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第三代砵蘭公爵威廉·亨利·卡雲迪殊-本廷克KGPCFRS(英語:William Henry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1738年至1762年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英語: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國政治家,1783年4月至12月及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兩度出任首相,但兩次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僅屬有名無實。砵蘭公爵原屬輝格黨,早年曾追隨黨內羅金漢侯爵一派,後來因為福克斯-羅富聯盟的建立而首次獲邀出任首相,但大權卻分別落在牽頭成立聯盟的查理斯·占士·福克斯羅富勳爵兩人手中。

快速預覽 砵蘭公爵殿下His Grace The Duke of Portland, 聯合王國首相 ...
砵蘭公爵殿下
His Grace The Duke of Portland
Thumb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君主佐治三世
前任格倫維爾勳爵
繼任史賓沙·珀西瓦爾
大不列顛首相
任期
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君主佐治三世
前任謝爾本伯爵
繼任小威廉·皮特
個人資料
出生(1738-04-14)1738年4月14日
 英國白金漢郡布爾斯楚園
逝世1809年10月30日(1809歲—10—30)(71歲)
 英國白金漢郡布爾斯楚園
墓地聖慕禮波恩教堂
政黨輝格黨、後轉投托利黨
配偶桃樂絲·卡雲迪殊女爵
(Lady Dorothy Cavendish)
母校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
關閉

然而,福克斯-羅富聯盟紛爭不斷,砵蘭公爵出任首相僅約八個月便被迫下野。自此以後,砵蘭在議會內一度處於反對派的陣營,但隨着法國大革命於1789年爆發,他的立場亦愈益保守,與立場激進的福克斯等人出現分歧,並開始轉投由小皮特領導的托利黨。自1794年至1801年,砵蘭公爵更獲皮特委到內閣擔任內政大臣,此後一直在內閣供職至皮特於1806年逝世為止。在內政大臣任內,砵蘭公爵協助政府引入多項高壓性的戰時法令,另外又對1798年愛爾蘭叛亂進行鎮壓;至於在他的參與下,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更在1801年合二為一,成為一個統一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隨着「賢能內閣」於1807年垮台,砵蘭公爵在晚年獲邀請重返政壇,再一次出任首相。但這時的砵蘭已經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根本無法打理內閣,結果大權由內閣閣揆佐治·坎寧卡蘇里勳爵等人所掌握。砵蘭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見證了半島戰爭的進行,後來由於內閣對軍隊調動問題上出現紛爭,最終引致坎寧及卡蘇里在1809年9月進行決鬥。有關的決鬥除引起公眾嘩然外,也對砵蘭構成很大打擊,最終促使他在1809年10月初辭職,並旋於辭職後數星期病逝。

在個人方面,雖然曾經陷入過財政困難,但事實上砵蘭公爵的家世相當顯赫,他的外祖母亨麗埃塔·霍利斯女爵曾經是英倫最富有的女性,在全國擁有大片田產,[1] 至於砵蘭自己身為公爵,亦同時擁有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此外,砵蘭公爵也是英皇查理斯三世的其中一位外烈祖父,故與英國皇室有血緣關係。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生涯

Thumb
威爾貝克大修道院

砵蘭公爵本名威廉·亨利·本廷克[2],1738年4月14日生於英國白金漢郡布爾斯楚園(Bulstrode Park)。[3] 他有兩名胞姐、兩名胞妹及一名胞弟,而作為家中長子,他甫出生即從父親襲取得禮節性封號,故早年又通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蒂奇菲爾德侯爵的家族相當顯赫富有,父親為第二代砵蘭公爵,在全國各地擁有多處田產。至於他的母親瑪嘉烈·哈里英語Margaret Bentinck, Duchess of Portland,是第二代牛津伯爵的女兒,在諾丁漢郡擁有一座規模宏大,名為威爾貝克大修道院(Welbeck Abbey)的家族宅第。[4]

蒂奇菲爾德早年入讀倫敦西敏公學,後來升讀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1757年2月1日從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畢業。[5] 畢業後,蒂奇菲爾德侯爵與胞弟愛德華·本廷克勳爵(Lord Edward Bentinck,1744年-1819年)遊歷歐洲大陸,期間曾到訪過波蘭德國意大利等地[5]

投身政壇

返回英國後不久,蒂奇菲爾德於1761年參與英國大選,在透過家族的影響力下,他成功於3月28日奪得禧福郡威爾奧比利(Weobly)選區議席,他遂以蒂奇菲爾德侯爵的身份晉身下議院。[6] 不過,他在下院的時間相當短暫,處事低調,而且從未發言。[7] 不久到1762年5月1日,他因為父親逝世而繼承家族的公爵爵位,成為第三代砵蘭公爵,他於是放棄其下院議席,晉升為上議院議員。[8]

在上議院,砵蘭公爵很快就成為了輝格黨羅金漢侯爵派系的支持者,而且是羅金漢黨人的其中一員;[8] 至於憑藉其家族地位及財力,砵蘭公爵亦受到黨內重視。在1765年7月13日,羅金漢侯爵出任首相組閣,砵蘭隨即獲委為宮務大臣(Lord Chamberlain),另外又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8] 到1766年7月,羅金漢因失勢下野,並由輝格黨另一派系領袖威廉·皮特(後為漆咸伯爵)接任首相,但砵蘭與部份羅金漢黨人繼續在政府供職。不過,砵蘭等羅金漢黨人在皮特政府供職的日子並不長久,他們很快就不滿皮特作風專斷,再加上砵蘭與內閣另一閣員格拉夫頓公爵結怨,最終促使砵蘭與餘下的羅金漢黨人在1766年12月全體從內閣辭職,[7] 此後砵蘭在上院渡過了長達近16年的在野生涯,先後與格拉夫頓政府(1768年-1770年[9])與羅富政府(1770年-1782年)對立,但由於他欠缺演說才華,[8] 因此表現並不突出。

退出政府後,砵蘭公爵透過自己的家族影響力,繼續為不少羅金漢黨人取得下院議席,[10] 但自己卻陷入財政危機。在1767年8月,他與占士·勞瑟爵士(Sir James Lowther,1736年-1802年)就多幅位於卡立爾的土地業權問題展開法律訴訟,有關訴訟一直持續到1776年8月才告終結。[7] 雖然砵蘭最後獲判勝訴,可是他卻因為要支付龐大的訟費而幾近陷於破產。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年與生母砵蘭公爵太夫人達成協議,答應每年向她提供16,000英鎊租金,以繼續居住於由她擁有的布爾斯楚園,至於公爵太夫人自己則居於威爾貝克大修道院。為了支付大筆款項,砵蘭公爵被迫出售大片位於金巴倫郡的土地以作周轉。[7]

Remove ads

出任首相

在1782年3月,時任首相羅富勳爵領導的托利黨政府終因為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敗而垮台,結束長達12年的執政。英皇佐治三世當時除了求和以外,別無他途,他因此轉而向主和的輝格黨招手,尋求組閣可能性,結果羅金漢侯爵得以第二度出任首相。羅金漢上任後委任砵蘭公爵為愛爾蘭總督,至於砵蘭岳丈的胞弟約翰·卡雲迪殊勳爵(Lord John Cavendish,1732年-1796年)則獲委任財政大臣[8]

Thumb
佐治三世

砵蘭公爵在1782年4月14日抵達愛爾蘭都柏林正式上任,可是羅金漢侯爵卻突然在同年7月1日卒故,政府內部隨即出現紛爭。[7] 羅金漢死後,佐治三世委任親皇室的內政大臣謝爾本伯爵接任首相,但外相查理斯·占士·福克斯及財相約翰·卡雲迪殊勳爵卻大表反對,並向佐治三世要求由砵蘭公爵出任首相。他們的請求被拒絕後,兩人雙雙在7月從內閣辭職,謝爾本卻邀請托利黨的小皮特加入內閣,接任財相,使輝格黨進一步陷入嚴重分裂。到同年9月15日,砵蘭公爵跟隨福克斯等人辭任愛爾蘭總督,此後其他輝格黨人物如埃德蒙·伯克李察·布林斯里·謝里敦也紛紛從內閣辭職。[8]

到1783年2月14日,福克斯與政敵及前首相羅富勳爵出乎意料地合作,組成「羅富-福克斯聯盟」,並向外宣稱聯盟是建基於「深厚的善意及互信」,但他們的主要目的僅僅旨在務求推翻謝爾本政府。佐治三世曾極力維護謝爾本及阻止兩人組閣,但在得到托利黨及以福克斯為首的輝格黨反對派支持下,他們在1783年4月2日於下院取得足夠優勢,成功使謝爾本政府垮台。由於砵蘭公爵在辭職後已成為輝格黨羅金漢派系內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因此這個羅富-福克斯聯盟亦授意由他出任首相,但事實上,砵蘭公爵在政府中的地位可謂有名無實,雖然身為首相,但扮演的角色卻是無關重要,而大權則落在分別出任外務大臣的福克斯,以及出任內政大臣的羅富勳爵身上,政府施政主要由兩人所全權主導。[8]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也是佐治三世自登位以來,首次沒有參與其中的組閣行動。其中,內閣及首相人選完全由福克斯與羅富勳爵等人內部協商而定,福克斯甚而宣稱這次組閣是以「民主原則」進行,沒有受皇室干預,而且「為憲法帶來完全改變」。不過,佐治三世則責難聯盟政府的組成是「王國有紀錄以來最膽大妄為及毫無原則可言的舉動」(the most daring and unprincipled act that the annals of this kingdom ever produced)。[11]

這個背後由福克斯及羅富控制的政府,支持度沒多久就因為多項爭議而急劇下滑,到同年12月19日更因為福克斯提出的《印度草案》遭上議院否決而被迫垮台。[12] 在得到19名上院貴族支持下,佐治三世遂選擇以年僅24歲的小皮特出任首相,聯盟政府至此壽命僅僅約八個月而告終。當砵蘭公爵卸任首相時,佐治三世沒有按慣例召見砵蘭收回首相印鑑,而是派侍從到砵蘭那裏取回印鑑。由此可見,砵蘭公爵雖然沒有在政府發揮影響,但卻仍然因為加入聯盟任相而被佐治三世敵視。[7]

Remove ads

轉投陣營

砵蘭公爵卸任首相後,他隨福克斯成為議會內的反對派,並與托利黨的小皮特政府對立,但他事實上主要花時間待在布爾斯楚園,並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8][10] 未幾,法國大革命於1789年爆發,砵蘭公爵與福克斯等輝格黨人起初也對當地的大革命表示認同及支持,但他們後來卻隨着大革命愈演愈烈而陷入分歧。在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被廢黜,隨後更在翌年遭送上斷頭台處決,這一系列事件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引起很大恐慌。砵蘭作為國內主要的大地主及貴族之一,也擔心法國大革命浪潮一旦蔓延英倫,自己也可能會自身難保,因此他對法國大革命日益採取保守及予以保留的態度,與黨友福克斯的激進立場愈走愈遠。[8]

同時間,砵蘭公爵也開始跟隨其他如埃德蒙·伯克的輝格黨人一樣,轉投小皮特的托利黨陣營,並慢慢認同有關托利黨反對議會改革及反對天主教解放等等的主張。[10] 在1792年10月,砵蘭接受任命出任牛津大學校監,同時接受大學頒授榮譽民法學博士,以向托利黨政府示好,不過他卻在同年婉拒英皇頒授的嘉德勳章[7] 此外,砵蘭與皮特兩方亦分別委託馬姆斯伯里勳爵(Lord Malmesbury)及大法官拉夫堡勳爵(Lord Loughborough)進行談判,討論兩派合作的可能性,但由於砵蘭公爵擔心將兩方的合作公開會引來負面反響,所以談判一直謹慎小心地進行。[8] 踏入1794年以後,砵蘭公爵隨着法國踏入恐怖統治而公開表態支持皮特,並在同年7月14日接受皮特政府任命,到內閣出任內務大臣,同時在7月16日更接受英皇頒授嘉德勳章,到翌年6月又榮任諾丁漢郡郡尉;至於他的長子蒂奇菲爾德侯爵亦連帶在1794年8月獲委任為米德爾塞克斯郡尉[8] 面對砵蘭公爵轉投托利黨,輝格黨激進派別的查理斯·占士·福克斯沒有特別感到驚訝,但就表示難以想像他與其他轉投皮特的輝格黨員會這樣「羞辱」自己。[13]

Remove ads

內務大臣

砵蘭公爵與皮特的合作,亦連帶使一些原屬輝格黨的黨員獲招攬入內閣供職,其中菲茨威廉勳爵獲委為樞密院議長史賓沙勳爵掌璽大臣、另外威廉·溫德姆則任陸軍大臣。至於砵蘭公爵上任內務大臣不久,英國各地因為穀物短缺而爆發零星暴動,砵蘭遂參與當時一度流行的罷吃麵包運動,以減少耗用小麥[7] 到1795年,為防止倫敦發生暴動,他還在倫敦外圍派重兵駐防,[7] 此外,政府又相繼引入《1795年外國人法令》、《1795年叛國法令》及《1795年煽動性集會法令》等高壓法令,大大增加了內務大臣的權力,但總括而言,大不列顛地區在他擔任內務大臣期間相對安寧,未有出現大規模的騷亂。[8]

另一方面,砵蘭任內亦負責主管愛爾蘭地區的事務。在1794年12月,他委任其朋友菲茨威廉勳爵出任愛爾蘭總督,但菲茨威廉甫於愛爾蘭上任後,即向當地居民宣佈天主教徒將獲政府平等對待。砵蘭對菲茨威廉的言論相當不滿,隨即在1795年1月將他撤換。[7] 然而,砵蘭公爵撤換菲茨威廉一事,引起不少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強烈反對,當地更有輿論指責砵蘭出賣了愛爾蘭,此後愛爾蘭的局勢不斷惡化,後來更於1798年爆發大規模的愛爾蘭叛亂[7] 叛亂期間,砵蘭公爵下令時任愛爾蘭總督康沃利斯勳爵愛爾蘭布政司卡蘇里勳爵以武力鎮壓亂事,使亂事不出數月而平息。[8]

Thumb
小皮特

自1798年愛爾蘭叛亂發生後,砵蘭公爵積極主張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儘早合併為聯合王國,並進行多番秘密談判商討合併細節,[8][10] 另外還下令康沃利斯勳爵要盡一切辦法使《1800年聯合法令》獲得通過。[7] 在他的促使下,《1800年聯合法令》最後於1800年分別獲不列顛與愛爾蘭議會通過,兩地遂正式在1801年1月1日聯結為單一國家,並將國號訂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以期望將兩地關係拉近。不過,皮特卻因為在兩地統一後未能履行解放天主教的諾言,結果在1801年3月下台,並由反對天主教解放的盟友亨利·阿丁頓(後為西德默斯勳爵)接任。

雖然皮特下野,不過同樣反對天主教解放的砵蘭公爵則獲留在阿丁頓內閣供職,但由於砵蘭年紀漸大,體力不支,他遂改任重要性較低的樞密院議長,名義上繼續參與政府決策。不久以後,阿丁頓成功在1802年與法國拿破崙簽訂《亞眠條約》,暫時終止英、法間的戰爭,可是戰火旋於1803年重新燃起,國內輿論遂紛紛要求皮特重新出任首相,以帶領國家作戰。在這種背景下,皮特於1804年5月重新出任首相一職,並着手改組內閣。最初,皮特有意組成一個強勢的聯合內閣,除打算由砵蘭公爵出任掌璽大臣外,另外又希望邀請反對派的福克斯加入內閣,然而有關建議隨即遭佐治三世反對而告吹,砵蘭惟有在新政府繼續擔任樞密院議長。[8]

到1805年1月,皮特有意委任西德默斯勳爵入閣供職,但內閣卻沒有出缺,結果砵蘭自願將樞密院議長一職讓予西德默斯勳爵,自己則改任不管部部長。到1806年1月23日,皮特因積勞成疾而卒故任上,首相一職遂由其表弟格倫維爾勳爵接任。格倫維爾勳爵繼任首相後,籌組了「賢能內閣」,砵蘭公爵遂趁機從內閣抽身退休,由此逐漸淡出政壇。[8]

Remove ads

再任首相

退出內閣後的砵蘭公爵主要花時間在布爾斯楚園休養,打算安享晚年。可是晚年的他備受腎病痛風困擾,在1806年3月還接受一個移除腎石手術,而那時候麻醉藥尚未發明,所以手術為砵蘭帶來極大痛楚。[7] 另一方面,砵蘭安享晚年的願望很快就落空,原因是格倫維爾勳爵的「賢能內閣」爭端不斷,組閣僅約一年多,就在1807年3月垮台。其時由於缺乏具份量的人物駕馭政府,佐治三世遂邀請甚具地位及聲望的砵蘭公爵重返政壇,並負責籌組內閣。砵蘭事後接受有關邀請,但卻作以下的自嘲:

Thumb
晚年的砵蘭公爵,背景為牛津大學拉德克里夫圖書館

儘管砵蘭公爵在皮特的托利黨政府供職多年,他在1807年3月31日上任首相時卻仍然以輝格黨員自居。不過,他的內閣班子卻盡由托利黨員出任,其中不少如出任外相的佐治·坎寧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勳爵及財相史賓沙·珀西瓦爾等人更是皮特的追隨者。砵蘭上任後不久成功帶領政府勝出1807年大選,但他自己很快就因為病情惡化及身體虛弱,以致任內未曾於國會發言。砵蘭甚至無法親自主持內閣會議,並任由閣揆自行打理政務,[12] 結果內閣大權遂落在坎寧、卡蘇里及珀西瓦爾三人手上,[8] 其中珀西瓦爾更在1807年遷入唐寧街10號

砵蘭公爵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見證半島戰爭的爆發,英國在戰爭中參與了多場戰事,首先是英軍於1807年的哥本哈根戰役中獲勝,後來又在1808年的維梅魯之戰及1809年的塔拉維雅戰役(Battle of Talavera)擊退法國軍隊,此外,政府還在1808年8月授權英軍與法國簽署《辛特拉協定》(Convention of Cintra),准許遇挫的法軍從葡萄牙地區安全撤退。儘管如此,砵蘭內閣未幾卻在戰事上陷入分裂,在1809年,外相坎寧曾承諾葡萄牙會發兵援助,但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卻把軍隊調往荷蘭,參與瓦爾赫倫長征(Walcheren Expedition),最終長征以失敗折返告終。[8]

自瓦爾赫倫長征陷入劣勢以後,坎寧立即暗指卡蘇里失職,並威脅砵蘭公爵,指出若果不以韋爾斯利勳爵(Lord Wellesley)取代卡蘇里勳爵,他將會辭去外相一職。[8] 由於砵蘭公爵擔心坎寧一旦辭職會使內閣分裂,他惟有勉強答應坎寧的要求,並將兩人間的協議保密;但另一方面,砵蘭卻又擔心辭退卡蘇里會導致同樣結局,所以遲遲未有作出任何行動。這時內閣閣揆紛紛歸邊表態,使政府運作陷於停頓。[7] 卡蘇里在1809年9月得悉坎寧與砵蘭之間的協議後,感到非常惱怒,這遂促使卡蘇里與坎寧倆在9月21日舉行決鬥,結果坎寧在決鬥中被卡蘇里開槍射傷。[7][8]

Remove ads

病逝

卡蘇里與坎寧兩名內閣閣員私下以武力決解不和,一時引起輿論嘩言,至於本身已在1809年8月中風的砵蘭公爵,更因為事件而大受打擊,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亦再無力處理內閣糾紛。[12] 在強烈堅持下,砵蘭公爵最後於10月4日辭任首相,由史賓沙·珀西瓦爾接任,自己隨即返回布爾斯楚園休養。可是,這時的砵蘭公爵已經時日無多,並在數星期後的10月30日卒於布爾斯楚園內,終年71歲。[7] 砵蘭死後,公爵爵位由長子繼承,是為第四代砵蘭公爵

家庭

砵蘭公爵在1766年11月8日娶輝格黨前首相第四代德雲郡公爵的女兒桃樂絲·卡雲迪殊女爵英語Dorothy Bentinck, Duchess of Portland(1750年8月27日-1794年6月3日)為妻,此一政治婚姻對砵蘭的政途具有正面影響。[8] 砵蘭公爵夫人突然在1794年突然因為腸臟壞疽而死,終年43歲。[12] 砵蘭公爵是英皇查理斯三世的其中一位外烈祖父,[14] 砵蘭公爵夫婦育有四子三女,包括[15]

Thumb
瑪麗亞·沃爾德格雷夫

除上述婚姻外,砵蘭公爵早年曾有多段緋聞。他早於1764年與瑪麗亞·沃爾德格雷夫(Maria Waldegrave)傳出關係,但沃爾德格雷夫最終選擇嫁給告羅士打公爵[7] 到1765年,砵蘭公爵復與格拉夫頓公爵的妻子安妮·利德爾(Anne Liddell)傳出婚外情,有說這段關係使砵蘭公爵及格拉夫頓公爵結怨,並導致格拉夫頓夫婦在1769年離婚。[7]

略評

雖然曾經兩度出任首相,但砵蘭公爵事實上在任內無所作為,也從沒有在內閣掌握大權,他獲委任首相的原因,僅在於協調及平衡各方派系利益。[12] 尤其在第二段任期內,他更備受疾病困擾,根本無法駕馭內閣,因此他的首相地位實在是有名無實,大權旁落,僅具象徵意義。砵蘭公爵本身欠缺口才,也不具備領袖才能,他之所以獲推舉為首相,主要是因為他的財力、公爵的顯赫身份及地位、以及他在政壇上的資歷所使然,[8] 這一類牽涉到出身及家世的優厚條件,正正對加入當時政壇相當有利。此外,砵蘭公爵立場比較溫和,也使他具條件拉攏輝格黨及托利黨的不少人物合作,使他受議會內備受倚重。[4][8]

相反,砵蘭公爵在任內務大臣的七年時間可以說是較有所作為,並真正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儘管他出任內務大臣期間經歷了法國大革命,但國內局勢卻相對平穩,並無大規模的動盪。[8] 相比起後來另一位內務大臣西德默斯勳爵的任內(1812年-1822年),英國對外雖然在拿破崙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但本土卻出現多宗動盪如1819年彼得盧屠殺的事件。有意見認為,這是因為砵蘭公爵擁有更大的耐性,而且處事更加小心,使他成功化解多宗危機,包括促成了大不列顛王國愛爾蘭王國的正式統一。[8]

快速預覽 經歷 ...
經歷
  • 下議院禧福郡威爾奧比利選區議員
    (1761年3月28日-1762年5月1日)
  • 上議院議員
    (1762年5月1日-1809年10月30日)
  • 宮務大臣
    (1765年7月12日-1766年12月)
  • 愛爾蘭總督
    (1782年4月8日-1782年9月15日)
  • 大不列顛首相
    (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 上議院領袖
    (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 牛津大學校監
    (1792年10月7日-1809年10月30日)
  • 芳德鄰醫院主席
    (1793年-1809年10月30日)
  • 內務大臣
    (1794年7月11日-1801年7月30日)
  • 諾丁漢郡郡尉
    (1795年6月19日-1809年10月30日)
  • 樞密院議長
    (1801年7月30日-1805年1月14日)
  • 不管部部長
    (1805年1月14日-1806年2月)
  • 聯合王國首相
    (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關閉

榮譽

頭銜

  • 蒂奇菲爾德侯爵 (1738年4月14日-1761年3月28日)
  • 蒂奇菲爾德侯爵,MP (1761年3月28日-1762年5月1日)
  • 砵蘭公爵殿下 (1762年5月1日-1765年7月10日)
  • 砵蘭公爵殿下,PC (1765年7月10日-1766年6月5日)
  • 砵蘭公爵殿下,PC,FRS (1766年6月5日-1794年7月16日)
  • 砵蘭公爵殿下,KG,PC,FRS (1794年7月16日-1809年10月30日)

殊勳

榮譽學位

以他命名的事物

祖先

更多資訊 第三代砵蘭公爵的祖先 ...
第三代砵蘭公爵的祖先
 
 
 
 
 
 
 
 
 
 
 
 
 
 
 
 
 
 
8. 第一代砵蘭伯爵威廉·本廷克
 
 
 
 
 
 
 
 
 
 
 
4. 第一代砵蘭公爵亨利·本廷克
 
 
 
 
 
 
 
 
 
 
 
 
 
 
9. 安妮·維利爾斯
 
 
 
 
 
 
 
 
 
 
 
2. 第二代砵蘭公爵威廉·本廷克
 
 
 
 
 
 
 
 
 
 
 
 
 
 
 
 
 
10. 第二代根茲博羅伯爵查理斯·諾埃爾
 
 
 
 
 
 
 
 
 
 
 
5. 伊利沙伯·諾埃爾女爵
 
 
 
 
 
 
 
 
 
 
 
 
 
 
11. 嘉芙蓮·格倫維爾閣下
 
 
 
 
 
 
 
 
 
 
 
1. 第三代砵蘭公爵威廉·卡雲迪殊-本廷克
 
 
 
 
 
 
 
 
 
 
 
 
 
 
 
 
 
 
 
 
12. 第一代牛津與莫蒂默伯爵羅拔·哈利
 
 
 
 
 
 
 
 
 
 
 
6. 第二代牛津與莫蒂默伯爵愛德華·哈利
 
 
 
 
 
 
 
 
 
 
 
 
 
 
13. 伊利沙伯·霍爾利
 
 
 
 
 
 
 
 
 
 
 
3. 瑪嘉烈·哈利女爵
 
 
 
 
 
 
 
 
 
 
 
 
 
 
 
 
 
14. 第一代泰恩河畔紐卡素公爵約翰·霍利斯
 
 
 
 
 
 
 
 
 
 
 
7. 亨麗埃塔·霍利斯女爵
 
 
 
 
 
 
 
 
 
 
 
 
 
 
15. 瑪嘉烈·卡雲迪殊女爵
 
 
 
 
 
 
 
 
 
 
關閉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