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儒教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孝、孝道或孝悌在儒家、中國佛教和道教[1]的倫理觀念中,是尊重父母、長輩和祖先的美德。 《孝經》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儒家「孝道」概念的權威來源;這本書據稱是儒家重要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學生曾子之間的對話,講述瞭如何利用孝道的原則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孝道是儒家人群倫理的核心概念之一。
對該概念的常見理解有:對父母好、照顧父母;以良好的品行,不僅對父母,而且在家庭之外,為父母和祖先帶來正面名聲;對父母與長輩表達愛意、尊重和支持;對父母與長輩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禮儀;確保男性繼承人;維護兄弟之間的兄弟情誼;明智地向父母提出建議,包括勸阻他們遠離道德上的不義;對父母的疾病和死亡表示悲傷,並在他們死後埋葬其遺體等,並進行祭祀。
孝道在中國和其他東亞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許多故事的主要主題。此類故事最著名的合集之一是《二十四孝》;這些故事描寫了一些人物實踐孝道的過程樣貌。中國歷來有多種宗教信仰,但孝道幾乎為不同信仰所共同擁戴。歷史學家 Hugh D.R.貝克稱尊重家庭是大多中國文化的共同要素。[2]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3]、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4]。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常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5]。「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老子在《道德經》提到:「六親不和有孝慈」,「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敬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和順,比如對媳婦對公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等。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假託孔子之言,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常宣稱「以孝治天下」。「孝」被古代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範疇擴展到了政治範疇。《孝經》開篇即有:「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闡明了通過「事君」而達到「立身」的孝道,才是宣揚孝道的真正目的。《大學》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統治者利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過程。向廣大民眾宣揚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響人們,以齊其家。而這兩項措施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6]
元代典籍《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但不少是泯滅人性,不盡情理的愚孝,且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佛教因果論的思想。漢朝以後開始強調「忠臣必於孝子之門」[7]。梁元帝有《上忠臣傳表》:「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梁元帝也寫過《孝德傳》。唐代賀知章也依此例撰寫過《孝德傳》,他提到過沈景筠一代孝子,「事親至孝,其母畏雷,每潮雨至,則焚香拜祝,真誠格天,迅雷不作。」後來他的母親去世後,每雷發,則奔墓前號哭云:「景筠在此」。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