江在廣州市市區內的一段,西起白鵝潭,承接西航道來水,沿海珠區南岸向東南,至海珠區南石頭街道南箕社區丫髻沙右納平洲水道後又復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為瀝滘水道,南支稱三枝香水道,瀝滘水道向東流至小谷圍島(大學城)轉東南流,右納三枝香水道後沿小谷圍島東岸轉東北流。後航道主幹沿小谷圍島西岸向東北流,至官洲島又分為東西兩支,西支稱侖頭海,東支稱官洲河,最終於黃浦區長洲島以北與前航道和瀝滘水道相會,全長30千米,平均河寬525米,平均水深5.08米,是廣州港3000噸級出入繁忙的水道。後航道流經廣州西部工業基地,長期有未經處理的生產生活污水排入,導致後航道水質污染嚴重,全年以Ⅴ類及劣Ⅴ類為主。後航道上跨江橋樑自西向東有鶴洞大橋、丫髻沙大橋、洛溪大橋、新光大橋、番禺大橋等。[10]
瀑布
水利工程
現已建成各類型水庫13988座,總庫容達706億立方米。
橋樑
![]() |






- 海珠橋:1929年12月動工興建,1933年2月竣工。該橋是第一座連通廣州市河北和河南的橋,橋上的鋼鐵是從倫敦一座舊橋拆下來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國共內戰時,中華民國國軍撤退時曾把橋炸毀,中共建政後把鐵橋撈起,並按原樣重建。
- 人民橋:1965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建工部批准興建人民橋,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於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車。雙向4車道的橋面東側是新橋,新橋部分是內環路的一部分。
- 海印大橋:於1985年6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通車。位於大沙頭,連接越秀區及海珠區,跨越珠江,全長約1130.75米,北接東湖路,南接東曉路,並建有引橋連接沿江路及濱江路
- 解放大橋:於1994年12月動工,1998年2月通車。北起越秀區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區同福路、同慶路。
- 江灣大橋:於1995年動工,1998年1月通車。北岸連接東濠涌高架路和東華南路,南岸連接濱江路和紡織路,是內環路的兩座跨江大橋之一。
- 東圃大橋:屬廣州環城高速公路東環段大橋,連接天河區及海珠區。
- 珠江大橋:於1958年10月19日動工建設,1960年6月15日主橋工程竣工,1960年10月1日通車。
- 洛溪大橋:由霍英東投資興建,為第一條由海珠區直接到達番禺區的跨江大橋,2007年停止收費。
- 番禺大橋:是珠江第一條,也是最長的斜拉橋
- 鶴洞大橋:為連接海珠區與芳村區的第一條橋樑。可直接轉入廣佛公路進入佛山、南海等地。
- 廣州大橋:連接廣州南北的廣州大道的一部分,中間有一個在二沙島的上落口。但是由於車流量大,在06年末整改之前經常堵塞。
- 丫髻沙大橋:於1998年7月動工建設,於2000年6月26日竣工運營。北起三滘立交、南至東沙立交,全長1084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 新光大橋:建於2003年12月8日;2005年12月27日完成合攏;2007年1月20日建成通車。新光大橋北起石榴崗大橋,上跨廣州珠江後航道,南至廈滘立交;線路全長1083.2米、主橋全長782米。
- 琶洲大橋:於2001年11月18日動工建設,時稱黃洲大橋;於2003年5月23日改名為琶洲大橋;於2003年8月29日竣工運營。琶洲大橋北起珠江北岸員村、南至海珠島東北部琶洲村,全長1205米。
- 獵德大橋:因臨近獵德村而得名。於2005年6月動工建設,2008年3月完成索塔封頂;2009年7月30日竣工通車。獵德大橋北起天河東路,上跨廣州珠江前航道,南至江海大道;線路全長4.3千米,主橋全長480米。
- 黃埔大橋:G4W/G15京港澳高速並行段(廣澳高速)部分,曾獲魯班獎。
- 五丫口大橋:建於1994年8月,與1995年開通,連接廣州市龍溪大道與佛山市海八路,是廣佛交通要道。
- 明珠灣大橋:建於2018年,於2021年完工,橫跨珠江口,連接南沙街道與萬頃沙鎮。
- 虎門大橋(東莞)
- 肇慶:肇慶大橋、肇慶西江大橋(肇慶)
- 清遠:清遠大橋、北江大橋、鳳城大橋
- 九江大橋(佛山—江門)
- 容奇大橋(佛山)
- 三洪奇大橋(佛山)
- 紫坭大橋(順德)
- 西海大橋(佛山)
- 新會:崖門大橋、黃克兢大橋、黃宣充紀念大橋
- 珠海:珠海大橋、斗門大橋
- 外海大橋(中山—江門)
- 潮連大橋(江門)
- 中山港大橋(中山)
- 韶關-武江:十里亭大橋、五里亭大橋、西河大橋、武江橋
- 帽峰大橋(韶關-湞江)
- 風采大橋(韶關-湞江)
- 港珠澳大橋(珠海,澳門及香港)
- 南門大橋(韶關-湞江)
- 北江大橋(韶關-北江)
- 百旺大橋(韶關-北江)
- 北江大橋(韶關-北江-京珠高速G4)
- 東江大橋(惠州-廣惠高速S21)
- 中信大橋(惠州)
- 東江大橋(惠州)
- 惠州大橋(惠州)
- 合生大橋(惠州)
- 東江大橋(惠州-長深高速G25)
- 東江大橋(博羅)
珠江游泳
1956年5月,毛澤東來到廣州,望到茫茫珠水,萌發起游珠水的念頭。在廣州體院挑選出一批游泳尖子陪伴下水,此日暢遊一個多小時。從此,毛澤東來到廣州,只要天氣不冷,準會下珠江游水。
1976年7月7日,廣州地區組織1.5萬軍民橫渡珠江。此後,珠江水質日漸惡化,已不適宜游泳。
相隔三十年後的2006年7月12日,3500多名組成的63個游泳方隊,在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的帶領下,由中山大學碼頭游至星海音樂廳之間的800米橫渡[11]。通過在上游(一般情況下並非在廣州市範圍)截污、放水等前期的各項措施,珠江水質在活動進行期間有所改善。
在上次橫渡珠江取得成功後,廣州市政府在2007年夏季再度組織橫渡珠江活動,省長黃華華和市長張廣寧再度帶領參加者下水。
2008年7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再度組織橫渡珠江活動。本次活動依然由張廣寧市長帶頭,來自廣州社會各界約3000人參與。張廣寧在上岸後認為珠江水質一年比一年好,並承諾在廣州亞運會前,不採取特殊措施便可以讓市民暢遊珠江。[12]
在珠江流域附近的諸多城鎮,每一天都有不少市民自發到珠江暢泳。在炎熱的夏季尤其多,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參與冬泳活動的也不少。
在過去,珠江兩岸有不少開放式的泳場,即與珠江直接連通的泳場。比較著名的有海角紅樓、西郊泳場、珠江泳場等。在1970年代,不論老少,泳場總是非常受歡迎的。後來隨着珠江水質日益惡化,不少泳場改成了封閉式的游泳池。
至今老一輩的人在教導子孫鍛煉身體的時候,經常會說「我年輕的時候可以從西郊遊到海角紅樓」。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位老人在年輕的時候能從現在的中山八路橫渡珠江西航道到達大坦沙。同時這句話也印證了當時的人對游泳的熱愛。
珠江遊船活動
廣東省珠江航運公司在城市公共汽車的直接競爭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有計劃地開拓水上旅遊市場,並在2000年結合廣州城市形象的「變化工程」和「夜景工程」而推出「珠江夜遊」線路。[13]

目前,天字碼頭、黃沙碼頭、廣州塔 · 中大碼頭、海心沙西區碼頭、省總(海珠廣場)碼頭等地均提供珠江日夜遊服務,遊客可乘坐遊船包攬珠江兩岸景色;觀景範圍東至人民橋,西達廣州塔甚至獵德大橋,遊船種類亦豐富多彩,包括信息時報號、廣州財富號、廣府文化主題號、南海神 · 廣州日報號、廣州紅主題船、加菲貓主題船、開運達摩主題船、可口可樂主題船等等。
-
金舫號
-
京東號
-
國壽1號
-
可口可樂主題船
-
廣州紅主題船
-
廣發證券號
-
廣州財富號
-
花城明珠
-
穗港之星
英文名稱
珠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英文稱呼一直廣泛使用「Canton River」和「Chu-Kiang River」,並伴以使用「Pearl River」。2000年前後,由於政府要求地名必須全部使用漢語拼音,珠江的英文曾一度被改為「Zhujiang River」。現時「Pearl River」被重新用作珠江的英文名稱[14][15],但許多帶有「珠江」一詞的地名中仍使用源自漢語拼音的「Zhujiang」(如珠江新城英文為「Zhujiang New Town」)[1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