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羅馬化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2日[1][2]),簡稱為奧薩馬·本拉登奧薩馬本·拉登賓·拉登拉登。他是沙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阿爾蓋達組織的第一任首領,該組織被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本·拉登本人篤信伊斯蘭教遜尼宗瓦哈比派[3]

快速預覽 奧薩馬·本·拉登 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 阿爾蓋達組織第1任首領 ...
奧薩馬·本·拉登
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
1997年的本·拉登
阿爾蓋達組織第1任首領
任期
1988年8月11日—2011年5月2日
繼任艾曼·扎瓦希里
個人資料
出生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
(1957-03-10)1957年3月10日
 沙地阿拉伯利雅得
逝世2011年5月2日(2011歲—05—02)(54歲)
 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
34.16928°N 73.24252°E / 34.16928; 73.24252
死因擊斃
國籍 沙地阿拉伯(1957-1994)
無國籍(1994-2011)
身高1.95米(6呎5吋)
配偶Najwa Ghanhem
Khadijah Sharif
Khairiah Sabar
Siham Sabar
Amal Ahmed al-Sadah
兒女26名子女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派薩拉菲
軍事背景
效忠 阿爾蓋達組織(1988-2011年5月2日)
服役時間1984年-2011年
軍銜阿阿爾蓋達組織埃米爾
參戰蘇聯-阿富汗戰爭

反恐戰爭

關閉

本·拉登被美國政府指控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的幕後主謀,名列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

本·拉登最初否認與911恐怖攻擊有關,但已於2004年承認責任[4][5]。然而FBI發言人Rex Tomb在2006年表示沒有確實證據證明本拉登涉及911事件[6][7]。因此始終沒有就911事件正式起訴本·拉登[8][9]。2011年本·拉登被殺後,FBI在其官方網站表示本·拉登是911襲擊的主謀[10]

2004年3月18日,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法案,將提供線索導致本·拉登被捕的賞金從2,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雖然普遍認為本·拉登藏身於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一帶,實際上外界沒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處,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被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第六分隊突襲擊斃[11]。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另外雖然是反恐夥伴之一,但美國政府未經巴基斯坦政府討論即進行秘密斬首行動,引來巴基斯坦政府強烈的不滿。

人名

「奧薩馬」的本意指「獅子」。「本·拉登」的意思則是「拉登的兒子」或「拉登的後裔」,媒體稱他「本·拉登」而非「奧薩馬」是建基於歐美姓氏觀念。其阿拉伯語全名意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奧薩馬」,亦即「奧薩馬」才是他自己真正的本名,而拉登則只是他曾祖父的名字。[12]因此,稱他「奧薩馬」或全名「奧薩馬·本·拉登」才是真正符合阿拉伯人命名習慣的稱法。然而大部份中文媒體都跟隨着西方媒體的叫法,將之翻譯為「拉登」或「本·拉登」。[原創研究?]

因為阿拉伯文裏沒有利用羅馬拼音轉寫系統,奧薩馬有很多不同的羅馬拼音譯名,當中有幾個常見翻譯,通常被媒體使用的是Osama bin Laden(奧薩馬·本·拉登),而情報界通常使用Usama bin LadenUsama bin Ladin(烏撒瑪·本·拉登),縮寫為UBL

「奧薩馬·本·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拉登的子孫奧薩馬」,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認為,奧薩馬的全名意思是「拉登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奧薩馬」(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事實上是拉登的曾孫。這種說法指稱,「本拉登」並非一個姓氏,因為閃族人並無姓氏觀念,他們全名書寫方式是「子名」bin「父名」,翻譯為中文時常譯為「某人的兒子某某人」。然而,儘管傳統上無姓氏觀念,現代阿拉伯人往往會使用一個家族傳承的「姓氏」,如同現代猶太人,而本拉登即是如此。事實上,拉登並非奧薩馬的曾祖父,而是他的二十五世祖。[13]若到拉登為止,按阿拉伯傳統人名書寫方式,則奧薩馬的全名為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阿布德·本·阿里·本·奧馬爾·本·阿里·本·阿瓦德·本·阿布德·本·阿瓦德·本·阿布德·本·葉海亞·本·拉薩·本·賈法爾·本·巴德爾·本·阿里·本·賈法爾·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拉西赫·本·阿里·本·阿布-貝克爾·本·賽義德·本·穆罕默德·本·薩利姆·本·拉登[原創研究?]

雖然阿拉伯人習慣上不把「本·拉登」作為姓氏,但本·拉登家族英語Bin Laden family為了與歐美企業做生意,基於權宜上方便,有時也會依照歐美人的習慣,用此名來稱呼家族企業的名稱以權充姓氏;此時強調的是自己乃是「拉登的子孫」。[原創研究?]

新華社譯名室認為,「拉登」應該譯為「拉丹」,「本·拉登」是根據英語或漢語拼音的發音翻譯的,但本·拉登的名字來自阿拉伯語,在阿拉伯語中根本沒有「登」這個音節,「丹」才是正確的發音。中國中央電視台認為,央視從一開始的報道中就用「本·拉登」,更名容易讓觀眾感到困惑,因此繼續使用「拉登」此名[14]

生平

1957年3月10日,本·拉登生於沙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個以建築業沙地本拉登集團)為生的富裕家族。其父穆罕默德·本·拉登為沙地本拉登集團的創始人,一生有55個子女,而本·拉登本人排行第17個。他的母親阿麗亞·加南來自敘利亞。穆罕默德·本·拉登是一位非常嚴格的人,加上見面少,因此本·拉登和父親的關係十分冷淡。[15]他的父母在本·拉登三歲時離婚,加南後來和穆罕默德·本·拉登的公司同事Mohammed al-Attas再婚。[16]

根據美國情報表示,本·拉登身高約在64至6呎6吋之間(193-198厘米),體重大約160(73公斤),高大英俊而清秀[17]

私人生活

1974年,17歲的本·拉登在拉塔基亞迎娶了敘利亞籍的妻子和表妹娜吉瓦·加南(Najwa Ghanem)。本·拉登本來就有三位妻子,而且育有13名子女,不過由於結婚又離異,他擁有過22次左右的婚姻,所以他實際有多少名子女並沒有正式的統計過[18]。在阿卜杜拉國王大學進修期間,他學習了經濟學工商管理[19]。有訊息表明他在1979年獲得了土木工程學位[20],於1981年得到公共行政學位[21]。有資料顯示本·拉登在大學時期非常刻苦[22],但亦有傳言表明,說他在就讀了3年之後肄業離校[23]。大學生的他遇上了2位伊斯蘭學者,並從此執迷於伊斯蘭教中的《古蘭經》教義和聖戰論。父親在早年去世後,他繼承家裏的大筆遺產,並擔任家族企業的總工程師。當時估計他的財產達到3億美元,但是現在一般認為只有2,500萬。

職業生涯

本·拉登曾在1980年代赴巴基斯坦接受訓練。當時著名的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即與美國合作企圖推翻蘇聯扶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本·拉登經由巴方與美國 CIA 建立關係,藉由美、巴等國訓練與援助,參加反蘇游擊戰。1988年他成立阿爾蓋達組織抗蘇,至1989年蘇聯軍隊撤離阿富汗[24]

1990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前,美軍進駐沙地阿拉伯。本·拉登對沙地阿拉伯王室允許主要由基督徒所組成的美軍保衛伊斯蘭教聖地非常的不滿,雙方矛盾逐漸深化。後來他於1992年離開沙地阿拉伯,前往蘇丹組織對抗美軍的戰爭。1994年,在美國的壓力下,沙地阿拉伯政府剝奪了本·拉登的國籍,從此以後本·拉登一直到他被擊斃為止都是無國籍[25]

1996年蘇丹在美國壓力下驅逐了本·拉登,他隨即帶領阿爾蓋達組織人員前往阿富汗,次年本·拉登接受了美國CNN的專訪錄像並向全世界宣佈將要發動聖戰[26]。剛剛掌權的阿富汗塔利班當局高度依賴以本·拉登為首的富裕阿拉伯人提供的大量資金和財政支援,本·拉登集團與塔利班之間的利益關係迅速深入繫結,也基於共同的教義,企圖在阿富汗建立全球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大本營,訓練大批恐怖分子,不斷向其他國家輸出聖戰。本·拉登還娶了塔利班領導人毛拉·奧馬爾13歲的女兒[27]

本·拉登是21世紀國際恐怖組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他也被稱為恐怖主義的「精神領袖」。沙地阿拉伯的教長曾表示:「屠殺無辜平民,是恐怖活動而不是聖戰,亦絕對不是出於安拉或是穆罕默德啟示,因為真主先知是慈愛而無私的」。不過《法新社》評論則指出,「本·拉登顯然獲得了許多阿拉伯人的支援,其阿爾蓋達組織也日益擴張,美國必須要檢討其對中東與伊斯蘭的政策,以免此類恐怖主義的產生」。而美國政府的說法是:「針對的是以本·拉登為首的恐怖份子,對伊斯蘭教與其教徒並無敵意,但是反恐行動將是永不休止」[28]

恐怖活動

Thumb
911恐怖攻擊,圖為被撞擊的世貿中心雙塔
Thumb
2001年,拉登與艾曼·扎瓦希里接受記者訪問,後者在拉登被殺後接任基地組織首領[29]

本·拉登在1988年左右成立了蓋達組織後,與其他恐怖主義組織合作,開始在中東之外招收成員,分佈於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國。

1992年12月針對駐索馬里美軍的也門旅館爆炸案。

1993年2月美國世貿中心爆炸案,導致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93年6月謀殺約旦王儲阿卜杜勒未遂。

1994年本·拉登宣佈向美國發動聖戰

1995年1月刺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未遂。

1995年11月利雅得美軍軍營爆炸案,5人死亡;埃及巴基斯坦使館爆炸案,17人喪生。

1995年本·拉登承認在沙地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宰赫蘭執行恐怖活動,被剝奪沙地阿拉伯的公民權

1996年宰赫蘭美空軍住所爆炸案。

1997年開羅外國旅遊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東非美國大使館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餘人受傷。

2000年10月也門美國「科爾」軍艦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早晨(美國東部時間),美國本土發生了九一一襲擊事件,事件中4架民航客機被劫持,其中2架撞向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其中1架撞向了五角大廈,第4架因機艙內乘客與劫機歹徒搏鬥,最終在賓夕法尼亞州墜毀。此事件導致近3000人死亡。

2006年6月30日本·拉登在互聯網上公佈的一段錄音中,稱被美軍炸死的統一聖戰組織領袖扎克維聖戰雄獅,並表示蓋達組織將繼續在伊拉克的聖戰[30]

2007年9月本·拉登繼2004年後首次在一卷錄影帶《告美國人民書》中發表講話,號召追隨者以加劇殺戮和戰鬥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但沒有發出具體的恐怖襲擊威脅。

2009年本·拉登最後一次錄音,警告美國總統奧巴馬。但是否真為本·拉登本尊,或是由其他替身成員捉刀,亦備受質疑。

遇襲身亡

Thumb
奧巴馬在戰情室聽取追捕本·拉登的最新情況。
Thumb
在2011年5月3日時聯邦調查局網站上的10大通緝要犯將本拉登標注為已死亡。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5月2日凌晨,美國總統奧巴馬白宮宣佈,本·拉登當晚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以北150公里的城市阿伯塔巴德於住宅內被擊斃。通過對比本·拉登和他死去的親姐姐的DNA,証實了他的身份。

本·拉登生前藏身於在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據悉該宅建於2005年,價值約100萬美元,沒有電話網絡服務,從外觀上看,該建築的大小,約為該區其他房屋8倍,並配有鐵絲網護欄和高牆等保衛設施。有目擊者稱,該住所距離巴基斯坦陸軍軍官學校的大門僅100米之近。

此次秘密行動由奧巴馬授權「一小隊美軍」執行。在這次行動中,本·拉登的一個兒子哈立德被打死,同時被捕的包括本·拉登的2個妻子、6個孩子和4名親信[1][31]。據美國政府官員披露,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第六分隊大約24位元官兵,在得到奧巴馬總統命令後,分乘4架直昇機從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加齊空軍基地出發突襲本·拉登藏身地,在其住宅外降落,由外部攻堅。美軍攻入住宅後,在3樓一個房間找到無武裝的本·拉登,美軍隨即開火,本·拉登胸部先中一槍,接着左眼上方中了致命一槍,倒地身亡,部分頭骨遭子彈擊飛,鮮血混合腦漿四溢。整個過程持續約30分鐘,美軍沒有人員傷亡,但有一架直昇機墜毀,官方聲稱可能是因為其住宅圍牆過高使該機降落時之上升氣流不足或是因為該機為增強隱蔽效能而多經改裝致使駕駛困難;後此機於美軍離去的同時被以炸藥炸毀,美軍突襲殺死本·拉登的隱蔽行動,被美國政府判定為合法。

戰鬥結束後美軍搜查了這棟建築,帶走本·拉登的電腦硬碟DVD光碟和其它資料與數據,連同其屍體搭直昇機離開現場返回美軍基地,宅內其他人員移交巴基斯坦當局安置。除了本·拉登外,還有3名成年男子死亡,其中1人是本·拉登的兒子,另外兩人是本·拉登的警衛、還有一名女子喪生,2名在現場的女子受傷。之前有謠傳本·拉登槍戰時躲在女子身後,以作為人肉盾牌或者擋箭牌之說法,已被証實為假訊息。美軍查獲的DVD光碟中,有些是現代色情片,不知是否為本·拉登本人還是其部下所擁有,因為連同住的3名本·拉登也不知情[32]

奧巴馬政府考慮到本·拉登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在3日內下葬是對伊斯蘭教傳統的尊重,但美國捨棄了伊斯蘭習用的土葬而採用海葬,因此本·拉登被槍殺後的24小時內,其屍體被送往美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在清洗與唸誦《古蘭經》後,投入北阿拉伯海。採用海葬使本·拉登葬身於汪洋大海,亦是為了防止本·拉登的墳墓日後變成其他恐怖分子朝聖或者紀念之聖地[33]。然而遺體已消失於阿拉伯海,加上美國政府一直以影像太過駭人為理由,不公佈其死亡的相片與錄影,也造成不少人質疑本·拉登是否已經死亡[34][35]

原先只有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等人可得覽相片,5月12日中央情報局迫於各方壓力開始向國會議員展示相片,參議員占士·英霍夫(James Inhofe)表示本·拉登死狀悽慘恐怖,但仍支援將相片公之於眾,以定民心[36]

本·拉登死後,阿爾蓋達組織現由本·拉登的副手艾曼·查瓦希里醫師接班,查瓦希里是一名埃及眼科醫師,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查瓦希里亦是九一一事件的幕後策劃人之一,相較於本·拉登,查瓦希里的作風更為激進[37](查瓦西里後於2022年7月被美軍擊斃)。

雖然美國無公開任何本·拉登死亡的相片,但根據各方公開的訊息,美軍方面說在擊斃本·拉登後曾讓屋內的人(包括本·拉登的妻兒、侍衛等)去辨認屍體,而這些人由事後趕來的巴基斯坦方面接管(後來部分人被遣返回原籍,部分人在巴基斯坦服刑)。來自巴基斯坦方面的訊息說屋中的這些人承認與本·拉登的密切關係(與調查資料吻合),並明確表示本·拉登已死。另外蓋達組織也確認本·拉登已被美軍擊斃,並發動了幾次針對性的報復行動。

流行文化

本·拉登的個人形象經常被用來製成網絡迷因,通常會在他的肖像上添加一句大讚辭"Allahu Akbar "(意為「真主至大」)。

告美國人民書

2023年11月,以色列—哈馬斯戰爭期間,本·拉登於2002年發表的《告美國人民書》成為公眾爭議的主題,此前一些TikTok用戶對本·拉登在信中關於以巴衝突的聲明表示同情,許多用戶在推特上發佈了這些影片的合集後,本·拉登的這封信迅速傳播開來[38][39]。本·拉登的這封信原本刊載在《衛報》的網站上已經有20多年,《衛報》在11月15日以「信件被斷章取義瘋傳」為由刪除了原稿,TikTok也開始刪除分享這封信的影片。[40][41][42][43]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