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國報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衛報》(英語: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英國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約翰·愛德華·泰勒為揭露事件的事實,於1821年創辦《曼徹斯特衛報》,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該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史葛主持編務,將《曼徹斯特衛報》變得高雅生動,奠定了該報成為全國性高級報紙的基礎。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為英國第二大高級報紙。《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
《衛報》通常被視為傾向左派,受到《衛報》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級報紙。
1970年代後期的《衛報》每日銷售量有40.8萬份,2005年8月的統計數字指《衛報》發行量有32萬5千份。
《衛報》一直以來都採用大報版式,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並標榜為全不列顛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報(不包括北愛爾蘭),此次改版並全面採用了新的字體、和版式設計。英國的三大高級報紙除《每日電訊報》仍使用傳統大報紙張印刷外,另外兩家《衛報》和《泰晤士報》分別採用Berliner和Compact紙張,以削減成本且更適合在公交車、地鐵上閱讀。
2009年,《衛報》與中文翻譯社區譯言網達成合作協議,由譯言提供中文化服務。[3]2009年12月2日,因應中國網絡監管當局要求,譯言網暫停服務,《衛報》中文版也暫告一段落。2017年8月30日,最後一篇中文文章於《衛報》官網發佈[4]。
2018年,因經費削減,改為小型版式。
2024年11月13日,衛報宣佈退出X不再發文。
2013年,美國國防部對駐扎在中東和南亞的美軍內部網絡實施了內容過濾,包括《衛報》和《華盛頓郵報》等披露過稜鏡計劃、維基解密和斯諾登相關內容的媒體網站被自動過濾機制所篩除。美國陸軍網絡事業技術司令部封鎖《衛報》網站主頁的入口,並過濾了網站內容;並且除了主頁外,其網站內的部分內容也遭到了封鎖。[5]不過,美國國防部否認曾下令封鎖《衛報》,而是因為其網頁的內容觸動了國防部內部網絡的防泄密過濾器,有關過濾器原本是用來防止網絡內部的機密資料流入未加密的網絡;因《衛報》網頁中包含的稜鏡計劃等機密內容,才導致使用美國國防部網絡上網的軍人無法訪問這些網頁,該事件並未對國防部以外的民間網絡造成任何影響。[6]
2014年1月7日,《衛報》被中國大陸的防火長城封鎖無法直接訪問;翌日《衛報》表示封鎖的原因尚不清楚,認為近期並未發表有關中國的負面報導而讓人費解。[7]1月9日,網站被解封。[8]
2014年1月23日,《衛報》再次被封鎖,因當時在其網站上披露了有關中共高層官員財產狀況的報告。同年6月,網站被解封。
2019年6月7日,《衛報》確認其網站在中國大陸被再次封鎖,原因可能是對六四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的報導。[9]截至9月14日,可以正常訪問,具體解禁時間不確定。
2021年1月21日,香港立法會討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其中親中派工聯會議員郭偉強在借題發揮要求立法打擊假信息和假新聞時,引用《衛報》的內容後竟指該報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報章」,引起社會一片嘩然。有評論認為此乃反映香港親中派的議政水平之低,以及對世界的無知。[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